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
2020-07-20冯颜利张文娟
冯颜利 张文娟
我国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用,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
雷锋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的永恒,在于雷锋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雷锋本人就是一个志愿者。
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雷锋曾说,“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格言。在雷锋身上体现出的正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学习雷锋精神不仅要学习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爱岗敬业,更要学习雷锋面向人民、服务群众、雪中送炭的奉献精神。志愿者们也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出现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利用宝贵的个人时间有组织的去为人民服务。群众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公益性,志愿服务的对象是最广泛的劳动群众。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都是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目标。志愿服务群体正是由一个个“雷锋”组成,因此,雷锋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灵魂。
雷锋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中国表达。志愿服务在各地都很活跃,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表达。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举国上下蔚然成风。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忠诚的品格、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在雷锋身上体现出的是一个普通青年如何自觉做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种精神具有广泛适用性,所以成了每个中国人最熟悉的奉献形式。中国的志愿服务作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要在国际社会提高中国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就必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特色,雷锋精神就是志愿服务的中国表达。弘扬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作为我国的志愿服务的灵魂,对于提升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展志愿服务的时代意义与紧迫性
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工作者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回首过往,无论是灾难现场还是人民日常生活,都不乏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审视眼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们更是用生命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开展志愿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是乐于奉献,在当代中国越发达的地区,志愿服务机制越成熟,志愿服务水平也相对越高,志愿服务甚至已成为一种公众生活方式,主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志愿者来说,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志愿者之间都比较熟悉,志愿服务项目着眼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发动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社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帮助群众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也培养了现代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公民的奉献热情,真正做到“共建、共享、共治”。因此,志愿服务活动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
开展志愿服务是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不仅与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义内在契合。志愿者们将奉献作为价值追求,通过友爱、互助的工作方式,帮助他人进步的同时,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志愿服务是社会公民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土壤,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
开展志愿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可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节奏。为打赢这场“战役”,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志愿服务是一项有国际影响且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守望相助传统美德的事业。志愿服务包括不求回报、自愿付出和利于他人三个基本要素。尽管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日趋完善,但我们还是要科学把握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社会和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关注。
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认知。首先,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问题。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不以获得物质回报为目的,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行为。当前,志愿者的构成主力是青年人,青年人中又以高校学生为多数。因此,部分志愿者的加入或是为了完成学分,或是其他原因“被迫”加入等。这些行为都与志愿服务的理念相悖。其次,加入志愿服务的动机问题。由于志愿服务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部分人认为,志愿服务是以绝对自愿为前提,没有纪律约束,于是,浑水摸鱼加入志愿者组织,不做实事,沽名钓誉。最后,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我国志愿者活动形式最初是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开始,如照顾孤寡老人、军烈属、打扫卫生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志愿者群体的不断壮大,志愿者活动开始向技能型和专业性发展,从最初的物质关怀发展为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兼备。但是,很多志愿者组织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整合资源发挥志愿者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