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林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探讨
2020-07-21刘友多
刘友多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林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一是人们对优质林业生态服务产品的巨大需求,带动林业不断提升生态服务产品生产能力,成为林业发展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加快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保护生态的氛围更加浓厚,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领导保障;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林业发展提供新抓手,林业主要领域在乡村,主要从业人员是林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四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林业夯实基础提供有利条件,福建省林区是贫困人口聚集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期,林区生产条件将加快改善,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将更加绿色与可持续,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有力保障。
1 关键术语与定义
1.1 林业高质量发展
是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林业生态服务产品的巨大需求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服务社会的新时代林业发展模式。
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林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包括下面内容,一是林业生态服务产品高质量,林业生态服务产品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是动态的;二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对象是高层次的,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三是林业高质量发展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系统治理中,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四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必须是高质量的;五是林业高质量发展还要体现在行业内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与和谐的发展。
1.2 评价指标
是用于考核、评估、比较某一社会经济活动或产品或服务质量及其效果的统计指标。
评价指标的内涵:包括评价指标的设置、评价指标内部级差的设定、评价指标层级及内容。
2 构建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2.1 研究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林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建设“新福建”发展定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根据福建社会经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和福建林业创新发展的自身特点,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理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层次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科学性、综合性和稳定性为原则,围绕福建林业发展总体目标,提出体现福建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理论的发展指标体系。
2.2 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福建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理论的发展指标体系,既要明确福建省林业的未来五年发展方向,也要反映福建林业建设的现状和成果。确定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是:
2.2.1 层次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与确定必须分门别类、按层次来确定。通过所规划的指标体系,把林业发展的各个层次的指标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省林业发展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
2.2.2 可操作性原则[1]所确定的指标必须容易测定。应当降低指标测定与评价的复杂性,减少指标测定与评价的成本,达到实用和普及推广应用。
2.2.3 前瞻性原则 所确定的指标必须起到引导福建林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作用。指标体系代表是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全局性与方向性结合,是引导全省林业发展的方向。
2.2.4 科学性原则[2]所确定的指标必须反映福建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符合福建林业发展实际。林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综合的工程,要以科学为根本、适度超前。
2.2.5 综合性原则 林业系统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指标既要全面反映系统特征、又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在体现林业系统总体框架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适度综合。
2.2.6 稳定性原则 森林资源、林业建设以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都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的实施与积累过程。因此,确定未来林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一定要突出稳定性原则,使得所选择的指标既具有发展目标的稳定性。又要具有长期评价和时空比较的稳定性。
2.3 指标体系选择理论依据
2.3.1 森林生态学理论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组成森林的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及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生态研究,构成森林的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种内与种间关系;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演替与环境条件的动态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转化规律;景观生态,研究景观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规律。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发展中,围绕生态学中的空间关系和空间效应的核心领域、等级(系统)理论、空间种群理论、渗流理论与源—汇系统理论等新理论新观点,为林业高质量发展定量化格局,解决复杂性尺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3.3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林业”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森林经营。潘存德[3]提出的定义为:在对人类有意义时空尺度上,不产生空间和时间上外部不经济的林业。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上的研究热点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指标。
2.3.4 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的观点有四个层面:(1)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级差地租理论和节约理论,是研究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和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2)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大小,不能由森林自身的价值来表示,而必须借助等效物,采用替换法来评价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大小。(3)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供求状况和森林生态效益要素使用者所获得的效用量两个方面。(4)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资源财富都遵循能量等级原理。一切物质的能量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太阳能。
3 指标体系的构成
3.1 生态指标体系
(1)森林覆盖率指标(%)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生态公益林面积比率(%)
生态公益林面积比率=国家规定公益林林种面积/林地面积×100%
(3)绿化覆盖率(%)
绿化覆盖率[4]=∑绿化垂直投影面积(含草地面积)/国土面积×100%
(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建成区各类公共绿地面积(m2)/建成区人数
(5)湿地面积保有量( hm2)
湿地面积保有量是指到达规划目标期末全省范围内湿地达到的面积总量
(6)自然保护区(含小区)面积( hm2)
自然保护区面积[5]是指到达规划目标期末全省范围内自然保护区达到的面积总量
(7)森林灾害发生面积比率(%)
森林灾害发生面积比率=〔灾害(病虫害、火灾及其他灾害)发生面积/森林面积〕×100%
(8)水土流失率(%)
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总面积/国土面积)×100%
3.2 质量指标体系
