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种植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状与思考

2020-07-22田如海唐卫红姜忠涛

上海农村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师资培育农民

■ 田如海 唐卫红 姜忠涛 仇 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上海市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以全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为重点,提高本市农业从业人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随着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体系的逐步完善,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上海市农业发展对高素质职业化农民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如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水平,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也是上海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情况

自2013年上海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以来,全市种植业农技推广部门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逐步探索出一条锻炼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培育模式。据统计,2017-2018年全市完成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3908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447人,行业示范性培训15834人,单项引导性培训113938人次,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93人。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从业绿色生态、安全生产意识,广泛宣传本市惠农政策;完成种植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10批次,本市917名种植从业人员通过系统学习和考察鉴定,获得农业职业技能认定资格,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上岗需求。同时,举办了以粮食统防统治植保员、蔬菜植保员、农残速测员为主题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4场,以检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树立优秀技能人才典型,展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一)学员参加培育积极性不高

1.培训对象综合素质较低

当前本市50岁以上农业从业者约占50%以上,年龄普遍较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据2017-2018年培训学员数据统计,初中学历占38.29%,小学及以下学历占27.71%,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6.88%,多为企业、合作社专职聘用的技术人员,整体学员队伍综合素质偏低。农业从业人员总体上依然为分散生产经营为主体,留守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对高产、高质的生产技术渴望力度不强,从中遴选新型职业农民难度大、余地小。

2.农业从业者自主参训意愿较低

农业从业者在主动接受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依然存在“要我学”的思想,始终处于“被培训”状态。每年参加的培训班通常都是由农技部门通知参加,或合作社、公司负责人强制要求参加,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不强,参加培训的意识淡薄,缺少“我要学”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学员参训注意力不集中,交流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

(二)培训效果不理想

1.培训内容、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农业产业区域性、季节性特征明显,每年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排班密、课程多,但有些培训班“走形式”“大课堂”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培训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现场实践指导有较高的要求。据调查,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中,现场实习占37.2%,到具有示范效果的生产基地参观交流占28.5%。但由于场地、工具、交通等因素限制,教学方式仍以大量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员们对这类培训产生了倦怠情绪,久而久之学习热情也就慢慢消失,培训实效难以满意。

2.培训师资结构相对单一

现阶段上海种植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力量储备数量较大,但人员结构相对单一。学员师资需求中,农业技术专家需求仍然最高,占44.16%;其次为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并熟悉当地农业种植情况的基层农业骨干、乡土专家,占25.66%。师资多以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条线、农业科学院专家为主,没有专职教师,固定的兼职教师数量也比较少。受限于本职工作时间精力的投入,难以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每年授课内容基本相同,缺乏新鲜感,知识体系更新速度无法跟上当前农业生产需求。个别新兴小众作物师资力量紧缺,甚至无法安排相关课程,学员缺少技术指导,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

在发展都市绿色农业的大背景下,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从原本的纯种植技术逐步转向技术与管理相结合,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对于产销对接、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品牌建设、电商平台开发等内容需求量明显增加。而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对这类课程的师资储备较为匮乏,授课经验不足,课程设计也有待完善。

3.缺少有效的培育效果评价机制

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培育工作大多强调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少人数,培训机构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往往只体现在单一数字层面,忽略了实际培育工作效果。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和奖惩机制,组织人员和培训教师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思考与建议

(一)针对当前生产需求,逐步优化培训方案

市级、区级培训部门应结合当前农业从业者生产的客观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培训对象制定培训计划,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推进农民培训的小班化、精品化、定制化。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场地,尽量避免与农忙时间段冲突,保证学员参加培训的基本客观条件。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导向,有针对性、有专题、有重点地设计课程。如本市水稻生产逐步取消统一供种,同时也鼓励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新品种作物优先种植,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品种选择上缺少引导,相关配套栽培管理措施无法跟上等新问题,建议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新优品种的推广与技术指导。根据上海市2018-2020年三年环保计划要求,2020年全市郊区绿色认证覆盖率将达到20%以上,因此也对有机、绿色生产中的肥料、农药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学员普遍反映,当前崇明水稻绿色认证过程中的肥料以及除草剂使用存在较大问题,农资产品的投入使用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在蔬菜生产中,蔬菜价格随市场需求波动较大,菜农急需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因此对品牌建设、产销对接、电商平台、经营管理、市场需求、惠农政策解读类课程需求更加迫切。

(二)拓展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际效果

在持续大力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形式的同时,探索开发多样性培训形式,激发学员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切实提高培训实效。课堂培训尽量立足于试验基础上具体技术的总结,避免高大上纯粹性理论科普,课件制作图文并茂,能够明确地反映问题。要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养模式,适当增加田间实训操作、实地参观考察先进典型等课程内容比重,让学员在参与中获取知识、较好地掌握实用技术,更加直观地交流学习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应组织多样性的科技论坛、技能大赛,搭建学员间的交流平台,营造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培训氛围,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按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尝试运用农民一点通、手机等新载体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阵地,引导学员树立生态理念,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依法维权等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技能素质,形成相信学习、运用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新风尚。

(三)培养发掘师资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范围,发掘具备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满热情的青年学者、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及农村土专家,打造多层次师资团队。要组织教师开展以相互听课、评课、研讨、统一备课等形式的教研活动,保障授课内容学员能够“喜欢听、听得懂、用得到”,成立一支既符合学历和专业要求,又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厚实的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同时,随着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逐步融合,更多的农业领域外的相关专家应扩充到师资队伍中,增长农业从业人员见识,指导学员创业增收。

(四)强化协作共享机制,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应协同运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用本市高校、科研机构的优秀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拓展培育工作深度与广度。如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崇明主要蔬菜种植区成立的教授工作站,交大的专家教授们成为了当地蔬菜种植基地技术支撑,先进蔬菜种植技术和新优品种也通过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与应用,促进当地蔬菜种植户技术提升和品种结构优化。

(五)加大培训宣传引导,提升职业农民地位

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他们科技致富、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关心和爱护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扩大职业农民社会影响力,使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对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经营、项目安排、技术服务等方面上予以更多的政策扶持,激发广大农业从业者成才兴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六)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根据当前上海农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现状,围绕具有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如奉贤黄桃、嘉定葡萄、崇明花卉、青浦草莓等,创新产销一体化新型农民培育方式,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拓农业从业人员眼界,树立市场导向观念,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特色产业整体提升,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猜你喜欢

师资培育农民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