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经济视域下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模式研究
2020-07-21汪颖栋郑月明副教授肖书怡
汪颖栋 郑月明 副教授 肖书怡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国内外共享经济的理论发展
1978年国外学者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在《社群结构与协同消费》中提出了“协同消费”这一概念,即消费双方借助第三方平台将闲置物品或服务进行交易。但是由于当时价值观念和信息技术的落后,“协同消费”其实与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共享经济仍有着不小的差别。
目前国际上对共享经济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主要从产权理论、技术理论和社会学三个视角对共享经济进行研究。从产业理论视角看,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消费者必须持有商品或服务所有权的现代产权理论。共享经济模式下,社会群体通过互联网利用未充分利用的资本,这降低了消费者对追求商品所有权的渴望,其交易主体从所有权变更为使用权,折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技术理论视角上,共享经济产生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拉近了消费者的时空距离。同时,共享经济型企业借助互联网建立第三方交易平台,不仅扩大了共享活动范围、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达到了去中心化、即时性和减物质化。从社会学视角看,共享经济依赖于人际关系和社群行为,商品或服务的共享是建立在供需双方的信任机制上,其更多程度上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和人与人之间互惠的表现。
国内对共享经济的研究更多从经济学视角着手,认同度较高的观点是“共享经济是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社会信任为纽带,以获得价值报酬为主要目的所形成的个人闲置物品或资源使用权共享的开放性交换系统”。共享经济的出现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而且共享经济的产生有助于发展、解放和保护生产力。但是,就目前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共享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共享经济理念。我国的共享经济大多忽略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的前提,通常是通过信息手段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改善物信匹配关系。
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的交易规模达到了近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41.6%,其中市场交易规模前三的是生活服务、生产能力和交通出行领域。同时2018年我国大约有7.6亿人参与共享经济,并且有7500万人提供共享经济服务。当前我国正在迈入全民共享的时代,共享经济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并向各个行业不断渗透,具体如表1所示。
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来看,我国当下的共享经济中既包括了挖掘社会闲置资源的传统共享经济,又包括以资本聚集大量购置资源的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传统共享经济形式下的企业大多为轻资产公司,如“滴滴”和“小猪短租”,他们通过将闲置的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再借助网络平台技术达到供需匹配,从而提高了资产使用率。这种轻资产模式下公司不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其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第三方平台的运营风险以及政府和法律监管问题。而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企业需要先自行购入资产投放于市场,在其他类似概念尚未作出反应或出现前,通过大量的资金支持,以达到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例如“摩拜”“ofo”“来电科技”等,这些企业通过多轮融资购入大量资产,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放以吸引顾客和占领行业市场,这就使得公司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这种重资产模式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而在后期为企业盈利带来了巨大压力。
表1 2015~2018年我国主要类型的共享服务在网民中的普及率
由于我国初期的共享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很大一部分共享项目存在着准入门槛低、需求数量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并且其往往通过大量融资不断扩大规模的方式抢占市场。这种不断拓展线下资源的模式运营成本会越来越高,一旦企业盈利能力不足,就很容易倒闭破产。为了解决共享经济面对的诸多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电子商务法》、《共享住宿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有利于相关市场逐渐步入有序增长期。
时空经济视域下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的比较分析
在当今社会,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经常被冠以“共享经济”的帽子而不进行严格的区分,但是两者间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传统共享经济强调的是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其通过挖掘社会中闲置资源的剩余价值来满足市场中存在的需求。而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则是通过大量的资本聚集来购买资源,因此极易产生产能过剩和社会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借助时空经济分析工具中的物信关系和时空结构进行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一)“相对丰富”与“相对稀缺”
