APP下载

夯土城墙遗址展示方法探究

2020-07-22雍梦莹白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遗址

雍梦莹 白丹

摘 要:夯土城墙是我国古代早期城市防御的主要设施,是古代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厚重历史的承载物,具有高大连续的城墙形态、独具特色的夯土材料等特征,有非常重要的展示价值。文章通过对我国夯土城墙遗址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出适用于展示夯土城墙的整体风貌和局部细节的展示方式,剖析其优缺点与适用条件,为我国夯土城墙遗址的展示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据。

关键词:夯土城墙;遗址;展示方式

一、夯土城墙遗址现状

(一)墙体残缺不全

城墙作为古代城市的边界兼具重要的防御功能,连续线形的形态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如今我国的夯土城墙遗址仅有个别遗址可见大致连续闭合的城墙形态,如郑州新密古城寨遗址[1],其他大部分遗址多已无地上遗存。多数夯土城墙仅存的地面遗存也仅余几米甚至不足一米高的墙体,墙体本身形态亦完全不能体现,在外观上呈现连续性缺失、墙体体态丧失的特点。如郑州商城遗址,仅南城墙东段、东城墙中段和南段地面部分相对连贯,其余城墙仅存留不连贯的六段,且地面部分的城墙断面为不规则形,最高处仅为八九米,最低之处仅有几十厘米[2]。

(二)夯土材料受损

夯土城墙墙体主要遭受自然侵害、植物侵害和人为破坏等。

自然侵害是指夯土城墙遗址经过长久日晒雨淋等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而没有进行人为修复,导致其表面出现严重风化、开裂、剥落和坍塌的现象,是夯土遗址因长时间暴露于外而产生的最严重且具有毁灭性的侵害因素。

植物侵害是指夯土城墙表面或内部生长的大体量植被,因植被根系的挤压而膨胀、松动、开裂等对城墙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意外飘落的植物种子,以城墙夯土为壤,以自然阳光风雨为养分,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逐年长大,不仅破坏地上城墙遗址,对地下夯土遗迹也有着较大的侵害。

人为破坏是指部分人攀爬、踩踏城墙遗址,私自挖掘取用城墙夯土等破坏行为。在城市中的夯土城墙遗址因游客量大,经常发生被攀爬、踩踏的情况,而位于乡野中的城墙因监管不到位,经常发生被私挖夯土的情况。此外,在城墙夯土遗址保护范围内进行灌溉施肥等农业活动,也会对城墙夯土材料造成影响。

二、夯土城墙遗址展示原则

(一)保护性原则

城墙遗址的展示与利用是基于遗址保护进行的,无遗址保护或保护不当的展示利用行之无效,且是对城墙遗址的破坏。所以在对夯土城墙遗址展示之前,首先是对夯土遗址本体进行安全有效的保护,对其展示利用要合理适度,结合遗址的保护措施,采取有效合理的展示方式。

(二)可读性原则

可读性原则是指在夯土城墙展示过程中让普通民众能尽可能地了解和掌握遗址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表达。1990年的《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中指出,展出和信息资料应是对当前遗址状况的通俗解释,必须经常修改并考虑了解过去的其他多种方法[3]。而夯土城墙因其历史久远、城墙形体残缺较多等,历史信息的可读性差,所以在展示过程中信息可读便是基本要求。

(三)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衡量文化遗产的统一性原则[4],在夯土城墙遗址展示中要注意对城墙的形式、材料材质、夯筑技术、使用功能、所处环境、时代意义等方面保持其真实性,展示方式的选择要注意突出遗址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可逆性原则

可逆性原则是指遗址展示中所用的技术、材料和设施在以后出现更适合的展示方式时能够拆除与替换。遗址展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特别是随着考古工作持续研究和深入展开,会出现新的考古信息,对遗址可能会有更清晰与准确的认识与理解,也就需要在当前的遗址展示工作中留有余地,采用具有可逆性的技术、材料与设施,便于遗址后期的保护、维护与更深入的展示。

三、夯土城墙遗址展示方法

考古探查确定夯土城墙的尺度、走向、平面形态后,对已经没有地面墙体而仅存地下墙基部分的遗址,多采取原土覆盖的保护措施,对地面墙体尚存的夯土城墙,可采取原状保护、覆土保护、覆罩保护等措施。根据夯土城墙遗址现处实际环境的不同,再结合上述保护措施,可采用标识展示、复原展示、虚拟展示、原状展示和覆罩展示五种展示方式。

(一)标识展示

标识展示是对已经清楚地下城墙遗迹的布局与结构,进行覆土保护后,在保证不破坏遗址本体的前提下,通过铺设碎石、夯筑墙体等方式标识出城墙平面布局形制与范围的方法。对于夯土城墙遗址而言,标识展示一方面可以将地下遗址所携带的城墙布局、尺度等历史信息直观展示出来,解决城墙自身展示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的不同的标识展示方式,可将破碎的城墙遗址在视觉上连起来,强调连续线形的城墙形态特征,解决城墙遗址被破坏、割裂而不连贯的问题。

