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与保护策略
2020-07-22吴寒冰
吴寒冰
摘 要:遗产廊道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方法,也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实现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首先要判定遗产廊道构成。文章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与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文化遗产保护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概念起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是源于美国的一种遗产区域化保护与利用方法。国外对于运河类遗产廊道的研究与利用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在构建遗产廊道时,国外立足本土,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实施性出发,制定保护策略,在立法管理、开发利用方面各有特点。2004年,北京大学的学者们运用遗产廊道理念就京杭大运河开展了专项研究,著作《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总结了研究成果。自此,國内广泛开展了关于各类遗产廊道的本土化研究。大运河常州段作为典型的江南运河,如何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来培育地方特性,彰显人文魅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活力成为关键性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运河遗产廊道构成要素并提出保护策略,促进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
常州境内的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运河水穿城而行,与常州城形成筋络难分的格局。大运河滋养了常州的地方文化,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大运河已然成为常州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按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漕时间,可以将大运河常州段分为全线贯通前期(13世纪中叶以前)、全线贯通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55年)、漕运废止后(1855年至今)三个时期。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如表1所示。
(一)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以前(13世纪中叶以前)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北望中原,修整泰伯时期的“吴古故水道”,标志着江南运河的诞生。范蠡于公元前473年,开凿南运河,以调节太湖、滆湖与运河的水位。南运河北自江南运河石龙嘴,南入太湖,流经常州境内30公里。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常州以西凿徒阳运河,苏州至镇江通航,常州处于中心位置。西晋时期,常州作为区域的中心,维持原运河的基本格局,沿河兴建毗陵城,后更名为晋陵郡。永嘉南渡后,新城区沿运河向东南方向拓展。
隋炀帝敕开江南河,自镇江至杭州八百余里,标志着江南运河的全线通航。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开凿孟渎,引长江水南注通漕。唐彦重修内子城,开凿惠明河、子城河。五代十国时,刺史张伯惇筑常州外子城。刺史徐景迈筑罗城,开凿护城河城南濠、北城濠,运河自西向东贯穿罗城与外子城之间。两宋时期,常州城沿袭了罗城旧址,未有增损。常州知府李余庆开挖顾塘河,西自子城河上的惠民桥,东连元丰桥并入运河漕渠。宋代还先后开凿了澡港河与德胜河,沟通运河与长江。
(二)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55年)
元代统一全国后,北京至杭州段全线贯通,称作京杭大运河。元至正年间,常州路判官朱德麟在前河以南督浚城南渠,分运河水绕城而过。自此,城南渠与前河分行18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汤和在罗城内建新城,城内水系亦随之调整。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常州运河正式改道城南渠,不再经由前河,这是运河的第一次改道。明万历九年(1581年),常州知府穆炜另凿新河,改道飞虹桥,使之西与南运河接通,东出水门桥,直通无锡水道,实现运河第二次改道。经过历代疏浚,最终形成连接篦箕巷、天宁寺、舣舟亭向东流的常州大运河。清代运河水网体系稳定,运河工程重点是清淤疏浚。清代新孟河与宋代的澡港河、德胜河三渠通江,以泄运河之水。
(三)清咸丰五年漕运废至今(1855年至今)
咸丰五年(1855年),常州实施海运漕粮,运河漕运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运河形态未做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州城延续了整体水系格局,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填埋市区部分早期河流。2004年至今,完成大运河第三次南移改道。本次运河南移,西起连江桥,东至丁堰汇入老运河,实现国家级水运主通道的升级换代。
二、大运河常州段遗产
廊道的构成
纵观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大运河的发展与军事、政治、文化、城市、经济紧密相连。大运河遗产廊道是由自然生态系统、文化遗产系统、廊道支持系统构成的多重复合系统,因此,下面从以上三个系统来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
(一)自然生态系统
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景观和环境要素是大运河廊道重要的自然系统构成。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抵抗自然灾害,还为人们提供游憩场所,为生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运河廊道的自然要素可以概括为土地、水、野生动植物三大基本类型。
由于大运河常州段曾是市内重要的水上航道,沿线多采用直立式或半直立式砌块石护岸。沿线几乎没有生态护坡、无河漫滩,如图1所示。硬质化驳岸不利于生态系统完成自净,而且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堤岸上的植物配置层次单一,色彩单调,林冠线不优美,多数地段没有形成植物群落,如图2所示。大运河常州段的水源,三分之一来自上游,三分之二由新孟河和德胜河引长江水。2016年,运河水质为V类,农业污染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运河,导致水污染严重。运河周边自然资源分析,如表2所示。
(二)文化遗产系统
运河文化遗产系统包括与运河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聚落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遗产廊道宝贵的文化资源,保证休闲游憩、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图3所示。根据与运河发生发展的关联程度,运河文化遗产分为有必然联系和无必然联系两类。与大运河有必然联系的文化遗产是指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时期,无必然联系的是指元代京杭大运河通漕之前与清代咸丰漕运废止之后所产生的文化遗产。本文参考《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文件,对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量化分析。
水利工程是运河漕运功能得以发挥的保障,包括河道、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及管理机构等。大运河常州段的水利工程遗产共35项,明清时期数量最多。其中河道遗产12处,由8条运河河道、4条人工引河组成;水利工程设施23处,由13个码头、7座桥、1条纤道、2个水闸组成。大运河常州段水利工程遗产量化分析,由高到低依次是:码头>运河河道>桥>人工引河>水闸>纤道,如图4所示。因运河而产生的城镇村落、商业街区都属于遗产廊道的聚落遗产。常州段运河聚落遗产同样集中于明清时期,共有12处,包含3条历史文化街区、4个历史地段、4个村镇和1条老街。大运河常州段聚落遗产量化分析,由高到低依次是:历史地段>村镇>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图5)。
