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和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市游憩空间研究
——以临沂市为例

2020-07-22李欢欢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临沂市全域空间

李欢欢

(临沂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1 城市休闲游憩在新型城镇化和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发展

城市休闲和游憩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城市广场,再到工业革命以后的贵族私家花园,逐步发展到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商业综合体等,城市休闲游憩系统已经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融为一体。城市休闲游憩的发展是城市的有机系统更新,是城市的文化复兴,是城市精神的塑造,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1]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成熟后,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视程度较高,出现了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新变革,不管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芒福德的“生态城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还是欧洲的城市生长模式,都带来了城市休闲游憩空间的融合变革。[2]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及城市群的逐步蔓延,在全民休闲时代和以散客出游为主的新阶段,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广泛,其中城市休闲游憩更是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融合的助推剂。城市的公共游憩空间与乡村的农耕自然户外游憩空间具备一定程度上的互补,也促进了城乡产业要素资源的流动和新型城镇化居住区生态宜居建设,促进了城乡资源的统筹协调发展。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旅游景区景点的模式也不断变化,景区的旅游资源和周边的产业资源实现了广度融合,旅游产业与地方的其他产业出现了更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泛旅游产业”体系[3]59。城市休闲服务业、酒店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化服务业,以及城市周边农业、生产加工制造业结合的泛旅游产业不断深化,原有的“景区旅游”逐步转变为“全域旅游”,形成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全域旅游政策的逐步实施,城市休闲游憩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全域旅游的理念在各地的实践呈现多样化。成都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4]苏州市在“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理念的指导下,将整个城市作为景区和旅游休闲目的地进行建设,强调全域旅游“大空间”,提升游客和居民对于苏州的整体游憩体验和感知。[5]桂林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和水系开展“两江四湖”建设。[6]海南省琼海市用5A 级景区的建设标准来实施田园城市和幸福琼海战略。[7]河南省栾川县提出全域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要素的融合发展思路,强化旅游引领相关产业实现“全景栾川”的战略。

随着城市休闲游憩需求的日趋多样性,城市需要完善不同尺度的游憩空间布局和整合。[8]城市核心建成区内的居住、交通、生活、休闲空间的界限需要打破,原本隔离的城市功能空间通过各种旅游交通廊道进行串联,不同行业的服务体系因为旅游活动不断融合,社区公园和城市公园的步行廊道逐步打通,城市综合体的休闲娱乐空间与配套写字楼、居民公寓区间的融合,这些都不断改变原有的城市游憩空间布局。[9]12城市的居住空间与休闲游憩空间融合,提升了居民的生态宜居满意度。城市绿廊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融合,提升了居民到达城市休闲游憩空间的便捷性。城市商业游憩区与环城游憩带的串联,促进了城乡旅游资源的流动,丰富了城市游憩资源的多样性。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需要构造与城市居住、工作、交通、自然、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游憩空间,使城市居民的休闲满意度提升,增强城镇居民的居住幸福感、工作自豪感、交通便捷感和游憩舒适感[9]32,进而通过全域旅游化形成宜居城市[10]。

图1 多功能渗透的新型城市生活休闲空间示意图Fig.1 New type of urban life and leisure space with multi-function infiltration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域旅游背景下,结合城市休闲游憩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探讨城市游憩系统的核心功能与城市交通、居住、工作社会功能的融合,实现城市新型生活休闲空间的构建 (如图1 所示)。多元化融合角度下,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和全域旅游城市化的进程中, 城市居住、工作、交通功能将和游憩功能在大尺度平台中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休闲综合体。[11]

2 临沂市城市休闲游憩空间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临沂市城市休闲游憩资源概况

临沂市在推进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试点工作中,遵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产城融合、全域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临沂市的丰富旅游资源,打造了“亲情沂蒙”旅游品牌和“沂蒙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在全域旅游规划理念下临沂市的旅游业与传统农业、食品加工制造业、酒店餐饮服务业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泛旅游产业模式。临沂市的休闲游憩资源主要有沂蒙山和沂河的山水生态,沂蒙乡村的田园乡村、民风民俗;沂蒙老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遗迹、历史文化;蒙山、岌山地质公园和郯庐断裂带下的地质地貌、地热温泉;江北最大物流集散地的商贸物流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临沂市城市休闲和环城游憩带游憩资源的基础。此外,临沂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城区内拥有多条河流贯穿,临沂以沂河、祊河、涑河为轴,两岸进行了合理化生态和商业开发,打造了特色滨水宜居城市,结合城区西部的木材加工业、商贸物流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多位一体的产业布局,城市游憩空间与产业布局有了合理化的融合,形成了全域游憩空间和产业空间融合的雏形,初步具备了新型休闲城市空间体系。

