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科学和科学的设计— 专访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院院长 戴文涛
2020-07-20
受访人简介:戴文涛,现任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院院长,兼任公司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注册高级照明设计师,同时担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电气及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LED 产业标准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照明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曾先后获得中国建筑电气行业杰出青年(2018 年)、全国建筑电气行业百位突出贡献人物(2019 年)等荣誉称号。Q 您是如何进入到行业的?什么时候从事电气与智能化相关工作?
A 我就读于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众所周知同济大学以土木建筑闻名于世,专业课程设置也与工程建设领域紧密联系,除了自动化专业普遍设置的《工厂供电》、《电力拖动》外,还有《高层建筑供配电与防火》、《电气照明》等特色课程,比较贴合工程建设实际,使得同济毕业生深受设计院欢迎。
1996 年7 月,我大学毕业后直接来到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市政院”)参加工作,毕业设计也是之前在深圳市政院完成的。从事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设计工作,可以说与我的大学专业有直接关系。在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后来求职过程中,我对设计院的工作逐渐了解并产生了兴趣— 通过工程设计,让基础设施获得了能量、感知与生命,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即便在今天,尽管技术和行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和变化,这一观点仍具有生命力。
Q 您从事行业工作24 年,这期间您都深入到了哪些专业技术方向?在您的工作经历中有哪些关键节点让您印象深刻?
A 深圳市政院是一家市政、建筑行业双甲级设计院,业务范围涉及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我在深圳市政院的工作也历经了多个部门。
1996年毕业后我首先在建筑室工作,奠定了建筑电气设计基础。转到市政设计部门后,以市政管线及道路照明设计为主,参与了北站大桥等具有影响力的项目。
1998 年参与了深圳市快速路交通监控系统工程的设计,对智能交通有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这是整个设计工作经历中比较难忘的一段时间,连续的学习和加班成为常态,由于没有多少可以参考的案例,需要一边学习交通控制理论,一边搜索翻译国外案例及产品资料、调研参考高速路交通控制做法,并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工程设计中。
1999~2000 年我在深圳市政院下属企业博铭维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工作,继续参与智能交通、建筑智能化和电网改造项目。2000 年回到深圳市政院水电室工作,从事市政详规、道路管线、道路照明、交通监控、市政厂站、地铁前期、综合管廊等设计工作。
2009 年随着LED 照明崭露头角,我也开始投入到相关研究当中。我和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一起,着手开展试点项目现场测试、目标人群主观调查、路面反射系数研究、CIE 与IESNA 资料查阅等研究工作,并于2011 年共同编制了国内首部《LED 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为后续科学有序推广LED 照明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又陆续主持或参与了广东省隧道、汽车库、地铁场所LED 照明设计标准及产品标准。
2015 年前后,综合管廊逐渐成为新的建设热点,深圳市政院因较早开展综合管廊工程设计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工程经验,我带领电气专业人员承担了不少项目的工艺设计,并组织开展管廊消防、预制拼装、巡检机器人等技术研究,也是在边学习摸索边工程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课题研究和地方标准成果。
2019 年为5G 元年,同时智慧城市理念也已深入人心,我在多年研究智能照明、智能交通和城域网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智慧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城市感知”的方向,这正好与国家推动新基建的政策不谋而合。其实电气与智能化设计就是新技术与工程应用的结合点,在每一轮建设热点中,都需要电气人不断地学习创新技术,应用到从长期工程实践中总结出的痛点中。
Q 在您的专业工作历程中,照明设计占了重要比重,能否谈谈您对照明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A 光明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照明可谓是最古老的工程应用,也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最早的应用成果。照明设计需要考虑空间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共同作用,是一门精巧的技术。随着电光源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照明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深入思考照明的第一性原理,其基本需求还是安全、健康、节能、环保,把握住照明的功能需求,就可以将各种创新技术应用其中。我在本刊中有一篇文章,从生态城市、智慧设施的角度对照明技术及其发展作了简单分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示。
Q 您在学术报告会上曾发表《5G/IOT 与智慧基础设施》主题报告,请您谈一下在您看来,科技发展对城市建设行业带来了哪些变化,未来整个行业发展趋势会是怎样呢?
A 中国的城镇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并逐步从相对粗放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转向精细化、品质化、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理念提出以后,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各子系统在各地均有所发展,但各自为阵、数据孤岛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还需要构建全面感知的智慧基础设施。路灯遍布城市街道,有供配电系统,也有控制网络,其“点位+供电+网络”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智慧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5G 建设保障与智慧基础设施相辅相成,物联网连接城市每一个末梢的感知设备。而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E(边缘计算)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构建应用生态提供了无限可能。目前各地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一拥而上,不少还停留在硬件堆叠、功能拼凑的所谓“智慧路灯”上,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从多杆合一的空间资源整合入手,再整合智慧交通、市政管网、城市管理等网络与数据需求,上下游协作,共同构建创造价值的行业应用,将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Q 听说您正在攻读清华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这个阶段的学习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2019 年,清华大学启动了首期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通过选拔考试,我很幸运地成为首批在读工程博士生,研究的方向是电子与信息领域的物联网与智慧协同。为什么想攻读和为什么能通过选拔,应该说都跟建设智慧基础设施的构想不无关系。清华大学深厚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为我进一步钻研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其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治学、科学的思维对我同样影响巨大,使我不会仅从一个技术点上开展工作,而是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Q 您是否有些寄语赠与本刊读者和有志于电气及智能化事业的青年朋友?
A 伊藤穰一在《爆裂》一书中提到,“技术的出现并不总是带来变革,转变思路应用新技术往往能开拓出新天地。”这句话很适用于电气与智能化从业人员,希望大家能多关注科技前沿与研发动向,真正审视设计的科学和科学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