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呈千里之势
——北京内画鼻烟壶绘画艺术及传承
2020-07-19麻敏
麻敏
Ma Mi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School of Arts&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1 鼻烟与鼻烟壶
鼻烟是舶来品,其主要成分是烟草。鼻烟是烟草加工后的另一种形式。明代姚旅《露书》等史籍记载,烟草古称淡巴菰,原出吕宋(今菲律宾),由于吸闻过多可以醉人,烟丝色泽金黄,又名干酒、金丝醺等。明初,吕宋国曾以烟草入贡。传到中国福建漳州地区种植是在明万历年间[1]31。德国作家莱比锡在《鼻子渴望的贪求》的文章中写道:“全世界都兴起了一个可笑的、荒谬的习俗——吸闻鼻烟,所有国家所有阶层的人们,都吸闻鼻烟……不管男女,人们都吸闻鼻烟……他们却荒谬地称之为时髦的装饰。[1]33”《熙朝定案》称,“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圣驾南巡,汪儒望毕嘉进献方物,上命留西蜡,赐青纻白金”(西蜡,即鼻烟壶)。雍正三年(1725 年),伯纳第尔(意大利教皇)进贡方物,有玛瑙鼻烟壶及鼻烟、咖什伦鼻烟罐、各色玻璃鼻烟壶、素鼻烟壶居60 种之多。而后,葡萄牙国王若瑟(雍正五年,1727 年)遣使麦德乐进贡方物41种,亦有鼻烟。若干年后,葡萄牙国王若瑟复贡方物28种,各色鼻烟壶与鼻烟估有6 种。
鼻烟开始有中国名字是在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的特点,把“士那乎”(英语Snuff 一词的音译)命名为“鼻烟”。随着皇帝赏赐给大臣们鼻烟以及鼻烟壶,鼻烟开始流入上层社会,吸闻鼻烟之风日渐兴起。鼻烟壶是中国发明专门用来盛装鼻烟的。由于鼻烟又被视作是药品且进口的鼻烟价格昂贵,便有商家用传统装药的小瓶子来分装出售,这就是最初的鼻烟壶,瓶口小,方便携带,最重要的是不易走味,开始人们都称之为“瓶”,后来康熙帝最先称其为“壶”,以后便都改叫“鼻烟壶”了[2]。
2 北京内画的兴起与发展
内画鼻烟壶是在鼻烟壶发展近200 年以后才出现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工艺品种,其历史大约只有130 年的时间。内画鼻烟壶的出现,使得鼻烟壶从一般的实用工具走向了把玩欣赏的艺术品世界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收藏。早在19 世纪西方记录中国风土人情的文献中,已经见到对内画鼻烟壶的相关描述了。年代最早的记录应是出于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于19 世纪初出版的《中国:帝国及其居民概述》。该书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举止和习俗”“中国人无人不佩戴鼻烟壶。鼻烟壶多为圆形……鼻烟壶或者是瓷质的,或者是由有浮雕效果的各色玻璃制成的,或者是内侧绘画和写字,其方法不易瞽测”。其中“内侧绘画和写字”应是内画鼻烟壶无疑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提到在山东见到过内画鼻烟壶。由于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100 多年来,关于内画鼻烟壶的起源就产生了种种的猜测。
国际鼻烟壶收藏家莫斯(Hugh Moss)依据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所藏的一件署年为嘉庆丙子(1816 年)、署名为“甘烜文”款的内画鼻烟壶(见图1)作出了推断,他认为甘烜文是中国内画鼻烟壶的鼻祖,并得出甘烜文是在清嘉庆年间创作的,且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内画鼻烟壶。然而,这种推论只是众多推断与猜测当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证明该推论的正确性。