临沂市主城区的游憩空间主要有游憩商业区、古城游憩区、滨河游憩带、城市公园绿地、新城商业区几个类型。 临沂人民广场周边商业区是临沂市初具规模的游憩商业区(RBD),该区域融合了景观类观光休闲设施、美食街区、购物广场、大型超市、金融机构、高端办公区以及各种特色店铺。临沂城区仅保留有少部分的古城遗址,近期规划中划定东至沂河、西至蚂蚱庙街、南至解放路、北至涑河的区域为历史街区型游憩空间。古城商业区的主体是万兴都国际商业公园,采用汉唐风情建筑风格,结合水岸景观、夜光工程等建设而成的汉唐风情商业建筑群。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为中心的汉代墓葬群遗址也是重要的文化游憩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沂市的环城游憩带主要包含北部的茶山—汤头综合旅游区、温泉度假旅游区,东部的河东现代都市农业体验区、农业主题庄园带,南部的武河湿地公园、沭河古道湿地度假区、生态田园休闲区,西部的屠苏岛旅游区、高效农业和板材加工业示范区。[12]

2.2 临沂市主城区游憩空间分析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通过百度地图开放平台地点检索服务API(又名Place API)获得,使用该接口获取到矩形区域内的地点(POI)基础名称和详细地理信息。POI 作为重要的地理空间数据,已经在导航电子地图系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分析等诸多方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本次数据采集于2019 年6 月份,涉及大分类19 个,二级分类136 个,获取POI 数据60798 条(如表1 所示)。涵盖了城市生活空间、交通空间、工作空间和游憩空间的主要核心要素,具备良好的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空间分析底图采用由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GS(2019)1719 号为底图,通过ArcGIS 10.2 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采用CGCS-2000坐标系)。基础图层信息包括水系的面状数据、行政区划的面状数据、主要交通线路线状数据和面状数据等相关要素空间数据,并使用百度坐标系转换API 进行了CGCS-2000 坐标系的转换。

表1 临沂市主城区百度地图POI 分类数据统计表Tab.1:Statistical Table of Baidu Map POI Classification Data in Linyi City

2.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核密度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缓冲区分析识别临沂主城区尺度下工作、游憩、交通、居住POI 分布的集聚区域和热点地区,从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层面探索临沂市休闲游憩空间、交通空间、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的集聚特征。

核密度方法的计算方程可以表示为

式中,f(s)为特定空间位置s 处的核密度计算函数;h 为距离衰减阈值;k 函数则表示空间权重函数;n 为与位置s 的距离小于或等于h 的要素点数;核密度函数中存在两个关键参量,即空间权重函数k 与距离衰减阈值h。方程的几何意义是密度值在每个核心要素Ci处最大,并且在远离Ci 过程中不断降低,直至与核心Ci 的距离达到阈值h 时,核密度值降为0。[14]经过部分实践研究证明空间权重函数的选择对点模式分布结果的影响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距离衰减阈值的选择[15]。本研究根据选定的临沂市主城区范围,将距离衰减阙值选择为1200m。基于ArcGIS 10.2 软件对重要水系、交通干道等空间数据建立缓冲区,用来探讨水系和交通干道对于城市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的分布影响规律。

2.3 临沂市游憩空间核密度分析

图2 临沂市主城区不同分类POI 核密度分析图Fig.4 Analysis Map of POI Core Density for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in Linyi City

基于搜集临沂市游憩、工作、交通居住POI 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借助ArcGIS10.2 软件,建立了临沂市主城区不同分类POI 分布统计数据,其中临沂市游憩分类POI 数据包含了百度地图API 中的二级分类有:KTV、百货商场、博物馆、电影院、动物园、度假村、风景区、歌舞厅、公园、购物中心、海滨浴场、极限运动场所、健身中心、教堂、剧院、美术馆、农家院、水族馆、体育场馆、网吧、文物古迹、洗浴按摩、休闲广场、游乐园、游戏场所、展览馆总计27 个二级分类,2040 个点位置信息。采用核密度估算法得到临沂市游憩空间的核密度栅格图(如图2 所示)可以得出以下显著特征。

