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大幕、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2020-07-21文_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全会经济

文_ 曹 普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推动“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都必将是永载史册的重大事件。

一、“文化大革命”造成严重危难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

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严重危害,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灾难性后果。

政治上,党的组织和各级政权机构受到严重破坏,长期陷于瘫痪或不正常状态,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230万人,占“文革”前1200万干部的19.2%,6万多干部被迫害致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967页),公、检、法机关被“彻底砸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停止活动达9年之久,全国政协会议10年没有召开。经济上,由于长期动乱冲击,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经营活动很难维持,“文革”期间,有5年经济增长不超过4%,其中3年负增长:1967年增长-5.7%,1968年增长-4.1%,1976年增长-1.6%,国民经济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同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正确原则,如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等,一概被当作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爬行主义”加以批判,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文化上,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到1968年底,中科院仅在北京的171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1位先后被列为打倒和审查对象。全院被迫害致死的研究人员达229名。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没有组织过正式高考,1982年人口普查表明,全国文盲半文盲多达2亿3千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近1/4。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得到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就吃的方面看,粮食人均消费量1976年为380.56斤,比1966年的379.14斤仅多1.42斤,比此前最高的1956年的408.58斤减少了28.02斤;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1976年为3.19斤,低于1966年的3.52斤。10年中,全民所有制各部门职工仅在1971年调整过一次工资,1976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575元,比1957年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第897—898页)在农村的很多地方,人民的温饱都成问题,197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每个农民年平均纯收入113元,安徽等地的农民生活尤其困难。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它极大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声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亟须痛定思痛,重整行装,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从重挫中奋起。

1977年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正式复出伊始,就以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极左面目呈现的社会主义、对这种社会主义给党和人民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打出了沉重的问号。他说:“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总是要表现它的优越性嘛。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同上,第277页)他明确表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同上,第384页)邓小平提出的这一连串“问号”,实际上是发出了在中国重新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信号。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再也不能像“文革”这样搞下去了,中国再也不能如“文革”这般折腾下去了。

二、中外经济、科技实力巨大差距逼促中国“变招”追赶时代潮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在中国发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极左错误的同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却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或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大跃升大发展。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二战以后的美国,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二战期间积累的本来服务、满足战争之需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上来,推动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从1961年1月到1969年10月,美国经济连续上升了106个月,被称为“繁荣的十年”。1975年,美国GDP总量达到1.68万亿美元,是中国的10倍多。从1951年到1971年的20年间,西德GDP总量增加了5倍多,是除日本之外发展最快的西方国家。1955年,日本编制《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年);1960年又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1955—1970年,日本GDP总量增长了近9倍。日本、美国、欧洲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中国大陆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被称作“亚洲四小龙”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抓住机遇,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实力上的巨大差距的真实认知,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出国考察访问实现的。1978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仅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的出访就有20多次。在对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重点考察的多个代表团中,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是1978年5月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西欧5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考察团。考察团临行前,邓小平专门找谷牧等谈话,要求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些问题。访问期间,考察团先后访问了5国25个城市,参观了80多个工厂、矿山、农场、大学及科研单位,欧洲经济的现代化、自动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看到: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而我国装机容量2.6万千瓦的水电站,却有职工近300人。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有工人67000人,相差近15倍。有代表团成员后来回忆:“那一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所见所闻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我们很受刺激!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中国属于世界落后的那三分之二!”(《追寻1978—中国改革开放纪元访谈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页)访问日本的人回来介绍:日本平均每两户有一辆汽车,95%以上的人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访日的邓小平在谈到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的观感时说:“就象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邓副总理离东京抵京都友好访问”,《人民日报》1978年10月27日)各层级出访者获得的共同感受是:没想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我们与他们的经济科技差距如此之大,没想到西方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与中国相比高出如此之多!大家无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面对巨大发展差距和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党再不调整政策,另寻出路,奋起直追,不但愧对国家和人民,而且确有被“开除球籍”之虞。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242页)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封闭僵化的“左”的“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同上,第237页),中国要大踏步追赶时代进步潮流,要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亟须另辟蹊径,“变招”发展,所变的这个新“招”就是—也只能是—聚精会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内外大势要求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三、“要革命,不要改良”: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工作重点转移的提出

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峻局面,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于1978年5月10日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发行刊物《理论动态》刊发并于第二天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由此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深入开展,冲破了“两个凡是”禁锢,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促进了全党思想大解放,对外交往的增加拓展了人们的国际视野,在进行历史反思和放眼世界的同时,关于打开国门搞建设、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打破各种墨守成规的“老框框”要求和共识逐步累积叠加。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在听取谷牧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时,邓小平再次强调:“一、引进这件事要做;二、下决心向国外借点钱搞建设;三、要尽快争取时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他明确提出“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要“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130页)。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召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务虚会,与会的60多位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李先念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在经济领导工作中,要坚决地摆脱墨守行政层次、行政方式而不讲经济核算、经济效果、经济责任的老框框,打破小生产的狭隘眼界,改变手工业式、小农经济式甚至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我们应该有魄力、有能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组织经验,来加快我们的建设,这比关起门来样样靠自己从头摸索,要快不知多少倍。9月上旬,全国计划会议进一步提出,经济工作必须实行3个转变:一是“从上到下,都要把注意力转到生产斗争和技术革命上来”;二是“从那种不计经济效果、不讲工作效率的官僚主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转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结合起来的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三是“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

在全党关于改革开放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之时,关于如何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全党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时,对沈阳军区党委负责人提出,“对搞运动,你们可以研究,什么叫底?永远没有彻底的事”,“有的单位,搞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结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页)。10月,邓小平又说,揭批“四人帮”运动,“有几条杠杠作为验收运动的标准是很重要的,不然,要把运动进行到底,底在哪里,摸不着。运动搞久了,容易倦烦,还可能打击面宽了。运动不能老搞下去,到一定时候要转入正常。绝大多数转入正常,少数继续搞”(同上,第402页)。同月,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致辞时,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提出,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已经能够在这一胜利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战斗任务”。所谓“新的战斗任务”,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改变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改革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旧的管理方式。邓小平的上述意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也很快在中共中央领导层形成共识。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实现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开了36天,经过深入讨论,取得4个重要成果和共识。一是一致同意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是经过尖锐思想交锋,充分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三是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人事问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人选的建议;四是决定为“天安门事件”和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平反,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强调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强调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加强生产责任制,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劳动而生活先好起来,产生极大示范力量,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146、150、152页)。这个讲话,是在党和国家历史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确定改革开放新道路、阐述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动员令、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报告。

经过中央工作会议36天的充分准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决定,“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依据工作重心转移的新形势,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强调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4—6页)。中国由此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决定为“天安门事件”和彭德怀等领导人平反。全会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全会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伟大功勋,强调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卓越领导,没有毛泽东思想,我们党有极大的可能还在黑暗中苦斗;强调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全会总结和吸取党的建设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严肃党纪。全会还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从组织上保证了全会确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次全会后,邓小平事实上已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由于这一系列根本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1页)。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在这次全会后全面深入展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新理论,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这次全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执政史上一座高耸的丰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定清醒的历史性一步。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姿态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追赶时代进步潮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全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走进省纪委十一届六次全会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全会表情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研究啥?
图说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