城市型夯土城墙遗址,为更好地与城市人文环境相协调,可采用夯筑墙体的方式进行标识展示,综合考虑展示成本与效果,夯筑墙体以表现城墙的连续性为主,可以通过夯筑几十厘米高的墙体,对城墙范围和走向做出展示,夯筑材料和颜色应尽量与城墙原貌相近,以达到统一连续的视线效果。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城墙遗址,为建立其连续性和整体性,可将城墙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喷涂成类似夯土的土黄色,通过色彩将原本被切割开的城墙重新连接,形成连续的线状空间。

郊野型夯土城墙遗址,考虑其所处环境较为偏僻,人为活动不频繁,可将城墙走向和范围用碎石满铺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与周边的农田、果林等自然风貌区别开,增强可识别性,也可以降低后期养护管理的成本。

(二)复原展示

对于夯土城墙进行复原展示需要在充分的考古研判条件下,按照城墙原有的建造方式,采用与遗址本体相同或相近的夯筑材料,将城墙的原始姿态尽量还原。若原城墙遗址仅剩墙基,应先覆土保护墙基,然后根据城墙走向和范围复原墙体。若原城墙遗址残存有地上部分,应先对遗址本体采取加固等修复措施,然后用有别于遗址土质的材料将遗址覆盖起来,再用类似城墙的材料覆盖其上进行复原。

因整体夯筑城墙复原展示的工程量较大,所以一般应用在城市型夯土城墙遗址的展示,这样既可建立直观的城墙形象,又能形成新的城市地标,凸显城墙在传递历史文化信息方面的作用。如郑州市在2015年对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商代城墙进行了局部的復原,将位于一处城市干道两侧的城墙遗址夯筑成高达16米的梯形墙体,形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展示效果,城墙也成为了这片区域的历史代表。

(三)虚拟展示

虚拟展示一般通过全息投影与虚拟现实两种方式来实现,运用现代科技,从视、听、触多感官进行互动,激发民众的兴趣,增强其参与感。

全息投影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城墙遗址本体展示,可采用全息照片与全息投影两种方式,将地下遗址的全息照片放在地上一定的空间位置中,使人站在照片前可看到照片中的遗址与现实环境重叠的场景,也可用于一处遗址中叠压不同年代城墙的展示。而全息投影可用来展示城墙断面、夯筑技术、建造过程、遗址全貌等信息,观众不需要佩戴任何的设施,完全无束缚就可以尽情观看空间投影或动画。

VR虚拟现实,通过多种先进的技术展现宏大的夯土城墙,使人们畅游在古代历史场景之中,形成一个互动、沉浸式的展示平台。其中增强现实(AR)技术可将虚拟复原出的建筑、场景等内容通过对应种类的AR设备投射到现场环境中去,通过虚实融合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增强人对现实的感知,且可在遗址展示范围内最大限地实现参观者自主灵活、自由漫游的目的。

(四)原状展示

对有地上遗存的夯土城墙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原地展示,不附加任何的构筑物,最大程度地展示其真实遗存面貌,让人们直观地感受遗址的历史沧桑变化,接受遗址本体所传递的时代变迁信息。由于城墙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存在风化、剥落、坍塌等情况,且夯土城墙上自然生长的植物对遗址本体破坏较为严重,所以在对大多数遗址本体进行展示前要通过一定方式处理后再进行原状展示。如城墙上的植物,灌木和乔木从外部注射化学药剂杀死后,从夯土城墙表面砍伐清除,植物根系留在墙体的内不清除,防止清除过程中对遗址进行二次破坏,对城墙遗址上个别长势好、树形佳、能增加城墙遗址沧桑古朴氛围的大树可进行选择性保留。

(五)覆罩展示

对已发掘或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地下遗址或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侵害的地上遗存进行展示,可在其上方建造玻璃保护罩、展示棚、展示厅、展览馆等形式的构筑物以阻止外界环境对遗址的进一步侵害。

覆罩展示可分为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两种形式。半封闭形式是指遗址本体处在构筑物之内,避免夯土城墙遭受自然因素的直接破坏,采用棚状构筑物的形式,具有外观形式灵活、搭建成本较低等优点;全封闭式是将遗址保存环境同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内部空间基本封闭,可人工调控室内的湿度、温度等达到遗址本体的最佳保存环境,多以展示厅、展览馆等保护建筑为主或采用覆玻璃罩保护。建筑内部除了展示夯土城墙遗址本体的原貌与考古发掘过程,可辅以文物陈列、图片解说、视频讲解等辅助手段,对遗址信息及其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准确、直观的展示。

四、结语

夯土城墙遗址具有砖石城墙不可比拟的沧桑感,本身具有较强的历史特征。但由于夯土城墙遗址的现状各不相同,单一的展示方式不能满足其展示需求,需要多种展示方式相结合,且每种展示方式都具有其局限性,所以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展示方法,使夯土城墙遗址更好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参考文献:

[1]张小虎.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2016~2017年度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9(4):3-13,27.

[2]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大遗址保护规划汇编:第1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4-75.

[3]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9.

[4]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C]//董耀会.《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2期.北京:《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2013:6-8.

作者简介:

雍梦莹,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遗产与保护。

白丹,博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遗产与保护。

猜你喜欢

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Can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s give new life to China’s abandoned factories?
辽上京遗址
奚族概要与回离保所建奚国诸遗址考证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在德国发掘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辽宁沈阳汗王宫遗址
北京延庆辽代矿冶遗址群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