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如何“加速”企业双创步伐
2020-07-21陈捷
文 陈捷
大赛在探索中前行,在需求下摸索,经过不断的迭代,通过大数据整合构建出了一套适用双创企业的服务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
2017 年,“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新升级,对标“全球视野、国际标准”。2019 年,上海市科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委、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工商联、科创办持续举办“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多年来,赛事中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探索出了诸多双创功能与服务,助推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创业在上海”赛事体系助推双创环境不断升级
自2014 年设立“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建立完善了围绕创新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与服务链,助力创新主体顺利完成“团队→小微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含入库培育)企业→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卓越创新企业”的成长路径,并通过开展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活动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
自主研发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凸显
2017-2019 年采用独立研发方式的参赛企业数从5786 家增长至2019 年的6808 家,占全年参赛企业的93.8%。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知识产权的参赛企业呈显著增长趋势。2019 年有213 家参赛企业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主要研发手段,同比增长54.3%。
表 1 2016-2019 年参赛企业技术来源统计(单位:家)
结合研发人员占比看,2018 年参赛企业研发人员人数占比达到峰值,为60.9%,而2016 年企业研发人员人数占比最低,为56.2%。2019 年参赛企业研发团队人数占总人数的59%,高于过去四年均值57.9%。经分析发现,研发人员占比在60%以上的企业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从2016 年的2479 家增长至2019 年的3374 家,占同年全部参赛企业的比例也由39.2%上升至46.5%。
图1 2016-2019 年参赛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分布(单位:家)
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比,生物医药行业增长显著
2017年参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最多,达176 万元,2016 年参赛企业研发投入较少,为120 万元。自2017 年以来每年的参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变化不大,总体维持在170 万元左右的水平。2019 年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为174 万元,比过去四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4 万元。不同行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情况稍有不同,生物医药行业的平均研发投入额最高,且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 年参赛的生物医药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投入额达到了384.7 万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99.1%。
图2 2016-2019 年参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费用——按行业细分(单位:万元)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增强,硬科技行业创新力凸显
从知识产权总量来看,2016-2019 参赛企业拥有专利数逐年提升发,发明专利从2596 项增加到5049 项,知识产权总数从23756 项增加到36801 项。从行业来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增长趋势明显。知识产权得到普遍重视,参赛参赛企业的技术能级进一步提高。
图3 2016-2019 年参赛企业知识产权情况(单位:项)
图4 2016-2019 年参赛企业发明专利 —— 按行业细分(单位:项)
上海企业创新竞争力位列第一,多个行业优势明显
2016~2019 年由“创业在上海”大赛选拔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上海企业表现优异,获奖总数排在首位,其中:共有4 家企业获得国赛一等奖,10 家企业获国赛二等奖,10 家企业获国赛三等奖。上海企业在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这五大行业的获奖数均为各省市第一,尤其是电子信息与互联网行业获奖数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展现出绝对的优势。
图5 2016-2019 年国赛获奖分布
企业存续率高,双创建设有效带动社会就业
参赛企业整体存续率较高,2016 年的样本企业中仅有6%出现吊销或注销情况,3 年存续率高达94%,2017-2019 年参赛企业存续状态分别为96.8%,98.5%与99.6%。
表 2 2016-2019 年参赛企业存续情况
助推科创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与建议
大赛在探索中前行,在需求下摸索,经过不断的迭代,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出了一套适用创业者的服务体系。同时,也通过多年的实践,对上海建设科创全球科创中心的目标带来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精准服务,构建大数据服务平台
《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大数据平台能够充分利用科技创业载体的资源、政策工具、金融工具等,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降低双创成本,培育更多有价值、高潜力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并保障科技资源共享、金融创新、技术转移及人才培育、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加快长三角创新要素跨区流动及科技资源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
