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对分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2020-07-21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堂

马 然

(兰州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育人课程,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真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程”逐渐体现出了边界性和局限性,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思政”来补充[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全新理念,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及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享乐主义”的大学生人数有增长之势,32.6%的大学生认为“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在人生理想方面,对“事业成就”(32.8%)、“物质财富”(19.2%)、“兴趣爱好”(16%)等方面的关注明显高于“国家或社会需要”(5.2%)[3]。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说:“回顾中国过去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不已,往前看,未来光明无量。但是,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4]由此可见,思想与精神的颓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有价值的知识和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法宝,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迫在眉睫。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指出,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5]。传统的“填鸭式”课堂随着教学改革号角的不断吹响,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导致教学效果每况愈下,如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学生永远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等。

基于大学生“思想颓废”和“课堂效率低下”现状,在习总书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笔者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依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引入对分课堂范式,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从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等方面深耕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课堂,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双轨并行,努力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思辨能力强、文明素养高、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理念

(一)课堂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担任知识传授和灵魂塑造的双重角色,传播中华文明传统、推进社会公德、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关心时政热点、核心素养高的全方位人才,确保“思政课程”的主渠道育人地位,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做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步调一致、相互补充、通力育人。中国矿业大学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大德、大智、创行、致远”的文化价值理念,设计并实践了“文化思政引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TTR模式”。该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将“爱国主义思想、敏锐政治意识”融会贯通到课堂语言当中。实践表明,该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爱国情怀、专业素养、实践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6],也为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一定参考。

(二)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身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每位学习者都具有一定的先验知识,其后的学习过程并不是通过教师的“单向传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效的团队协作,主动地去挖掘、探索、建构认知世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为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对分课堂的引入

1.对分课堂的基本概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针对国内大学生学习现状堪忧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本土化的教学范式。其内涵是将传统课堂“一分为二”,一半交给老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堂讲授(Presentation)、课后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课堂再讨论(Discussion),故又称为PAD课堂[7]。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当中,老师沉闷、枯燥的“满堂灌”使得学生精神无法持续集中,思绪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习效率低下等。基于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和特点,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种“折中”的教学范式,即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出现,使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独奏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独学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尤其在课后的内化吸收环节,学生可以自主支配时间攻克自身不足,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这种时空上的“留白”是对分课堂的一大创新亮点。

2.对分易教学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

对分易教学平台是对分课堂的官方教学平台,简单实用、经济、易操作,无需额外购买任何硬件设备,也无需下载App,只需一部下载微信的手机即可操作。此平台可以轻易实现课前资源上传、课上微信互动、课堂实时反馈、课堂随机分组等教学辅助活动,是融入了思政元素的对分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帮手。教师可以提前上传时政热点、新闻链接、红色影片、感人事迹等音视频思政教育课程资源,同时上传经典案例、课堂习题、思维导图、学术文章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资源,这些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的上传必须借助对分易这样的高科技信息平台才能够实现。

(四)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笔者多年来主要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深知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政教育面对的都是组织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第一资源——人,二者的使命都是为我国培养责任感强,文明素养高,具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商务人才。因此,选取该门课程作为研究载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工作分析、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的讲解中,有机融合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世界时政热点、爱国主义情怀、个人品德建设等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并重,培养出具有较强思辨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内生性人力资本的异质型人才。

二、教学实践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

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分为三种教学模式: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及混合式对分(当堂+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就是一堂课内,教师所授内容和学生讨论内容一致,学生根据教师当堂所讲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当堂对分一般适用于一些容易理解或者不需要提前准备的内容。隔堂对分就是把讲授的内容和讨论的时间错开,留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去内化吸收,下次上课时再做讨论和总结,这种模式适用于教难理解或者需要提前做准备的内容[8]。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框架和学生学习特点,本次教学改革实行混合式对分课堂,选取我校经济管理学院16级金融管理班和16级会计与统计核算班作为实验对象(两个自然班为一个平行教学班,共108人)。本课程的时间安排为每周3小节,18周共计54课时。有些章节内容较简单,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消化,因此对于这些章节选用当堂对分模式。第1小节由老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框架、道出重点难点、并预留几道思考题;第2小节交给学生自主内化吸收,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精读教材、上网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等方式“按需学习”;第3小节课针对老师预留的问题和自学情况进行分组讨论、组间讨论及全班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反馈(如图1所示)。