从时空经济的视域来看,所有的资源都拥有时间和空间两个要素,而共享经济模式正是将资源剩余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共享,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时空经济特征。资源在时空结构上的不同度量尺度会决定资源的丰富程度,而时空尺度则是由物信关系的匹配程度决定的。新古典经济学里认为资源是稀缺的,但这种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有着各自的使用偏好。此时,闲置资源剩余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其使用偏好将是相对丰富的。因为资源的丰富程度是针对某一时间和空间的,当时空尺度不同时,原先的稀缺资源便可能成为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过剩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物信关系实现了精确匹配,这很大程度地放大了时空尺度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从而使得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则是通过大量购置资源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当时空尺度放大后,反而则需要购置更多资源来满足随之增长的需求。因此,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所提供的资源即使在某一地区某一时段是过剩的,但是相对于随着时空尺度放大而不断增长的需求仍然是相对稀缺的。
(二)“质量提升”与“数量增长”
传统共享经济利用的是社会大众所拥有的闲置资源,其通过共享平台将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共享给有需求的社会大众。由社会大众提供的资源会更具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可以满足低需求、低批量的小众用户需求,从而提高供需匹配程度,挖掘长尾市场中所潜藏着的巨大市场价值。同时共享平台会聚集众多供给者,供给者为了争夺在市场中有利地位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和以“质量提升”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则是共享平台自身购入资源,此时共享平台既是作为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平台,又是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者。共享平台拥有对资源的所有权,只不过是将资源的使用权让渡给消费者。为了迎合主流市场的偏好,共享平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倾向于统一化和标准化,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因此供需的匹配程度较低。此时共享平台占有一定的“垄断地位”,相比于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其更偏向于开拓市场的范围和增加用户的数量,这就形成了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
(三)“时空自主”与“空间限制”
传统共享经济是基于社群和人际关系的合作互利,这种模式下社群具有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空间自主性,并且社群中的个体具有自由选择时间的自主性。这种时空自主性有利于社会闲置资源的供给在市场机制下自主的匹配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形成供需双方的时空协调,进而使得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由于都是购置的资源,其时间要素更加自由,但是在空间方面却有诸多的限制。例如共享出行和共享充电宝等虽然在使用时间上没有限制,但在使用范围方面有所限制。这种空间上的阻断会大大降低供需匹配的效率,从而限制了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表2 传统共享经济与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的比较
图1 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模式图
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的模式构建
(一)总体架构分析
首先,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其以互联网共享平台为主导,以获得价值报酬为主要目的,通过资本集聚大量购置资源以及平台资源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交互来实现供需匹配;其次,从资本侵入式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来看(见图1),共享平台既是资源供应者又是进行信息交互的互联网平台,社会大众则是资源的需求者。共享平台在通过资本购置资源并拥有所有权的同时,享有社会中资源需求者的需求信息。实质上,资源、资源供应者和共享平台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整体,这更容易占领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其通过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上的供需匹配,以获得收益;最后,共享平台需建立基于信息审查和信用评价的信任机制来降低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合理科学的国家监管的介入和行业市场的调整将更加有利于共享行业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二)相关对策建议
1.共享资源的辨别与选择。在选择共享项目时,最重要的是对所利用的共享资源进行辨别和选择。根据共享经济中资源的“效率—质量”二维模型,共享资源可以分为高质高效资源、高质低效资源、高效低质资源和低效低质资源四种。在资源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效率和质量较高的资源,然后根据资源的不同属性和类别采用适宜的商业模式,进而结合市场背景和消费者需求充分利用资源。
2.资源投放的速度与范围。当前大多共享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以抢夺用户,其通过大量融资不断增加共享资源的投放量以拓展相关市场范围。资源的大量投放虽然可以增加用户数量和提高品牌知名度,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运营成本。如果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合理地控制资源投放则很容易出现供给过度和社会管理乱象。这不仅背离了共享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初衷,而且也会导致共享企业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企业倒闭破产。
3.行业市场的监督与规范。针对共享经济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国家对行业市场的监管以及行业市场的自我规范有利于该共享行业更加长远健康地发展。同时应做好对各领域共享的结构性保障,如出台相应激励政策、评估平台的共享资质、授权相关部门给出有公信力的认证等。近年来我国为共享经济出台了《电子商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开展多项整治监管行动,这为共享经济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4.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信任机制的建立是保证整个共享经济模式合理运转的一个基本前提。共享平台首先通过对供给双方的信息审查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之后通过信用评价系统来促进供需双方交易的公平。因此,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共享经济中的信任机制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促进共享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