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沟通
2020-07-21姚旦
在从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几年工作时间中,通过与学生的深入接触,我深深意识到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从法制层面进行教育,都不如从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感化效果显著。我现在教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我刚开始注意到他是因为他总是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提出一些与其他学生完全不同的想法,有时会引起全班哄笑,一开始以为只是学生的调皮现象,经过深入接触后发现,事情没有这样简单。
有一节课学习的是师生交往,在探讨师生关系和正确的交往方式时,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别让学生讨论“学生为什么要尊重教师”、“教师为什么要尊重学生”。经过小组探讨后,这名学生(化名“小张”)被同组的学生推荐出来,总结他们讨论的结果。小张开口就说:“学生尊重教师是因为教师教给我们知识,教师说的都是对的,但我觉得教师不需要尊重学生,因为我们经常说错话,教师对我们进行批评和指正是应该的。”他的回答让我有些惊讶,我尝试从侧面对他进行引导:“那你觉得教师批评学生、指出学生的错误,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吗?”小张当时没有回答我,我让他回到座位上继续听课。课后我了解到,小张的想法并不代表他的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而是因为无法说服他,所以干脆请他出来提出这个想法。
接下来,我找机会与小张进行了一次私下谈话,继续课上的话题。为了不让小张觉得我“不尊重”他,我首先就本次谈话争取了他的意见:“小张同学,你现在有空吗?可以和老师聊聊天吗?”小张点点头,但他的眼神有些躲闪,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他大多数时间都在盯着地面看。我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谈话气氛:“小张同学,你在课上作出的总结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老师首先要谢谢你。老师也认真反思了一下,在以往的教学中,对大家的批评可能有语言不当之处,的确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你能原谅老师吗?”小张又点点头,我继续说:“小张同学,你认为学生应该尊重教师,但老师觉得,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是不值得被尊重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一次,小张快速的抬起头,有些惊讶的看着我,不过很快,他又低下头,然后摇摇头,小声说:“没关系的,即使教师不尊重学生,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因为教师比我们付出的更多。”
这次与小张的谈话让我感触很深,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竟然有如此深的隔阂,让学生不敢直接对教师说出心中的想法。因为我十分确定,对于我提出的“不尊重学生的教师是不值得被尊重”的观点,小张是赞同的,只是不敢说出来。其次,我觉得小张的逻辑思维很清晰,并不像许多学生说的那样:“他有点怪”,那到底是什么问题让他对师生关系产生有些偏激的想法,而且也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呢?我通过多种途径对小张作出了进一步了解,最终确定问题出在家庭教育环节。
小张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由他的母亲一手带大,他的母亲承担着每个单亲家庭的辛酸和不易。男孩子小时候比较淘气,经常在外面惹祸,有时候破坏了公物还要赔钱,无疑让他的家庭雪上加霜。也因此,她的母亲管教他非常严厉,在与她的母亲沟通时我了解到,她母亲认真制定了“家规”,只要小张违反家规,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此外,她的母亲经常向小张诉苦,强调自己的不容易,久而久之,让小张形成了一种“母亲说什么都是对的”的认识。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扮演的就是教师的角色,因此,进入学校后,小张又把这种思想转移到教师身上。
了解到前因后果后,让我更加意识到,对于小张这种情况,采取说教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改变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只会加剧我们师生之间的隔阂。因此,我专门为他定制了一套情感感化教育方案。一方面,我在课堂上继续鼓励小张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对待他的想法,如果他提出的想法具有讨论价值,我会组织其他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在课下,我也会寻找机会与小张进行沟通,继续课堂时间所限、未讨论完的话题。难得的是,小张在对待具体问题时,态度很认真,每次都能与我展开有意义的讨论。而且在平等的交流方式下,他越来越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我知道,他逐渐认可了我这个“大朋友”。另一方面,我多次与小张的母亲进行沟通,向她反映小张的这种情况,她的母亲听完后十分自责,并答应采纳我的建议,努力帮助小张改变这种性格状态,让他活泼、开朗起来。
大约一个学期后,我、她的母亲,还有许多其他同学,都明显看到了小张的变化,小张不仅更注重尊重别人,而且也懂得了尊重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不是将所有的不同意见都当作一种指责或不尊重。经过半年时间后,不仅小张与我的沟通更加流畅,在班级中也能够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我知道,这就是情感感化教育的力量。
从上述这件亲历的故事中,我深深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要让教师想教给学生的东西,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這就需要从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相比于说教、用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不如在教育中投入真情实感,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发挥情感感化的作用,让教的内容,真正成为学生学到的内容。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 姚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