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检测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2020-07-21袁亮
袁亮
摘 要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是勘探浅层的关键手段。这项技术对目标持续、高效、无损的检测,进一步得到动态监测图像,并开展实时分析,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由于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稳定、精度高及准确,因此在隧道工程中广泛应用。故在隧道工程中合理应用地质雷达检测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本文系统讨论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 地质雷达检测;隧道;应用
1地质雷达的原理与功能
1.1 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技术主要借助电磁波原理,全面了解无线电波检测介质的分布特点,对地下界面与肉眼不可见的目标实行扫描。地质雷达是一种电磁技术,有效确定目标的形态与位置。电磁波的传播由典型介质特征决定,介质的导电率与常数均体现出导电性,其中电磁波的穿透性被导电率影响,导电率既定时,介质常数影响物体内传播电磁波的速率。不同的地质形成不一样的电性。因此,电性不同的地质更容易发生反射。
1.2 地质雷达的应用功能
(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施工的地质环境复杂多变,故要准确了解隧道开挖面的水文地质特点,系统收集地质资料为隧道施工做准备,不断改进施工工艺,避免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地质雷达隧道超前预报是指不同介质传播电磁波的速度,通过地质界面反射判断掌子面前围岩地质情况和富水特征,对不良地质、突水突泥和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和规模科学预测。
(2)隧道初支与二衬检测。在衬砌项目的施工中,受力点集中在喷锚初期支护,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具有防水和存储的作用。故而要对支护喷射混凝土层厚度综合分析。目前,检测隧道衬砌的过程中极少涉及喷层厚度的内容,无形增加了检测难度。我国的技术人员主要采取稳态面波法、超声波法和钻孔取芯法解决检测隧道衬砌存在的质量问题,这三种方法自身也出现一定的缺陷,钻孔取芯法有较强的破坏性且以点概面,超声波与稳态面波法不具备较高的检测效率,容易中途停止测量。探地雷达是现代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内全新的技术成果,它不只保证了测量的连续性,还减轻了破坏程度,属于一种高级的检测技术[1]。
2地质雷达工作步骤
(1)准备工作。隧道检测之前利用地质雷达技术准备相关的施工材料。首先严格校准,保证地质雷达正常开展工作;其次,确定天线及掌握被检介质的实际速度;第三,消除外部因素的干扰,避免对地质雷达电磁波正常传播造成影响;第四,为检测提供必要的辅助工具,如检测车和焊制工具等,在检测过程中提高地质雷达天线的稳定性,检测中贴近天线和检测面;第五,对检测对象的桩号准确标记,避免检测对象的位置发生改变。
(2)布置测线。地质雷达检测中天线移动的轨迹是测线。根据要求布置测线,通常包括三线、五线和七线的布置方法。
(3)采集检测数据。设计地质雷达参数。按文件与施工特点决定检测深度,选择适合的天线,一般超前预报对应的屏蔽天线小于100Hz,衬砌对应的屏蔽天线为900Hz,二衬对应的屏蔽天线为400Hz,路面对应的屏蔽天线在11500~5000Hz之间,参考检测深度选择相应的天线和时窗。
地质雷达使用点测法与连续测法搜集数据。点测法是对相同检测点不断叠加,表现出精测的特性,但不能实现连续操作;连续测法是在天线移动中不间断成像,但精度不佳;超前预报通常选择点测法,或结合点测法和连续测法。
地质雷达的检测数据和检测长度是正比关系,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统一检测成像与检测位置。检测操作人员结合检测过程决定停止或恢复检测,尽量避免出现一些次要的数据,降低其影响结果的程度。
(4)数据分析。结束现场检测后,全面分析检测数据,对衬砌厚度精确计算,进一步形成客观的结果。
(5)数据应用。地质雷达探测结束后,向工地传输测试的结果,安排各项施工工作,施工方及时核对探测的数据,如发现施工问题,按检测结果实行调整,保证施工的安全[2]。
3地质雷达检测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某隧道工程位于丘陵地带,地势体现出起伏的特点,进洞口的坡度保持在20°~25°之间,比较稳定,洞身海拔最高达500m,宽度狭窄,但整体发育较好,在纵深向出现了割裂。区域表层是粉质黏土成分,形成适中的强度和压缩性,完整性不足,岩体相对破损,降低了强度,各个层次出现互层问题,开挖后应立刻支护,有效预防坍塌。