从游憩分类POI 分布可以看出城市游憩空间的布局与城市绿地、城市水系、城市交通和居住空间有密切的关联,游憩空间的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的交通分布直接相关,也影响居住空间的居民获得游憩机会的难易程度。临沂市游憩分类POI 的分布图也能反映城市人居生态的环境底色和文化环境脉络。

临沂城市游憩空间布局是田字型的面状空间并依托沂河、祊河的Y 型布局,其中河东区、罗庄区、北城新区成为Y 型的三个分散聚集区。临沂市游憩空间主要有街道、广场、公园、景区景点、建筑空间、滨水河道等空间构成要素组成。

核心街道主要是纵向的沂蒙路、通达路、蒙山大道(蒙山高架桥),横向的沂河路、金雀山路,解放路,涑河南北街、北京路以及Y 型的滨河东、西路,还有些相对小一些的街道,如羲之路、银雀山路等。这些街道是整个临沂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组织脉络,连接或者承载着大部分城市游憩商业区,例如通达路和解放路交汇的和谐广场、新开业的泰盛广场等。滨河大道主要依托沂河和祊河,两岸建设了滨河景观带和观河景观,遍布着多个城市公共游憩广场,凤凰广场、书法广场、园博园、书圣阁、垂钓园等等。滨河大道是临沂最为重要的游憩空间构成要素。

临沂的广场空间主要有兰山区的人民广场、滨河沿线的凤凰广场、书法广场以及北城新区的五洲湖。其中人民广场周边的商业氛围较为浓厚,遍布着不同的商业综合体,是城市意象的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之一。凤凰广场依据临沂“龟驼凤凰城”的传说建设而成,具备一定的文化符号标识。临沂书法广场依托临沂滨河景区资源,借助山东园艺博览会的契机,形成了山东省城市园艺展览和本地滨水绿地的生态化组合。充分发挥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现代雕刻技法、园林景观自然表现法,形成自然和艺术的融合,也成为临沂市居民周末休闲和日常游憩的重要场所空间。

临沂市的建筑空间形态多以现代化高层建筑为主,临沂市的老城区、罗庄区、河东九曲街道为核心热点,其中滨河游憩带、涑河游憩带的建筑空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具备一定的辨识度。临沂广播电视台在三河口区域成为标志性建筑之一,涑河游憩带的万兴都建筑也因具备汉唐风格而独具特色,市政府前的大剧院、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中轴线建筑空间也各具特色。

根据临沂的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的POI 核密度分析图,可以发现以兰山区通达路和金雀山路区域、罗庄双月湖区域、西郊批发市场为三个核心区域,其中河东区、北城新区、经济开发区还没有形成居住和工作空间的高密度重合。临沂的游憩空间也以兰山区核心区和罗庄双月湖核心区为主,滨河两侧和北城新区也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交通空间中,核心的城区水系空间影响了居住空间和游憩空间的布局,临沂城市拥有沂河、祊河、涑河三个主要水系,形成了Y 形状的滨水资源。临沂市的交通空间以河流为轴线,串联了老城区、罗庄区、河东区、北城新区,形成了丰富相关的交通居住空间。临沂市一级河流廊道为沂河、沭河,沂河城区段单侧绿带宽度为50-100m,郊区段宽100-200m;沭河单侧绿带宽度大于100m。依托以上一级河道有古沭河湿地公园、武河湿地公园、沂河景区等滨水休闲游憩资源。二级河流廊道包括祊河、涑河、柳青河等8 条,单侧绿地宽度30m 以上依托这些河道建有综合型、休闲游憩型、文化遗产型及生态体验型的游憩空间。

临沂市主城区有66 处城市级开放空间,116 处片区级开放空间,353 处社区级开放空间。分为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文化广场、动植物专类园、主题公园、生态湿地公园、运动休闲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级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休闲区等11 种类型。这些类型在交通廊道和水系的串联下,以及逐步完善的慢行系统,演变为新型城市休闲空间。

