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地铁站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诠释与表达

2020-07-22金学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兰州市空间设计空间

摘 要:随着兰州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产业人口的数量比例发生了变化,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转变,与其相应的公共文化艺术也受到密切关注。地铁空间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其设计如果能与城市地域文化相结合,将有助于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宜居性、反映城市文化价值、吸引游客、提升城市居民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铁空间;环境设计;地域文化;公共艺术

城市轨道交通伴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它是世界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交通,是城市建设中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地域空间不断扩展,系列产业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截至 2018 年底,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共有 35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 5761.4公里,累计完成客运量 210.7 亿人次。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城市轨道交通大国,线网规模和里程都位居世界前列。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已经于2019年正式开通运营,它有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效率,同时缓解了人口密集、住房紧张、空气污染等问题。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不断发展,人们对出行服务的要求将日趋增高,通过对兰州地域文化的分析,提取其特色元素,结合新技术、新材料对地铁内环境进行适度设计,将有助于发挥公共领域的优势作用,凸显城市特色,带动兰州地区经济发展。

一、地域文化在城市地铁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一)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

2018年,甘肃省城镇常住人口1257.71万人,城镇化率为47.69%。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线网规划的实施,将建立起兰州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框架,有利于城市城镇化扩张的有序化,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建筑及环境设计的民族意识、地域文化、审美取向趋向模糊,显得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轨道交通源自20世纪初西方地铁站建筑的模块化设计,建筑结构以钢框架结构为主,表面填充釉面瓷砖。我国各大城市现已建成的地鐵大多以此种设计思想为主,造型统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域范围的界限逐渐缩小,各地区文化艺术出现趋同现象。如果能将这种复制性设计与兰州市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将有助于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宜居性、反映城市文化价值、吸引游客、促进城市居民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承传统文化,创新空间设计

地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指导着本民族、本地区的艺术创作乃至决定整个艺术活动的取向,城市艺术往往会或隐或显地体现其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而且这种体现可能会联通整个城市文化艺术建设的脉络。具有民族特色并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造型形式,是城市艺术创作的基础,具有母体性的特征,它是本土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风土人情的记录,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促进城市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城市经济、文化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跨入现代化进程。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实施,地铁已经成为城市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设计的文化性思想内涵受到社会群体的重视与关注。合理利用兰州市或者甘肃地区的特色文化,既能激发设计思维,活跃设计理念,从中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为兰州市的地铁环境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设计形式,又能通过地铁这一传播载体,将兰州市的文化、美学传递给更多的受众,扩大城市影响力。

二、城市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

(一)地域环境

地域环境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生态的前提和依托,任何文学、艺术都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地域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优越的自然环境、充沛便利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造就了西亚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不同的环境条件可孕育不同的人文群体及人文环境。兰州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寒带气候及地理环境塑造了豪放彪悍的游牧文化,其群体类型、组织类型、系统功能呼应着特定的地域环境。风俗生于自然,经济取决于地理,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民风民俗都以其为基础而生成,而这些都是文化元素提取的重要来源。

(二)文化结构

地域文化是特定人群在某一环境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由特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及风俗习惯等构成。面对文化的熏陶,社会群体形成自身的认知方式、行为态度、处世准则。公共空间设计是在当代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理性之上产生的一种公共文化实践和文化理想,它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精神及社会理想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地铁站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可以运用隐喻、仿生、叙事的手法将兰州市地域文化中的要素提取转化,如特色化的民风民俗、文化艺术、传说故事等,结合新的技术及材料获得新的视觉形式,赋予公共艺术文化特征,利用它的推广和实施,使社会群体在公共领域中能够获取艺术交流、艺术创造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展示。

三、地域文化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一)满足地铁空间的功能性原则

根据地铁站的空间构成,能够进行地域文化设计的载体有城市区域空间、站域过渡空间以及地下站内空间。尤其是地下站内空间载体,是乘客候车、乘车、换乘的场所,大多是封闭的空间,使人们在其中缺乏方向感,缺少情感共鸣,因此地域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将兰州的地域文化通过空间组织形式、界面的处理、色彩的选择、材质的表现等,以壁画、雕塑、公共座椅、视觉导向系统为依托,加强其应用性,为乘客提供优质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建立视觉综合类载体,实现当地文化的美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因为地铁空间是城市群体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所以在其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设计应始终以地铁站的交通枢纽功能、安全疏散功能、空间过渡功能、人流引导功能、经济效益功能为前提,在满足空间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群体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因素,创造具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为公众打造可感知、可识别、可认同的空间场所。

(二)合理提取与组织凝练

公共艺术是文化的历史建构和文明积淀,不同时期的公共艺术体现和表达不同的城市文化,构建不同的城市文化形象,传达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在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创作建立的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和文化价值的符号,是城市公众群体的生活态度和公共精神的表达。地铁空间设计元素可以从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个方面提取。“有形的是指造型上所用到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等实体空间要素,可以从人和生物的形态衍生、文化符号、自然元素与现象、建筑物和人造景观等方面提取;无形的是设计者与使用者本身的思想意识、经验与情感所衍生出来的精神层面要素,可以从本地的传统风俗、风土人情等文化景观、历史典故和感官知觉等方面提取。”设计师需要对有形的、无形的元素进行深入研究与解析,从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形式,对其形态、构成、色彩等进行解构与重建,使其符合地铁公共空间的文化需求。兰州市地铁空间中某站的大型壁画以莫高窟地貌外形为背景,展示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舞。设计师以莫高窟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元素,简化其形态,用利落的线条塑造了气势恢宏、规模庞大的佛教艺术圣地,以敦煌壁画飞天为原型,通过流转多变的线条展现了飞天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以及凌空而翔的轻盈姿态。

(三)文化的传承与延展

任何时代都面临着文化艺术的衰微与新生,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要想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就要保持创新的活力,通过新的成果为世人所认可,获得不竭的生命源泉。历史具有不可逆转性,尽管我们会怀念民族艺术、地域文化的原生性,但是就人类发展趋势而言,我们无法回归过去。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业革命的产生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地域文化、民族艺术的原生态受到影响,甚至被破坏,呈现出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事实上,全球性和多元文化并不会遏制地域文化的精神性和民族性,相反,它能够帮助地域文化挣脱束缚与禁锢。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能够不断吸收、广泛交流与融合的艺术形式可以在全球化情境中游刃有余,蓬勃向上。地铁空间是现代化建设下新型空间领域,需要通过科学技术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理念,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与文化屈从性,重新创新与自我确证,融入多元共生的文化。纵向上植根于传统文化,能够对优势元素进行凝练提升,实现纵向的发展与延伸,横向上需要跨越诸多限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体实现横向的突破与扩展,将有助于突出民族精神的文化性与先进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态势。

“自发展城市公共艺术以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的理念逐渐普及,大量被归属于‘公共艺术的作品应运而生。其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被授予新时代新风格的瑰丽大氅,或被赋予仿古仿欧的华丽外衣,而公共藝术本身所必须蕴含的艺术精华以及人文价值却被人或有意或无意地淡忘甚至忽视,表面上‘要艺术、要文化,但却误导人民表面浮躁和浅薄,而抹去了艺术的真谛。”在地铁空间设计中,只有尊重城市的地域性,才能创造出满足城市群体心理需求的公共艺术,才能展现公共艺术的社会服务性,才能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岚.人文生态视野下的城市景观形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赵桦.基于大尺度自然景观融合的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4]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刘育成,刘晖.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设计[J].美术大观,2018(1).

作者简介:

金学艳,硕士,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兰州市空间设计空间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创享空间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