2009 年12 月,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艺术史研究》(第11 辑)刊载了一篇署名文章《内画鼻烟壶工艺传统的断裂和美术取向的确立》。文中谈道:“内画鼻烟壶起源甘烜文说最早是由国际鼻烟壶收藏家莫斯提出的。他根据其收藏的早期内画鼻烟壶,将内画中的岭南派画家视为内画的源头。其中包括‘甘烜文’‘陈铨’‘一如居士’等岭南派内画画家(见图2),这一说法中的所有画家均不见于文献。但由于可以征引实例而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甘烜文是风格最为清晰的岭南内画画家。根据仅见的若干件甘烜文款鼻烟壶判断,甘烜文可能活跃于19世纪20 年代前后。甘烜文,岭南画派的山水画家,国际鼻烟壶协会的季刊上十几年前曾发表过他的两幅山水画作。甘烜文使用的鼻烟壶坯以水晶为主,多四方形、粗膛。内容有山水、花鸟,一面字一面画,字体为隶书。虽然画面比较粗糙,但是富有文人气息。这些鼻烟壶对推断甘烜文的活跃年代还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带有年号纪年的鼻烟壶。
楷书《沁园春》水晶内画鼻烟壶(见图3)署年是“辛酉菊月”,中国的纪年是以天干地支纪年,每60 年一轮回。那么这个“辛酉年”可以是1741 年,或是1801 年或是1861 年。依据莫斯等收藏家的观点,若此内画鼻烟壶确是1801 年的制作,“一如居士”就有可能是爱新觉罗·弘旿(爱新觉罗·胤秘第二子,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之孙),而内画的起始年代就比甘烜文的1816 年前推15年。目前查阅的相关资料显示(这当中也包括国外收藏家和学者的研究)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一如居士”就是爱新觉罗·弘旿,还是有大量的间接证据证明这点。
赵之谦的《勇庐闲诘》被视为研究鼻烟壶的必经门径,但未提及内画鼻烟壶。20 世纪初期的重要古董文献《古董琐记》亦不涉及内画鼻烟壶。内画鼻烟壶见诸文献晚至20 世纪30 年代之后。金受申和赵汝珍《古玩指南》中始见以“马少宣”款为代表的内画鼻烟壶的记录。金氏在《立首画刊》之《北京通》专栏中提道,“水晶壶,晶莹透彻,本来没什么美观。后来,有人能在壶内画成画篇,叫做‘内画壶’,才抬举起这种壶来。最有名的便是马少宣”。而赵氏叙述更为详尽,“清末始有内画壶之兴。所用之壶除料质者外,即用白色水晶烟壶为之”。
由此看来,内画起源问题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尽管现在还缺乏对于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至少可以从现存的内画鼻烟壶的作品中推断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8 世纪末或更早些,并在19 世纪上半叶形成了岭南和京城宫廷两个不同风格的画派。
3 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
京派内画壶的称谓,主要相对于山东、河北、广东、陕西等地,以地域区分。京派内画鼻烟壶的形成是在清末民初,在其他鼻烟壶品种已经衰落的情况下,京派内画鼻烟壶却一枝独秀,其量及艺术性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艺人。
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列表:
第一代:叶仲三;
第二代:叶菶祯,叶菶禧,叶菶祺,叶澍英,王习三,刘守本,丁桂玲;
图1 “甘烜文”款内画鼻烟壶
图2 “陈铨”款内画鼻烟壶
图3 楷书《沁园春》水晶内画鼻烟壶
