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率及预后的改善效果观察
2020-07-21王静
王 静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辽宁 大连 116200)
冠心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严重威胁。冠心病临床治疗以药物疗法为主,但良好的干预措施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能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而这对改善疾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对冠心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86例我院接收的冠心病患者,就诊时间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②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听写能力障碍;心功能低于2级者;严重心律失常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采取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43,采取优质护理)。观察组中,女20例,男23例,年龄55~78岁,平均(60.51±3.22)岁,病程2~9年,平均(4.41±1.22)年;对照组中,女19例,男24例,年龄54~79岁,平均(60.58±2.58)年,病程3~10年,平均(4.43±1.25)年。在年龄、病程等资料上,两组冠心病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①通过发放宣传册、宣传视频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诱因、预防、急救自救的基本常识、识别并发症发生的先兆等,明确告知患者病情及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其心理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②心理护理:多数冠心病患者认为冠心病难治,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疗效并不明显,患者很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语气要委婉,态度要和蔼,关心体贴患者,了解患者的内心所想,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告知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治疗的重要性,使其学会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的重要作用,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饮食应以低脂、易消化、低热量、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如碎菜叶、素面、米粥等,七分饱为度。少吃或不吃油腻食物及动物脂肪,有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者应限制钠盐摄入。少吃易发酵、刺激性食物,以过度兴奋导致腹胀及心率加快,同时忌咖啡、浓茶,戒烟酒,粗细粮兼顾,多吃蔬菜瓜果,以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减轻体质量。④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瞳孔、神志、心律等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心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加剧等症状时,则可能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要配合医师及时处理。若发生患者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神态淡漠、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脉搏细弱,出现发绀,无尿或尿少,血压降低,则可能是出现合并症,要立即予以抢救。⑤适当运动:嘱咐患者可适当参加活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和做操等,运动适量,以不感劳累为主,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寒冷刺激、饱餐、用力排便等,生活环境应安静,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告知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缓解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告知患者合理活动与休息对心功能的恢复有利,活动耐力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既不能因担心病情复发而不锻炼,也不能过度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⑥睡眠护理:对于睡眠不佳者,可指导患者睡觉前泡脚、在睡眠时听舒缓音乐等方式,使其在心情放松情况下入睡,从而使睡眠质量提高。⑦用药护理: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交代使用方法、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患者严格按医嘱用药,不可盲目停用、增减药量。心绞痛发作时可指导患者使用硝酸甘油,告知患者硝酸脂类药物用后有面红、头痛等表现,以解除患者顾虑。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对患者肌酸激酶、转氨酶等生化指标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肌病和肝脏损害。⑧出院指导。向患者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查等,指导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建立随访卡,包括联系方式、复查时间等。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出院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 临床疗效评价。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未有改善[1]。本文以显效、有效为临床有效。
1.5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以卡方检验,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以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见表1。
2.2 临床不良事件对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要低(P<0.05),见表2。
表1 疗效对比(n=43)
表2 临床不良事件对比[n=43,n(%)]
2.4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要短(P<0.05),见表3。
表3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表3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续表3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患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心绞痛、心梗的发生,阻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必要。
优质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服务中心,通过分析患者自身饮食活动特点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个体化护理方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护理干预,能在心理、生理、精神、社会等方面使患者达到舒适状态,减轻疾病带来的不适,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研究中,通过科学膳食计划建立、日常运动锻炼及不良生活习惯纠正可保证患者身心处于良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胸闷、胸痛、气促、乏力等症状,患者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加上经常住院治疗、反复发作等,导致患者的总体健康状态及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有数据显示[2],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为5%~30%,而住院患者的抑郁发生率高达53%~60%。焦虑抑郁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可导致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脂和血糖升高,使血液黏固性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容易导致病情进展和合并症的发生。同时冠心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而言可带来较强的精神刺激,引发复杂的心理反应,据报道[3-5],不良的情绪可能会诱发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本文通过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负面精神状态危害性认识,引导其自我控制情绪,并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其能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且通过加强护患沟通,缩短了护患距离,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同时针对睡眠不佳者,及时进行干预,以保证睡眠质量,有助于稳定大脑皮层活动,使脑部耗氧量减少,进而减少心绞痛发生风险[7];用药干预,能够促使患者遵医嘱用药,配合治疗,告知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解除患者的顾虑;出院时间的个性化指导及随访,可强化患者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延续性保持住院护理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要低(P<0.05),提示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心绞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此外,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要短(P<0.05),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提示,优质护理干预的开展,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病情及生活质量改善,与文献报道的结论一致[9-10]。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能降低心绞痛发作率,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