(1)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
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森林总蓄积量/森林面积
(2)林业生态服务价值(亿元·a-1)
林业生态服务价值[5]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林业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3)天然阔叶林占比率(%)
天然阔叶林占比率=(优势树种为阔叶树且天然起源的林分面积/森林面积)×100%
(4)退化林(低效林)修复面积比率(%)
退化林(低效林)修复面积比率=〔目标期已修复退化林(低效林)林分面积/退化林(低效林)林分总面积〕×100%
(5)天然林面积保有量(hm2)
天然林面积保有量是指到达规划目标期末全省范围内天然起源的林分面积总量
3.3 文化指标体系
(1)森林旅游年接待人次(万人次/年)
森林旅游是指人们以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外部物质环境为依托,所开展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的统称。森林旅游年接待对象主要为省内林业部门主管的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森林人家以及非林业部门主管的森林旅游景区。其中,非林业部门主管的森林旅游景区需满足景区范围内森林覆盖率≥60%的条件,才纳入森林旅游统计范畴。
森林旅游年接待人次=∑(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森林人家)年接待人次+∑非林业部门主管的森林旅游景区年接待人次
(2)星级森林人家保有量(家)
星级森林人家保有量是指到达规划目标期末全省范围内经各级林业主管部分授牌评定星级(含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的森林人家总数量。
(3)森林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个)
森林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林业自然保护区数量+森林公园数量+森林博物馆(展示中心)数量+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数量
(4)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比率(%)
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比率=(目标期已挂牌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古树名木数/区域古树名木总数)×100%
(5)国家森林乡村(个)
森林乡村是指中国范围内,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整洁,保护管理有效的生态宜居乡村。国家森林乡村是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指导各地,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通过综合评价,将乡村绿化美化达到评价标准的乡村(以行政村为对象)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
3.4 保障指标体系
(1)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是指林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一般根据C - D生产函数得出科技进步速率方程Y=A+α×K+β×L
其中Y 为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A为科技的年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年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的平均增长速度 ,α为资本产出弹性 ,β为劳动产出弹性 通常假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α、β为一常数,并且α+β= 1 ,即规模效应不变。令E=A/Y×100%,即为科技进步贡献率 。由科技进步速率方程可导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一般公式:
E=1-(α×K)/Y-(β×L)/Y
(2)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指为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林业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占林业科技成果总量的比值。
(3)义务植树尽责率(%)
义务植树尽责率是指实际完成法定义务植树的人数占应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的比例。
(4)林业信息化率(%)
林业信息化率综合反映林业信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林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包括国家级林业信息化率、省级林业信息化率、市级林业信息化率与县级林业信息化率。
RX:表示本级林业信息化率;
RXi:表示每个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信息化率评估值;
Xn:表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评估范围;
i:表示各级的第i个林业主管部门;
n:表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数量。
(5)单位面积林地基础投入(元·hm-2)
单位面积林地基础投入=(累计营林基建投入+森林工业基建)/林地面积
(6)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率(%)
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率=(系统内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行业在册职工总人数)×100%
4 关键指标评价分析
4.1 生态指标体系分析
生态指标体系主要反映林业发展对区域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态保障方面的功能和需求。达到相应的指标要求,就能够获得特定要求的森林生态功能和效益。
森林覆盖率能体现森林保护与造林绿化建设成就;生态公益林面积比率体现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和生态空间的大小;绿化覆盖率体现全省绿地面积比重和绿地空间的大小;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体现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比重和城市绿地空间中人居环境的优劣;湿地面积保有量体现全省湿地面积比重和湿地空间的大小;自然保护区(含小区)面积体现全省自然保护区(含小区)面积比重和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灾害发生面积比率体现全省森林灾害面积比重和森林防灾减灾水平;水土流失率表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和水土保持水平。
4.2 质量指标体系分析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主要反映林业发展对区域森林质量状况和林业为社会提供服务方面的功能和需求。达到相应的指标要求,就能够获得特定要求的森林高质量和相应的生态服务价值。
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体现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状况,是衡量区域森林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林业生态服务价值体现区域林业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与价值,换句话就是林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天然阔叶林占比率体现全省天然阔叶林面积比重、森林自然度与树种结构状况;退化林(低效林)修复面积比率体现全省对退化林(低效林)修复人工干预程度与经营状况;天然林面积保有量体现全省天然起源森林面积比重和森林自然度与稳定度。
4.3 文化指标体系分析
森林生态文化指标体系反映森林生态文化的建设情况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森林旅游年接待人次反映全省森林旅游景观资源的知名度、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与服务能力;星级森林人家保有量反映区域森林休闲活动开展的程度与服务水平;森林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是森林文化教育宣传的场所,体现区域森林科普知识宣传程度和服务范围;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比率反映城市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水平;国家森林乡村体现区域乡村生态文化、自然生态保护、森林绿地建设、乡村绿化管护与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与范围。
4.4 保障指标体系分析
林业保障指标体系反映林业发展在法律、人员素质、资金等方面的支撑保障的力度和制约瓶颈,表示应当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的保障条件。以及政府在林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保障指标体系体现。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林业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林业技术进步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小;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林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义务植树尽责率体现区域法定义务植树人关心支持林业与义务植树宣传普及水平;林业信息化率反映区域林业信息发展水平;单位面积林地基础投入是衡量林地单位面积基建资金的投入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率体现区域林业生产中平均专业技术水平与科技的开发与应用程度。
5 总结
通过福建林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形成生态、质量发展、文化和保障指标体系。通过进一步指标筛选、优化,建立多目标函数模型、求解,形成核心指标,为福建省“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