3.全域发展、产城融合下的新型生活休闲空间

全域旅游化将原本隔离的空间通过各种旅游交通廊道进行链接,不同行业的服务体系配合旅游活动不断融合。[3]61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密度逐步增加,商业综合体与周边的公园、广场、绿地、滨河廊道形成了有效的链接融合,在商业综合体内可以通过步行道、慢行道直接抵达公园绿地或者滨河廊道,这就促进了城市游憩商业区的融合扩大。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提升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设施网络化布局,进一步缩短了环城游憩带的到达时间,压缩了原有城市的游憩空间范围,为城市休闲游憩提供了更为弹性的空间范围。

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的工业区逐步外迁,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区产生了更多的重叠,形成了城郊工农业融合空间区域。结合工业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农业生态旅游活动,这些城郊的工农业融合区已经发展出多元化的业务模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产品生产和农作物种植模式。城市游憩商业区更是与城市中央商务区日趋重合,城市综合体和城市写字办公楼的配套化开发,形成了工作和吃住娱乐的生活方式集中化,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完成了城市居民绝大多数的生活工作需求。

3.1 商业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和游憩商业区的融合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核心载体——城市综合体成为了室内休闲游憩的主要空间场所,提供了多样化的游憩活动,例如运动康体、亲子游乐、美食餐饮、影音娱乐等,形成了周边社区居住空间的聚集。[16]

城市商业综合体一般配有A 级写字楼,成为城市中央商务区聚集的基础,一定程度上随着商业综合体和中央商务区的逐步融合,周边社区的居住聚集效应更为明显。[17]社区的绿地空间与步行道的绿化带、商业综合体的入口广场、顶楼露天广场、写字楼入口广场、休闲餐饮区形成了多种交通廊道,实现了网络化链接。[18]

临沂市利用兵学文化和书法文化打造的两个游憩商业区也成为临沂市商业文化的示范区域,此外依托涑河改造的万兴都也是城市特色建筑和商业的融合体。借助临沂本地的商贸文化,突出书法艺术和兵学文化,为发展城市文化休闲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城郊工农业区域的空间融合和功能演变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城市原有的工业功能区域开始进行了空间迁移,向城市的外围进行转移。城市内部遗留的部分工业设施和建筑逐步被服务业用途的建筑所取代,当然也有部分进行了艺术功能的转变,如北京798 艺术区等。临沂市罗庄区盛能电厂的废弃厂区也在论证进行艺术化改造的方案。

城市周边的农田也在进行功能化的演变,原有的以农业生产和产量为目标的农事活动,逐步演变为都市休闲体验农业,提供了城市有机健康绿色农产品基地,开展多样化的农事体验、家庭农场、亲子农场、田园超市等内容。临沂市河东区的都市生态田园区,也形成了以奥正田园综合体、假日农夫、立晨农庄等为代表的工农业区域融合区。

在空间层面上,外扩的工业区与都市休闲农业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也带动了城市居住空间、交通空间和工作空间的融合。[19]

3.3 全域发展下的环城游憩带与景点景区的融合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临沂的产业结构在调整,旅游资源的开发注重以人为本的民生发展和合理规划布局,不同的产业与旅游业进一步融合,游憩需求的多样性得到满足,游憩系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调整。[20]环城游憩带的点状模式正在转变为链状模式,原有的单一空间景区景点和环城游憩带形成串联,在全域旅游化的情况下,城市的休闲游憩也产生了新的体系,构建“居住空间+社区空间+绿地廊道+游憩RBD+城市公园广场+环城游憩带+近郊游憩地+核心景区+游憩文化产业园区”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游憩体系。

临沂市周边生态斑块在中心城区外围形成了有效生态屏障体系,包括茶山生态、河东的都市休闲农业、沭河湿地公园、武河湿地公园、田园生态超市、屠苏岛湿地等。这些生态斑块已经逐步融合互联,形成了环城生态圈。

北部的沂水县是旅游大县,形成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了周末远郊游的需求。蒙阴、平邑的蒙山国家森林公园、龟蒙景区以及周边配套的生态康养项目,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康养休闲需求,此外沂南、费县、郯城、兰陵、临沭都有各自独特的旅游休闲产品。全域旅游背景下,以临沂市主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周边的生态斑块、县域旅游景区景点的全新融合,直达往返的旅游班车、多样化的旅游路线、丰富的旅游产品和良好的旅游体验,实现了环城游憩带与景区景点的深度融合。

