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2020-07-20裴海全
裴海全
摘 要:为适应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要求,介绍了阜新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总结了阜新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以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成效
中图分类号:F323;S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7.109
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效益,阜新市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着力引进农作物秸秆利用企业,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秸秆利用新模式。惠农生物质热电、辽宁祥和牧业、辽宁田园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投产运行,对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2019年全市玉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250.4036万t。秸秆利用总量达227.5364万t,秸秆利用率达到90.86%。其中肥料化利用23.2383万t,占比9.28%;饲料化利用133.4937万t,占比53.11%;燃料化利用63.6944万t,占比25.44%;基料化利用5.01万t,占比2%;原料化利用2.1万t,占比0.84%,农用比例达到75%。
1 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进情况
1.1 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阜新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和重点县相关工作,对各项工作部署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县、区农业主管部门成立了行动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实效。
1.2 制定方案,明确政策导向
为充分发挥秸秆资源效益,确保全市秸秆处理行动有序推进,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阜新市2019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阜农发〔2019〕323号),明确规定了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原则、重点工作及措施等内容,为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1.3 强化政策,做好宣传引导
结合秸秆禁烧工作,组织县、乡、村三级,通过进村入户、召开现场观摩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宣传,培训人员810余人次,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4 突出重点,创新秸秆利用模式
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合理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和方式。以辽宁祥和秸秆膨化饲料项目、阜蒙县惠农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辽宁田园生产食用菌项目为主体,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1.5 项目带动,多方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实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结合秸秆腐熟还田、堆沤还田以及秸秆有机肥生产等,科学合理地推行秸秆还田技术。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秸秆还田的好处,依托国家购置补贴的政策,强化玉米联合收获、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捡拾打捆等重要机械的宣传。二是积极鼓励乡镇、村和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做好技术指导工作。三是落實好秸秆离田、还田农机补贴政策和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
1.6 技术支撑,确保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实施
依托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与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委托协议,协助试点县制定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及规划,开展秸秆综合化利用技术调研和试验研究,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等,效果良好。
1.7 整合资源,完善工作扶持政策
对合作社组织选用的农机具,及时办理农机补贴;将合作社及企业所需电力配套,纳入农网改造工程,同时享受农用电价格;优先解决企业用地指标,并及时解决临时占地问题;落实免税政策;为秸秆运输车辆发放绿色通行证,切实解决秸秆转运不畅的问题。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几年来,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处理行动,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和收储运长效机制,形成企业、农户、社会均受益的良性循环体系,使我市农作物秸秆产业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1)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86%,比2018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2)秸秆焚烧火点数明显下降。重点县地区保持全年秸秆焚烧卫星遥感巡查监测通报0火点数。
(3)通过中央资金带动,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带动财政资金投入0.4亿元。
(4)秸秆收储体系逐步完善,收储能力明显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使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社会合作组织迅速壮大。2019年我市收储主体新增21处,收储能力达到282.5万t,比2018年增长6.2个百分点。
(5)探索出秸秆综合利用五大模式。一是免耕秸秆覆盖还田肥料化循环利用模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或单一秸秆粉碎还田机将摘穗后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形成秸秆覆盖→深松(2~3年一次)→免、少耕播种→药剂除草;或二次秸秆粉碎还田→深翻掩埋秸秆→耙压或浅旋(起垄)→精量播种→药剂除草。二是形成了秸秆膨化饲料循环模式、生物质热电联产模式、秸秆生产食用菌及废弃料生产精致有机肥的秸秆循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肥料化循环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