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维修人员的基本要素
2020-07-20贾占辉
贾占辉
摘 要:数控机床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代整个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较好的企业被美国、日本、德国垄断,我国的数控机床行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消化的阶段,现在已经成为数控机床第一消费大国,但现阶段仍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自从引进数控设备开始,维修人员大多数也是半路出家,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一些维修人员实现了自主培养,但是一些尖端的技术应用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发扬专研精神,克服困难,早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学生遇见一些简单的故障应能正确处理,也就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维修技能,尽早的进入生产状态,加快数控维修进度。因此,主要介绍了成为一名数控维修人员的必须过程和必要素质。
关键词:数控维修人员;要素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7.036
1 行业现状
数控机床是近代机械加工行业设备升级的一个新阶段,结合了机械、计算机、电子、传感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其中数控系统效多,主要有日本的法那克、德国的西门子、中国的广数、华中等。导致在维修中各不相同,所出现故障现象也是千奇百怪。每一个数控机床内都有许许多多的零部件,如果设备中任何一个零部件出现故障,直接就可能影响数控机床精度,影响生产安全及生产进度,在一些小型的加工企业,还存在无固定数控维修工人现象,很多简单的维修工作需要设备操作者来处理,这时候就需要设备操作者掌握基本的维修技能,如果操作者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维修技能,就能很大程度减少企业的额外损失,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保证一线加工人员掌握基本的数控维修技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勤看、多问、熟记、苦练。
2 勤看
首先要多利用业余时间看数控资料,最简单、最实用的就是数控设备说明书,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重点学习说明书,对自己操作的设备做到了如指掌,还有一些专业的相关书籍,如有兴趣也可自己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数控设备市场比较繁杂,高端设备主要以欧美和日本产品居多,中低端市场被国内大大小小的机床厂占领。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维修人员,必须要掌握电气相关图纸,每个国家的电气符号也是不一样的,首先要清楚了解每个国家的电气符號,不要误解含义,才能准确判断。最后是注重英语学习,很多一线工人英语基础薄弱,可以选择性学习英语知识,着重学习专业英语,能看懂国外技术资料,会对个人的维修水平起到很大的提高作用。可以下载专业英语相应APP,能让一名初学者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也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多问
多问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请教不同的人员。要虚心向人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
首先询问操作者本人,发生故障后,要向操作者询问发生故障的全过程,或总结自己操作产生故障的原因,要多问,问清楚一点,充分了解出现故障的整个过程,当时操作过哪些按键,是否自己进行过简单处理或者设备重启操作,要在这些基本调查充分基础上,把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一一列出来,与操作者紧密合作,对于快速排除故障十分必要。二是咨询其他外来机床售后维修人员,一般出现较严重的故障时,都需要设备厂家售后维修人员来处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在维修机床时,要多问售后人员故障问题,用什么方法排除故障的,请他详细介绍其处理方法。学习其他人排除故障的技巧和方法,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积累较多的方法和经验。
4 熟记
首先要记录每次维修时重要步骤,现在可以利用手机等录像设备,把维修过程完整记录保存好,这样记录下来对以后分析判断故障好处很大,有过维修经历的师傅都会注意这点。其次要记录各种机床参数和液压、气动的状态,这对于故障的调整、判断帮助也非常大。三是记笔记,每一名优秀的维修技师都会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把每天发生的故障,遇到的新问题,以及自己的经验积累包括如何排除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做一本个人的数控机床维修日记及数控机床维修备忘录,要长期记录好这两本基础资料,这也是以后传授知识的良好教材。
5 苦练
要多多动手操作,“业精于勤荒于嬉”利用一切条件多动手,不要因为恐惧而惧怕动手,操作多了能解决的故障自然也会增多,但是在动手操作之前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千万不要因为盲目操作而扩大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多接触各种不同机床设备,现在的智能技术发展,很多先进设备具备自我诊断的功能,有很多的故障系统会自动诊断,也是大家需要多多学习的方面。要在细节之处分析原因,同时也要请教老师傅,快速的处理故障。
通过勤看、多问、熟记、苦练四个强化训练过程,一名数控操作工人就能掌握基本的维修技能,简单的设备故障就可自行快速的处理,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基本素质的提升也是一名合格的数控工人应具备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袁晓林.高职院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07,28(11):34+45.
[2] 牛志斌. 数控设备故障维修方法与维修实例[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4(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