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思维 构建有效课堂
2020-07-21韩黎
韩黎
摘要:关注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许多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状况,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共鸣,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表明,教师若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则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构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生活,把握学生思维的客观背景;师生有效对话,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后调查分析,把握学生的思维层次;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贴近学生的思维,适应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贴近;思维;背景;过程;方式;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9-0014-01
1.了解学生,把握思维的客观背景
如果教师想要贴近学生的思维,则应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中找到学生思维的客观背景。
1.1 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在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的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差异,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不同的地区的孩子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一些区域性比较明显的事物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教材作为供所有孩子学习的范本,所提供的素材不可能适应所有不同区域的孩子,如在四下“位置与方向”一课中,教材中以部分大城市的旅游景点为素材,与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距离,不方便学生的理解,因此,我就对教材作了必要的处理,取材了我们学校周围的一些地点作为学习素材。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材料使学生对学習内容更加有亲切感,更方便贴近学生的思维。
1.2 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了解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贴近学生思维的前提。小学生的思维有着明显的儿童的特征:首先是形象具体性。表现为,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借助事物或模型帮助理解。其次,孩子们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具体表现为,把老师的话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第三,思维缺乏灵活性,他们不会考虑客观环境或条件的变化,往往以旧的经验直接来代替新问题的答案;第四,思维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只有了解学生思维的特征,才有可能拉近学生与老师思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2.有效对话,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想更好的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应该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我们的课堂中充满了声音,但未必发生了对话。有效的对话,是平等的,生成的,更是充满着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碰撞。
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突然的一问,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想这么简单的话还看不懂吗?他的这一问使我的教学过程突然中断,然而我转念一想,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放慢脚步,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展开交流。
生1:第一个“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把分数化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除此之外,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1/5,9/20等。
生2:我有补充,或者是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也可以直接化成百分数,如4/20,15/500。
生3: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当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除此之外,如果有特定要求时,就按照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前一个“通常”是针对化分数为小数的方法而言的,后一个“通常”是针对保留几位小数而言的,两者各有不同的作用。
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装着太多主观的内容,急于展示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急于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出现与教学预设无关或背向的内容时,当学生不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许多教师往往是粗暴的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者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急于把问题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引。然而就在教师的急于判断和展示的同时,学生的真实想法被活生生地扼杀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理解的桥梁被切断了。因此,当学生的思想和教师的意愿相冲突时,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教师不妨放慢“脚步”,静静听完学生的想法,给自己和学生一点冷静思考的时间,辨别和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你会发现,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贴近了学生的思维;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同时也分享了更多来自学生的惊喜。
3.精心设计,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结合。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特点,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距离,以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
了解学生的生活与思维特点,是我们贴近学生思维的前提,有效对话,调查分析是我们贴近学生思维的手段和途径,精心设计,适应学生的思维则是我们贴近学生思维,实现有效构建的保证。我们提倡教师要贴近学生的思维,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能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努力拉近孩子头脑中的“玩具”(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大人头脑中的“玩具”(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距离,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练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从而构建更加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