“创业在上海”大赛目前已围绕参赛企业设计了涵盖金融、政策、培训指导等多方面服务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创业企业资源,但是,由于资源、信息相对分散,难以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提供精准化的服务,亟需在现有的体系基础上,结合本市承载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的运行任务,构建载体型大数据平台,对接专利文献检索、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专利成果转化和法律咨询线上服务,链接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形成高速、完备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上海市双创服务生态体系建设。
立足成就,追赶上海“科创战略规划”
据2019 年数据显示,上海GDP 总量高达38155.32 亿元,名列全国大陆地区城市第一,全国四分之一顶尖科研成果由上海制造,国家科技奖上海获奖占比突破五分之一。上海长期以来对科研非常重视,投入不断加大,2017 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达3.93%,高出全国水平1.8 个百分点,甚至还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布的《2018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17 年综合分值达到了255.12,比上年增长30.2分,增长率13.4%。
2019 年上海全社会研发费用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左右,纵观2016~2019年的“创业在上海”参赛企业的科研投入比,参赛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水平是上海企业平均水平的4.7 倍,约合18.8%。
但是,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上海在创新引领能力、人才队伍结构、技术转移活跃度等三个方面的短板亟待重视。2017 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十强本土企业中,上海仅有中芯国际一家入围。较全球12 个主要国际都市2017 年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石墨烯等十项新兴技术领域的PCT 专利申请量,上海表现相对不够突出。同样,上海企业在真正引领行业发展前端方面能力还有所欠缺。再者,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占比低,这与上海的产业结构和政府投入力度有关,政府投入力度大,所以显得企业投入力度小。更重要的是,在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方面,在决定学科、领域创新发展方向的全球顶尖专家层面,上海还缺少与创新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竞争力。同时,上海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仍面临着生活成本、子女教育等瓶颈问题,在外地吸引人才政策不断“加码”的背景下,上海青年科技人才流失情况值得重视。
从2016-2019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的趋势变化看,上海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而逐年下降,从1.3%降至0.5%。
上海人才新政是新时期上海确立的城市新定位和新愿景,要达成此目标,人才无疑是关键。瞄准“关键少数”,着力在上海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努力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从而提升上海的科技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建立健全人才荣誉和专家联系制度,为顶尖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等不同层级的人才颁发证书及建立档案,在落户、工商注册、子女入学、医疗服务、个税优惠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便利,精准系统地解决人才的各项需求,建设开放包容、运行高效、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放眼世界,助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方面,美国城市整体优势明显,中国顶级城市表现优越,整体竞争力水平持续飙升。此外,日本东京是高科技产学研中心,其全力投入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新能源、物联网、机器人、高科技硬件、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等新兴领域。
2020 年1 月15 日,上海发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从综合经济实力看,上海的GDP 总量与纽约、东京的差距仍很大,GDP 总量仅为后两者的1/2 和2/5 左右,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的规模、质量较国际一流城市尚有不小的差距。未来上海仍要在重点发展知识要素密集的创新经济、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上持续发力,加快打造与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形态。参照东京,其经济发展在年代也曾经历过与现在的上海相类似的阶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调整,现代东京的产业结构已经突显国际性大都市应具备的特征。因此,比较东京与上海产业结构的特点从中找出差距,是对上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科技创新”,55%的技术革新由中小企业完成,科技创新投入大,产出成果也显而易见。上海的创新企业可以借鉴学习日本产业转型发展之道,上海政府借鉴东京对创新产业的支持、保护的政策与措施,可以减少上海科技产业发展所走的弯路,加快“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的步伐。
换个角度看高新科技产业,在近30 年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排名中,中国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后,高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趋势,高技术产品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有利于一个国家在生产价值链上由加工组装阶段向品牌营销阶段和研发阶段升级转型,中国外贸要通过技术创新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性的经济新格局,先进的技术可以弥补资源短缺的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不仅仅要积极发挥自主创新的力,也要结合国外先进技术再次创新,推动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实现低端制造向中高端的转变。
政府政策应该支持科技型企业对外贸产品的研发力度,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对创新产品的扶持,针对研究适合海外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