第三代:张玉华,贾玉琴,郑旭曄,褚秀英,铁华,陈学艳,张于燕,习佳,刘大胜,王嗣敏,曹秒,姚桂新,乐同可,马宇振,任志强,高莉莉,杜凤朵,祁永香,包丽英,顾群,黄甫英,宁秀荣,刘蔓丽,王燕生,刘岩岩,宋启萱,杨志刚,王东萍;
第四代:孙宝才,王丽春,李辉,李志祥,高东升,高洪民,谢珊珊,鲁静,刘振华,王博文,张宝华,曹永泉,徐海芳,金鸿珊;
第五代:姜伟生,王文丽[3]50。
叶家的全部技艺由叶仲三的两个儿子叶菶禧(叶晓峰)、叶菶祺(叶小三)继承。叶仲三还有一子,即长子叶菶祯,据说此人(叶菶祯)技艺在叶家三兄弟中最为精湛,因他英年早逝,所以在市面上没有叶菶祯款识的作品。叶仲三把全部技艺传授给了叶菶禧、叶菶祺,而叶菶禧、叶菶祺将其传授给了第三代外姓传人,为京、冀两派内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折方形玻璃鼻烟壶,银镀金托翡翠盖,圈足,无匙。图4 所示鼻烟壶内书“星五大兄大人清赏”及“癸巳孟冬写于京师叶仲三”款,从落款上看,应是叶仲三1893年赠送给同期内画艺人孙星五的作品。
叶菶禧,又名叶晓峰,1956 年调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叶晓蜂掌握着烧制“古月轩”和象牙添彩的技术(但他不绘画“古月轩”),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叶家的全部内画技艺,风格、内容和叶仲三相似,有时也落叶仲三的款,但在线条和灵气方面,尤其是题款方面与他父亲还有一定差距。绘画题材以人物为主兼画山水、花鸟、草虫、博古。叶菶祺绘画“古月轩”,叶晓峰烧制“古月轩”,二者缺一不可,这样的搭配谁也离不开谁,使一家人永远保持一种联系,也许这就是叶仲三的良苦用心。图5为叶菶禧(叶晓峰)1955 年于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绘制的玻璃内画鼻烟壶。
叶菶祺,内画鼻烟壶主要是以花鸟为主,内画风格主要受到“古月轩”的影响。他的花鸟内画鼻烟壶完全套用画“古月轩”的图案,而没有一点叶仲三的风格。叶菶祺一生画内画只用没加工过的竹笔,线条较粗,色泽较重,完全是双钩填色。60 岁后叶菶祺也画过一些山水,多用秃头的柳木笔蘸上极浓的绿色,一点一点在壶里画出外圆中空的树叶和草,凡是他认为较满意的作品必落叶菶祺的款,凡认为不太好的作品必落叶小三的款,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也多落“叶小三”款。实际上叶菶祺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在画料胎“古月轩”上面。当时画“古月轩”的珐琅釉料有一些是由英国、法国和德国进口的,20世纪前西方的金属胎画珐琅是很先进的,主要装饰钟表、怀表、首饰盒等。叶家无私地把家传的内画鼻烟壶和绘制“古月轩”技艺奉献给社会,叶菶祺功不可没。20 世纪50 年代叶菶祺获得老艺人称号,1974 年,叶菶祺老人突发脑溢血,病故于工作间。图6 为叶菶祺于1973 年创作的玻璃内画鼻烟壶翡——翠托碧玺盖。
4 北京内画鼻烟壶的绘画艺术
4.1 北京内画鼻烟壶的用料
北京内画鼻烟壶的用料非常讲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为人造水晶内画壶,已成为内画的主要用壶;其二为料器内画壶,采用普通玻璃加热吹制成形的内画壶,硬度和透明度都不如人造水晶内画壶;其三为采用天然水晶制成的内画壶;其四为玉石类内画壶采用质地较透明的玉石、玛瑙、琥珀等材料制成,呈半透明状,适合制造朦胧、若隐若现的画面效果;其五为树脂等现代材质内画壶,采用树脂或其他现代材质磨制而成的内画用壶应属于富有现代意义的突破和尝试,画者别出心裁,制作出的作品也能有出乎意料的视觉效果[4]。
内画鼻烟壶,壶是载体,高级料质和一般料质有很大的区别,水晶石、茶晶石、发晶石等高级原料和人造玻璃鼻烟壶,在价值方面也相差甚远,一个质地上乘的鼻烟壶即使不画也是一件艺术品。鼻烟壶在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造型集中国历代器皿造型之大成,浓缩于方寸之间。京派内画鼻烟壶讲究料质,讲究造型,只有画在一个考究严谨的鼻烟壶里,才能体现内画的价值(如图7-9)。