(1)检测内容。检测过程中,要精确掌握不良地质与掌子面的位置、宽度与性质等,了解隧道受影响的长度。在比较复杂的地质环境内,重点把握开挖面地质水文特征,总结和整理地质材料,从而对施工技术合理调整,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检测选择地质雷达技术,实现了超前预报地质情况,定位断层破碎带在不良地质的具体方位。从而更好开展施工。项目施工最初阶段,通过喷锚处理支护,继续開展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施工,避免结构不完全受力。在衬砌检测中,主要考察初期支护混凝土层的施工厚度,衬砌质量满足设计标准。利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容易造成一定破坏,降低施工效率,无法检测完整的结构。利用地质雷达技术对结构不间断检测,彰显了无损检测的功能,是工程检测最理想的方法之一。二次衬砌检测中,有必要综合控制衬砌与二次衬砌的密实性,及其分布在脱空区的特征,以耦合方式检查衬砌层和围岩,了解钢筋的分布数量。
(2)检测方法。①检测准备。地质雷达检测之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正确应用设备,合理分布测线。建议使用美国SIR3000型探地雷达设备,以高精度技术持续测量与存储数据,准确标记测线桩号。根据检测的深度选择天线的使用规格,还可以通过增加频率降低深度,从而增强分辨率。利用400~900Hz天线检测初期支护表面,使用200~400Hz天线检测二次衬砌隧道结构,对隧道测线合理布置,沿隧道纵向实施布线。②数据采集。将天线与探测目标表面贴合后使用地质雷达技术检测,沿测线缓速滑动,利用主机传递高度脉冲,迅速采集数据。采集数据时需对相关的参数科学设置,保证清晰成像,使检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在现场检测中,客观判断各个参数,根据检测深度与介质速度,对时窗长度估计。检测之前,选择不间断扫描探测方法,通过透视探测方法对结构实现检测。选择滤波器时,可选择自动式,若还有其他的要求,则结合手动式应用。在调校过程中分别选择高通和低通两种方式。针对400Hz天线,以1/4中心频率设计高通截止频率。如低通频率应达到800Hz。当成像比较模糊时,利用滤波器处理带有噪点和干扰信号的检测结果。
在高通与低通之间实现转化。滤波器功能增强时,信号易丢失,威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由反向实行调节,增加信号的强度。采取手动方式调整增益,在顶端位置对直达波调校,不断优化反射波的位置,使回波图更加完整。以预处理方式获取数据,对数据的标题与内容综合检验,之后以滤波分析濾除噪声信号,保存有价值的信号。
(3)图像分析。使用REFLEXW7.0软件绘制地质雷达波形图。以最大分辨率在地质雷达剖面图上显示反射波,分析图像时需借助使磁波振幅、波形等参数。当振幅较强时,介质形成差异化的电磁学性质,根据振幅对介质属性客观评判。介电常数与传播数值呈反比关系。若是负的反射波系数,则振幅的方向正相反,因此对截面两侧分布的介质属性自行判断。通过分析衬砌结构厚度可知,衬砌结构的介质电常数不同于初期支护、围岩等,前者的反射截面包含反射信号,可获得真实的衬砌厚度。物质表面通过几何反射波的高低频率有效区别。不同介质的结构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岩层与混凝土的结构相对均匀,而反射波很少,且反射波容易出现在缺陷位置,岩层的结构复杂,易产生频率较高的干涉。根据同相轴科学分析地质雷达图。按照同相轴的特点,全面解析界面。由于边缘反射效应的影响,导致边缘形态与同相轴的区别显著,有必要联系同相轴的方向、时间和强弱等展开研究。当混凝土脱空时,衬砌结构与围岩、空气介质等的性质不同,造成上下层的反射信号显著,反射同相轴不断增加能量。结合时间因素,了解脱空区域电磁波的区域时间。
(4)检测结果。检测区域电磁波信号连续的同相轴,局部区域分布呈断续特点。而中-低频率的反射信号形成较强的振幅和低频振荡;倾斜贯穿的裂缝出现在断掌面前50ns,体现出较强的富水性,160ns区域的深含水问题比较严重,直接威胁了岩层的稳定性。
选择数值为20cm的S4支护。围岩与二次衬砌混凝土结构的介质参数较大,电磁波在界面传播时形成了反射信号。准确控制检测内的钢筋数量,检测长度12.5m,距离25cm,实际检测距离25cm,数据符合设计要求。由图像分析,曲线变化规律决定了钢筋分布的位置。经科学判断,开挖掌子面不存在欠挖或超挖的问题,有效预防了围岩和衬砌结构产生孔洞[3]。
4结束语
综合分析,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广泛应用在隧道工程检测中,首先要科学选择设备与检测参数,系统分析检测结果,精确了解隧道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为施工提供参考,提高隧道工程检测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明臣,魏燧,蒋斌松.地质雷达在寒区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1):187-191,201.
[2] 黄胜举.地质雷达在铁路隧道仰拱质量检测中的应用与探讨[J].科技资讯,2018(26):35-36.
[3] 李可丁.地质雷达技术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8(2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