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动态反馈系统构建*
2020-07-22仲颖佳南通理工学院
文/仲颖佳 (南通理工学院)
一、研究背景
系统动力学又称为系统动态学,是认识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反馈是系统动力学的核心。唐幼纯和范君晖(2011) 年提出,从系统微观的角度入手,建立系统动态反馈模型,既有反映要素结果的数量模型也有反映要素直接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人与计算机的结合,进行仿真实验和计算。自此,系统动力反馈机制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如高师本科教学质量与内部保障体系之间的动态反馈(陈卫,2016),产业结构与新型城乡化互动的动态反馈机制(李书峰与王维才,2016),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时变和自适应的动态反馈(李峰忠,2016)等。系统动力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社会系统。
二、创新点
研究视角方面,现行的创新驱动相关文章大多以经济学为主,从投入产出的静态视角剖析区域生产价值,忽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动态性和经济产值的反馈作用,而本文拟从动态管理机制出发,研究不同要素在创新驱动方面的动态交互作用,对创新驱动的动力进一步深入发掘。
研究方法方面,现行的创新驱动理论大多是提出理论性分析框架,给出宏观意见,针对性不够,本项目将启用复杂的系统动力学理论,用在从未使用过的创新领域,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开展研究,深入挖掘创新驱动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反馈作用,研究方法具有创新点。
三、文献回顾
19 世纪60 年代企业发展环境逐渐变化,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到组织制度变革,提出技术创新需要与制度创新协调发展。随着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理论的研究开始深入,研究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的概念内涵、创新影响因素、区域创新体系及创新能力评价等内容。
国外学者提出的技术进步内涵被我国学者在研究创新驱动中接受,并进行了深一步研究。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学者多从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能力评价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王必好(2016)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技术持续实现、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模型。罗丹(2016)认为创新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国内学者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动态反馈研究相对较少,从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要素构成来看,包括市场推动力、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产生的技术创新聚集力和由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企业技术创新吸收力等。
对反馈机制的研究,学者多从动力要素的作用原理着手,认为反馈动力来源于不同组织间资源和需求之间的差异,其动力机制是在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技术推动力等外部动力和利益驱动力、战略协同引导力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目前学者对创新驱动发展系统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动力要素的构成及要素作用展开,缺乏对要素间相互作用机理的揭示。
四、创新驱动的动态反馈SD 模型构建
为了简化创新动态反馈系统,便于理清政府政策与企业间创新政策和创新效果之间的工作机制,设定了创新主体为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活动体现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正向或负向的反馈回路。本文在以上科研相关理论和模型基础上,结合动态反馈系统的模型,以创新为驱动力,将江苏创新驱动体系划分成五个模块,如图1 所示。
五力需求模型的运行机理:企业需求引导创新,企业管理引入创新投入,创新投入激励企业创新研究,创新产出促进企业产出,增加企业利润。外部机制方面,国家政策与发展的推力相互作业,给创新动态外部系统造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基于以上模型,我们从创新的投入因素出发,研究创新作为投入要素,从而建立创新驱动的三个创新反馈回路:
(1)企业R&D 投入反馈:R&D 评价标准→R&D 要素分解→R&D 经费总额→专利申请→校企合作数量→企业R&D 数量。
(2)政府对企业投入反馈路线:政府对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的投入→技术市场交易额→企业销售利润率→GDP 指标→政府财政预算科研投入。
(3)政府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科学和工程师规模→创新产值量化→政府教育支出→高校创新产出。
图1 创新驱动动态反馈系统
表1 创新驱动评价体系
五、指标评价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的动态反馈系统由投入与产出两部分,根据创新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冲击强度,分别从投入、状态、产出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具体如表1 所示。
六、结论
本文拟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态反馈系统,结合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探索创新驱动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江苏创新效率,优化江苏的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江苏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核心产业聚集地,研究其创新机制的动态反馈系统对长三角经济带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最后,本文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动态反馈研究具有普遍代表性,其构建的体系为江苏创新系统合理安排投入结构、政策调整等要素提供借鉴和参考,创新驱动的动态反馈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