4.新型城镇化和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管理策略

4.1 充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城市休闲文化

城市的休闲游憩需要城市的文化挖掘,例如临沂市的休闲广场、游憩点均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临沂的红色文化、沂蒙精神、东夷文化、书法艺术、兵学文化。依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建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游憩资源。

以王羲之故居和汉代文化为依托,利用主城区水系廊道、自行车慢行廊道、城市绿道、社区绿地等连接整个区域内的文化遗产点,实现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廊道网络结构。

以城市商贸文化和书法艺术为依托,利用批发市场和书法广场,形成临沂西部的商贸休闲区域,塑造特有的城市商贸休闲文化。

以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为依托,利用孟良崮、沂蒙山的特色,形成环城游憩带的红色基因和特色沂蒙红色农业体验区,为城市的周末休闲游憩提供丰富的游憩资源和产品体系。

4.2 加强监督管理,改善游憩管理水平,提升游憩资源水平,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城市游憩的提升需要具备一定的体制环境,包括完善的游憩服务体系,有效的游憩管理体制。[21]171城市游憩管理需要多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协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全域旅游的实施,必然伴随着城市管理部门和决策者的规划设计提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临沂在蒙山沂水、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文韬武略、地质奇观、温泉旅游、商贸购物、乡村体验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游憩资源的再开发、再提升,进一步加强了配套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泛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开发特色休闲小镇、产业小镇,发展乡村旅游、都市休闲农业、休闲旅游康养综合体为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带动泛旅游产业体系中的不同企业提升游憩管理水平,开发新的休闲游憩产品,不断拓宽休闲游憩开发的融资渠道,发展多样化的资本支撑,为休闲产业建设与城镇化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4.3 科学协调城市休闲空间与区域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21]从休闲空间与区域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来分析,在城市休闲经济的带动下,休闲产业的聚集,进而带动城市休闲活动的增加,这些都对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的休闲游憩活动是传统乡村中无法获得的,这就形成了一定的“聚集虹吸效应”,不断吸引原有的城郊和乡镇逐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游憩资源的逐步均一化,乡镇也拥有了文化广场、娱乐空间、商业游憩区。原本缺少城市设施的郊区,因为休闲活动和休闲空间的布局,也出现了局部城镇化。

随着城市传统产业的外迁,城市内部的休闲空间也因为区域城镇化而得到重新布局的机会。城市内部的绿地、水系更多的被还原为原始乡村面貌,满足城市主城区居民对于生态心理的休闲需求。城市的商业综合体中也出现了高山流水的自然化布景,城市的水系出现了原生态的芦苇荡、野生淡水鱼等乡村元素,城市的高层建筑也出现了“森林建筑”“绿地建筑”,交通廊道也进行了深度“绿化”和“特色亮化”,行道林也更具城市特色代表性。城市居民出现了“流入”和“流出”的良性循环,为了享受城市游憩活动的城郊居民和为了体验乡村生活的城区居民互相流动,进而带动了城乡要素资源的合理性流动。

4.4 突出城市休闲空间意象要素保障,实现城乡休闲资源要素流动。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重城市休闲游憩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布局具有大众记忆的空间场所,使城市居民在休闲游憩活动中获取更多的情感认同和深刻的空间意象[22],进而实现乡村的田园自然资源和城市的商业游憩资源的合理流动。新型休闲城市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让城市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旅游者能深深被这些特色吸引,居民能形成强烈的地方依恋感,这才是新型休闲城市。[21]176此外,城市休闲空间中积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新能源出行方式多种选择,引导游客体验生活,从而引领生态休闲旅游的潮流。[23]

居住空间要体现宜居、舒适的基本要素,同时实现社区游憩空间的社交要素,具备绿廊、休闲庭、小广场、运动康体设施等,不同城市的居住建筑也要体现地域特色,例如徽派建筑、江南水乡风格等。交通空间的空间意象要素更多的体现在路灯、行道树、标志性转盘、桥梁等,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居民记忆。工作空间的意象要素主要体现在城市地标性建筑、知名商业广场和写字楼建筑,充分融入商业综合体和商业游憩街区的空间意象元素,形成休闲游憩资源的场所认同。

猜你喜欢

临沂市全域空间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老年大学校歌
临沂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临沂市彩叶植物的园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