图1 当堂对分流程

对于内容不易理解且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则采取隔堂对分模式并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认识问题、理论回溯、调查分析、方案找寻、具体实施等步骤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第1周的3小节课由老师进行系统性地理论讲解,学生有1周的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同时完成“亮考帮”作业框架及其他实践性任务;第2周上课的前2小节交给学生讨论、展示成果、分享经验;最后1小节留给老师总结和评价(如图2所示)。

图2 隔堂对分流程

由此可见,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的流程大致一样,强调的都是“时间留白”,学生可以真正做到有备而来、有话可说。不同点在于“对分”的时间跨度不同,当堂对分的全部内容可在3课时内完成,而隔堂对分则需2周。无论是当堂还是隔堂对分,学生对于同一内容经过老师讲解、课后消化、课堂再讨论三次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笔者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职能将授课内容分为:人力资管管理概论、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甄选、员工培训、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及劳动关系管理九个章节(如表1所示)。教学目标既包含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又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和习得,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度进行教学,因为毕竟不是每位同学毕业后都会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但都会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就业者。

表1 融入思政元素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续表1

(三)评分机制

1986年,维特罗克(Wittrock)提出了“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该突出过程性,摒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让学生的思想彻底松绑,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扮演启发和激励的角色[9]。“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理念与“对分课堂”的核心观念不谋而合。实际上,学生的想法、思路,哪怕是荒谬的、不切实际的,都是弥足珍贵的,因为这正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10]。

笔者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引入动态实时考核机制,即学生整个学期的表现都将纳入成绩考核范围。具体来讲,平时成绩占40%,卷面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5%(数据由对分易提供)、课堂随机提问5%(数据由对分易提供),个人“亮考帮”作业5%、课堂参与积极度5%、团队作业展示5%以及实践性教学任务15%,实践性教学任务即每次隔堂对分留给学生的作业,考核维度主要包含完成度、准确度和创新度,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模式给分。期末试卷分为基础知识(80%)和开放性试题(20%)两大部分,开放性试题的设置旨在为有能力的同学提供展示平台,他们可以超越课本、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表达想法,这种“分层”的梯度设计照顾到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更加公平、人性化,也体现了考核机制的实时性、动态性(如图3所示)。

图3 考核范围比例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访谈以及查看教务系统中的教学评价,本次教学改革实践结果令人满意。经学生反馈,此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能(如课堂抢答环节的设置);课程资源形式丰富多样,有效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思绪紧跟课堂步伐(如弹幕的使用);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促进了学习主动性;内化吸收过程拓展了知识宽度,开阔了视野;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未来求职非常有用(如简历的制作)。总体来说,学生认为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思维创新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也表示今后愿意继续参与对分课堂。

(二)教学效果反思

除了学生的反馈之外,笔者也做了教学反思,认为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优越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和人性化的学习机会。传统课堂老师讲课只讲一遍,反应慢或者没听懂的学生只能放弃部分知识点,导致知识框架体系不完整。借助对分易这样的科技平台,学生可以反复查阅文字资料和习题,音视频资料也可以选择放慢倍速进行观看,学生不再害怕“听不懂”“记不全”。

2.随机分组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传统课堂的分组以学生自愿为主,常常以同宿舍、同乡的形式“自动划分”。长此以往,同组学生的思维观念会趋同,容易以单一、禁锢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而借助对分易平台可以实现随机分组,打破“同一类学生永远在同一小组”的僵局,形成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和创新点。“每次都会遇见新的组员”会迫使学生不得不在课下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对分课堂视角下融入思政元素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在我校还属于新生事物,初次实践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今后在以下方面需要做出加强和改进。

1.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对分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习近平“课程思政”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更新法律知识、及时关注时政热点。此外,教师还应发扬自律、宽容、博爱、勤奋的优秀品质,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礼记》中道:“师之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可见“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新时代的教师更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注重与他们的心灵沟通,教会他们处事之道,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这也是对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最佳践行。

2.尽管每堂课都积极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但思政元素在考核中的权重并未充分体现。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出勤率能略微代表思政态度,其余考核内容均涉及专业课程。要想办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考核无缝对接、完美融合,既不让学生感到试题单调枯燥,又达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双轨制”的教学目标。

3.学生对于一种新鲜事物总能感到好奇并愿意倾注精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模式会不会“审美疲劳”?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使得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感,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对分课堂则颠覆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余花更多的时间自学,课堂也交于学生自主讨论,时间一长,这样的模式难免会引起学生的误解,认为老师这么做是在偷懒。如何使学生持续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参与度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难题。

四、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潜在价值输出,强化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意识。将思政元素柔性地融入专业课堂,以“立德树人”“德智交叉”为教育主线,从核心素养和价值引领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的新的教学模式,是高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