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精神塑造的郑州市无障碍化步道设计

2020-07-22黄威吴金怡赵嘉文叶梦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郑州市

黄威 吴金怡 赵嘉文 叶梦瑶

摘 要: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而培育城市精神,必须从市民入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载体,努力实践城市精神。文章以郑州市为例,基于其“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以城市步道无障碍设计作为切入点,在分析其无障碍化步道设计现状的基础上,与国内外部分城市的无障碍设计进行对比,探索了郑州市无障碍步道设计的优化路径,以期从无障碍化水平提升的角度提出弘扬城市精神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城市精神;无障碍化;步道设计;郑州市

“无障碍化设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面对战争遗留下来的伤残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生存问题,西方国家提出“残疾人有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于是西方建筑学界在住宅的新建和改造层面开始探索实施无障碍化。但直到1974年,“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才得以真正确立,并明确指出无障碍建设的目标是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并享有平等地位。[1]

本文所指“无障碍化步道设计”,主要是强调在交通与城市建设尺度下,残障人士及老龄人口使用较多的步道部分,包括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出入口、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标识系统、信息提示这六种要素。

一、郑州市无障碍化步道建设现状

郑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日趋完善,但在安全性、连续性、可达性、便捷性四个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经调研和对相关机构的走访后,笔者总结目前郑州市在无障碍步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步道被占用现象较为突出

通过调查了解,无障碍人士及老龄人口的出行范围有限,在城市道路红线内,步道是残障人士和老年人使用最多的部分。其希望能够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获取日常生活需求的各类服务。但目前步道被共享单车、电动车、机动车、物流快递车停放占用的现象较为突出(图1)。

(二)无障碍化步道设计缺乏连续性设计

无障碍化步道设计应充分考虑残障人士及老龄人口的需求,尤其是对于视觉残障人士以及需借助轮椅出行的人来说,步道设计的连续性极为重要。但从目前郑州市无障碍化步道建设来看,一方面盲道设计存在无故间断,并且未设置相应提示的现象;另一方面,路口的缘石坡道出现未设置(图2)或设置坡度不合理、坡口与车行道之间高差较大、坡面设有格挡桩等问题。

(三)无障碍化步道设计缺乏系统化考虑

无障碍步道设计虽然强调的是道路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部分,但无障碍化设计本身应以人的出行线路为基本出发点,并通过设计便利其出行,因此,在步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强化步道与其他设施间的连接性。调查发现,残障人士和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菜市场、社区医院、超市、公交站、周边公园等设施。但这些区域的建设属个人行为,现行规范与标准均未对其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故此类设施周边往往缺少相应设施。

(四)部分无障碍化步道设计不符合规范指标要求

根据走访了解到,目前郑州市的无障碍化环境设计主要依据全国《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实施,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无障碍化步道建设仍存在着提示盲道与行进盲道铺设不符合规范要求,以及设置无障碍坡道但坡度过大不利于通行等问题。

二、国内外无障碍化步道建设经验

(一)新加坡无障碍步道设计

新加坡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倡导人流引入建筑内部,故新加坡盲道仅在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沿线车行出入口设置提示(图3)。同时在道口行人过街处,设置盲道防撞柱。考虑到残障人士行动速度较慢,特在人行横道口装有过街延时按钮(图4),保障其能顺利通过人行横道。公共交通遵循连续性原则:一是公交站台采用无高差缘石坡道,结合无障碍公交车保障残障人士的出行。二是交通枢纽出入口及进出闸机、换乘通道等均设有连续的盲道通向无障碍专用车厢。[2]

(二)德国无障碍步道设计

德国的无障碍化建设水平国际领先,设计注重以人为本,真正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德国无障碍建设除了立法完善外,DIN 标准[3]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从无障碍设计初期的规范指导到后期的考察检验,严格规定其流程与规范。DIN即德国标准化协会,是德国最为重要的国家标准组织。

以埃斯林根人行桥[4]为例,该人行天桥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过街需求,桥头设有坡道和电梯,方便行人、骑车人和残障人士通过。无障碍电梯独立于桥梁本身,入口前有醒目的无障碍标识,电梯配置有语音提示,轿厢内设置低位选层按钮,四面壁同坡道栏杆设置安全扶手,供乘轮椅者使用。

(三)北京市无障碍步道设计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较日本和新加坡略有不足,但是在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均颁布有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规条例,相关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特别是北京,我国首都城市是多条政策的试点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程度居于全国首列[5]。

北京市盲道在各级城市道路上均有设置,且盲道旁有醒目的无障碍标识(图5),方便残障人士使用的同时避免被非机动车等占用。人行过街语音提示为视觉障碍者提供出行信息。人行天桥等立体交通配置无障碍坡道,供残障人士、老年人、提重物者等使用(图6)。投入使用无障碍公交及公共建筑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保障无障碍体系的连续性。

三、郑州市无障碍化步道设计优化对策

现行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对城市道路的缘石坡道、盲道、人行天桥等无障碍设施均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指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市不同位置有其特定功能,故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位置的特点,提出以下改善策略:

(一)构建连续的无障碍化步道系统

郑州市步道无障碍设计的现状,最主要的问题是步道缺乏连续性,无法从实际的需求入手,保障残障人士及部分老龄人群的“一次完整的”出行需求。因此,在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在设计的角度上强调其连续性、系统化的要求,关注各环节的衔接点,强化公交站点、道路交叉口、临界界面等细节的无障碍设计,同时将立体交通纳入步道系统设计内,强化以地铁出入口为主要切入点的地下通道无障碍化设计,以满足无障碍人群连续性的出行需求。

(二)强化社区层面的无障碍化建设

对城市进行无障碍化设计应该从使用人群的需求入手,考虑到其出行范围有限的原因,我们在开展建设的时候应该强化社区的作用,在宏观层面把握连续性,在中观层面强化社区范围无障碍设计。结合当前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强化社区范围内从居住单元到社区服务中心的路径设计,修补当前无障碍化设计只落实在道路总体规划层面的问题,提出支路等级的无障碍化设计需求。

(三)優化无障碍步道设计细节

在微观层面,应做到精细化设计。适当增加语音过街提示及盲文站牌,增加及改善无障碍标识。要明确无障碍标识是为所有人群而非仅仅是出行障碍人群使用的这一内涵。这一细节的优化,就是对城市精神反馈的重要一点。可以说以通用性为城市无障碍设计标准已经成为共识,适当地增加功能多样、构思巧妙、体贴入微的城市家具能够更好地使人们获得生活便利,体会城市精神。

参考文献:

[1]杜长梅.城市公园无障碍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2]白亮盛,张晓,李朝阳,等.无障碍出行新加坡[J].中国公路,2016(20):58-61.

[3]韩颖.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D].东南大学,2016.

[4]于沁然.德国公共建筑无障碍体系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5]邹双招,谭炜,陈建斌,等.国内外城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建设状况与发展趋势[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5):47-51,59,8.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郑州市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黄保卫当选政协郑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主席
在创造中生长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成长型课程体系初探
郑州市
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郑州市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调查
郑州市春季边界层风气候变化研究
郑州市某建筑深基坑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