遗产廊道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因运河而形成的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大运河常州段物质文化遗产共110项,其中古建筑84个,大部分建造于明清时期,包括民居、宗祠、会馆、戏楼、寺观等多种建筑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21处,为民国时期建造;石刻4个;古遗址1处。大运河常州段物质文化遗产量化分析,由高到低依次是: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石刻>古遗址(图6)。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俗、民间文学等属于遗产廊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常州段共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文化3项、民间文学2项、民间美术1项、民间舞蹈1项、传统医药1项、传统体育1项、诗词典故1项。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量化分析,由高到低依次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医药=传统体育=诗词典故(图7)。
(三)支持系统
运河遗产廊道支持系统属于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服务。它包括游憩空间、慢行线路、解说主题、公共设施等等,保障大运河遗产廊道的可持续性发展。大运河常州段根据“整治、延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科学治理运河生态环境,活态传承运河历史文脉,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城市亲水休闲带”“文化旅游带”“创意产业带”,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目前,已开发的支持系统内容有:老运河北岸约4.5公里的慢行系统、桃园滨河绿地、运河水上游、东坡公园、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南港文化区等。
三、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的保护策略
建设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带,提出合理的保护策略,要建立在遗产廊道构成要素“判别—评估”环节完成的基础上。判别是科学界定遗产廊道构成要素,评估则是识别关键环境要素的现状、空间与位置,了解文化遗产现状、价值以及管理条件。根据评估结论,将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带划分为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两个大类,包括运河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区、运河聚落保护区、其他物质文化保护区、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区。
(一)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是划定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区,修复生态系统,防范抵抗各类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物栖息地;提升沿线两岸绿化品质,保障人们开展相应的游憩活动。
其一,划定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区,保留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常州大运河流经郊区、市区,周边土地利用各有不同。比如,运河郊区地段多为工业仓储、农田、码头用地,这些形态各异、充满趣味的景观形态,有利于打造丰富的沿岸风光。应该鼓励沿线单位合理规划、养护所属土地,延续原有的特色景观,营造景观生态功能。运河市区地段,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建筑密集、遗产众多,应该首先划分遗产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有序保护土地资源。此外,适当开发沿河绿地、动植物科普区、环河慢步道等公共服务用地。严格控制各类扩建工程,禁止或迁出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工程项目。其二,保护运河水资源,整治水环境。禁止沿线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完善老城区的管网设备,提高排污能力。提升运河水质,栽植具有净水性能的植物,适当增加游船、皮划艇等休闲、竞技类水上活动。其三,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栽植本土树种,加强运河内的濒危物种保护。选择观赏性佳的本地乡土植物,营造易生长、低成本、低维护的植物群落,修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二)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保护大运河常州段的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与提升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划定文化遗产保护区,规划建设控制地带;通过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宣传与推广活动,提升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与文化自豪感。
首先,划定运河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区,禁止对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对于水利遗产设施必要的维护工程,应该采用传统材料、施工工艺与图案造型。确保河道通航段的航运、防洪、排涝功能,定期进行监测与管养。为水利工程遗产,如码头、桥、纤道等,设立文物保护标识,设计游憩步道,开展遗产宣传教育活动,为人们提供寓教于乐的游憩空间。其次,编制运河聚落遗产保护规划导则,引导运河村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与更新。保留聚落遗产原有的肌理、格局、业态、风貌、尺度与色彩,禁止对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与密度,与保护区整体建筑风格一致,规划视觉廊道。保护区内建筑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延续地方文化特色与建筑特点,传承建造技艺,禁止大拆大建与翻新工程。再次,全面考察其他物质文化保护区中的遗产,并记录存档。保护遗产本体、修补残缺,禁止破坏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的项目。此外,工作人员定期对文化遗产进行维护与管理,设立文物保护标识,积极开展公益讲座、文化活动、科普教育等,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与文化自豪感。
四、结语
分析大运河常州段主要历史演变过程,有助于科学判定共时态下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构建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提出保护策略,有利于吸收常州本土文化基因,培育地方特性、彰显人文魅力;有利于整合利用运河遗产廊道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有利于推动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定青,王海荣,曹象明.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进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6(5).
[2]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运河常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3]何国才.武进水利志[Z].武进县水利局编史修志领导小组,1985.
[4]龚道德.美国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5]俞孔坚.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刘俊杰.苏南运河水环境保护与思考[J].治淮,2017(12).
[7]奚雪松.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