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平两端”精准教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应用
2020-07-20陈善球蒋绍军
陈善球,蒋绍军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1 目前大班教学概况
大班教学是当前高校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师资短缺及提高师资使用效率的主要办法。大班教学是将多个行政班或自然班组成一个教学班,一个教学班人数较多,少则70~80人,多则100~200人。为降低课堂教学过程管理难度,传统的大班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点进行系统化的知识传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短时间内循序渐进及系统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传统的教授教学模式已有较大改进,反转课堂、师生互动、课堂测验与讲解环节已做到较深度的融合。但该模式的教学方法依然更注重“教”,容易忽略“学”,以教为中心,学生的“学”是围绕教师的“教”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缺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精准化的教学方案设计及个性化的教学实现。因此,在信息化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运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及精准教育理论,将教学模式从教师的讲授向教与学的互动转变,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大数据收集及精准诊断,实现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及精准化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1]。
2 教育信息化及精准教学实践
精准教学实践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实施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精准教学遵循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构建科学的教学结构及细化教学流程,准确设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实施精准教学决策和精准配置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2]。教育信息技术是精准教学的平台支撑,为精准教学活动提供师生教学活动记录、教学效果反馈等实时在线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为精准教学策略提供准确依据。
2.1 构建全过程数据化的学情分析行动系统
基于“一平两端”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包含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的在线数据化学情分析行动体系。通过主题讨论、问卷调查、课前测试等方式寻找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已有的基础知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数据化的依据;通过课堂讨论、学习任务点、小组互动、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课中的学习状态,为教师的教学引导合适的方法方式,将学情分析与教学实践结合,实现精准性教学实践;通过课后作业分析、工程训练提升项目完成情况、阶段性测验等方式判断学生学习结果,并对结果信息进行分析、解释及评价,为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准度、教学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为新一轮的教学决策提供修正的依据。将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的学情分析连续体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捕捉,实现连续性的动态跟踪,为数据化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电动汽车”课程学情分析思路如表1所示。
2.2 构建云平台的富媒体智慧课程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与学的双向沟通,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能够刺激学生思考与主动学习的富媒体课程资源。以不同的媒体资源表现形式解决不同难度的课程问题,如给学生推送与课堂相关的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参考文献,作为辅助学生学习课程专业知识的拓展。基于学校“一平两端”的网络课程平台,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全时空、全员学习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模式。依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针对性的推送课程相关媒体资料,针对性的对个体进行督学与指导,实施精准教学,实现富媒体资料智能化推送及学生个别化针对性指导,提高教学效果[1]。
表1 “电动汽车”课程学情分析思路
3 结语
依托教学系统“一平两端”网络课程平台,通过改革课程的知识内容、传递方式、时间空间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单向传输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双向互动,教育教学资源与数据的关联与共享、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效果在线评价目标,并在“电动汽车”课程中实践应用,基于“一平两端”精准教学课程改革已经在本校完成应用实践3届学生,包含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及交通运输专业共750学生的“电动汽车”课程实施,该教学改革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对优等生、中等生及后进生可以针对性地分类,并进行精准教学辅导及督学,使优等生能有效进行更深层次的工程应用训练,更有效地完成课程基本知识及工程训练任务,通过课程平台学情分析数据精准的对后进生进行有效督学,按时完成课程基本学习任务。在已经实践应用的3届学生中,学生100%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100%通过课程考试,课程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