4.2 绘制北京内画鼻烟壶的工具
图4 叶仲三创作的内画鼻烟壶
图5 叶菶禧(叶晓峰)创作的玻璃内画鼻烟壶
图6 叶菶祺创作的翡翠托碧玺盖
内画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鼻烟壶的瓶身通常是平的,有两个内平面可供绘画。上漆前,需要用铁砂擦内壁,以便使瓶子的内表面起到磨砂的效果,使油漆能附着在玻璃上。用一支特制的小竹笔插在瓶子的颈部,然后把被画的对象反过来画,以便在瓶子里画出真正的画。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系列中的一个品种,它的工艺制作是用一根细长但前端带小钩的笔,在小钩上粘或缠上一点狼毫,蘸墨或颜料通过鼻烟壶口径,伸到透明的鼻烟壶内壁里作画。绘画内容人物、花岛、草虫、博古、书法尽在其中。早期的内画是用竹竿完成的[5]。后来画家发明了一种弯曲的毛笔,比竹竿有了改进。京派内画鼻烟壶使用的工具是竹笔。叶仲三及叶晓峰、叶菶祺使用的都是竹笔。叶家的笔选用老竹,将其削成很细的长竹签,其中的一端削得如同针尖并弯成钩状。钩的大小可根据鼻烟壶膛的大小而定。但是必须保留竹子的外皮,因为竹子的外皮很硬而且不吸墨。由于有硬度,可以画很长时间而且线条很细,但是画的线条很短,在北京和叶仲三同时代的一个内画艺人薛少甫及他的儿子薛成彩,所用竹笔基本上和叶家一样,但薛家的竹笔用的是竹心而不是竹皮,而且总是泡在水里,这样竹笔的尖很软,可以吸收一些墨汁,画出的笔道很长而水分饱满,但是线条很粗,画不出特别工细的图案,这也是制约内画工艺进步的主要问题。20 世纪60 年代京派内画的几位艺人也做过改进及工具的一些尝试,但都不太理想。直到1966年,山东淄博美术琉璃厂的内画艺人李克昌来北京参观,当看到北京的同行还在用竹笔,他当场制作了一根毛笔。从此,京派内画便采用了毛笔而彻底抛弃了竹笔,但是叶晓峰和叶菶祺两位老艺人却一直使用竹笔(见图10)[3]61。
内画鼻烟壶自从采用毛笔以后,京派在画法上有很大进步,有一些图案如《清明上河图》《一百单八将》《百美图》等都可以绘出。如果没有毛笔,在壶里面是不可能画出众多人物和宏大场面的。京派内画鼻烟壶在工具的改革方面接受了鲁派、冀派的一些革新方式。此外,内画所使用的颜料,主要是国画的颜料和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也经常使用一些油色。
4.3 北京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色
北京内画鼻烟壶的特点之一是笔力遒劲,意境深邃。内画画法简单分为工笔、写意、写实3 种。工笔画法可用于山水、人物、动物、花鸟等多种题材,以勾线涂色为主,加以点、皴、撕、染等技法,艺术效果工整细致,是内画艺术中最常使用的画法。写意画法有大写意、小写意,绘画时使用点、勾、染、皴、泼墨、泼彩等技法,意在笔先,讲求畅快淋漓,笔墨控制精练,才能收放自如。又如外画写意,由下手的数笔可见数十年的功力。写意讲究画意(意在笔先)、笔力(纯熟力道)、气韵(韵味律动协调)、意趣(美感触动心灵),若只追求笔法简单的纯熟表现,那难免产生流于匠气的作品。写实画法多采用油彩颜料,内画较适合使用颗粒较细、照片染色专用的油画色,具体细致地描绘物象,并讲求光影色彩效果,造型准确,形象逼真,多见于肖像内画作品。
图7 刘守本作清茶色料胎内画百子图鼻烟壶
图8 王习三作茶晶内画仕女图鼻烟壶
图9 王习三作玛瑙内画鼻烟壶
图10 竹勾笔
图11 刘守本1988 年创作的《钟馗嫁妹》(顶配花丝托珊瑚盖)
图12 刘守本2009 年创作的《京城往事》(有机托翡翠盖)
作品《钟馗嫁妹》(见图11),是北京叶氏内画的传统题材,钟馗疾恶如仇的形象和他妹妹典雅端庄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把抬轿、掌灯、打伞的众小鬼都画成了普通人的形象。在刘守本对题材的理解中,人和鬼之间只有善恶之分,不用刻意追求面目的区别。刘守本1960年跟随叶晓峰学艺,他全面地继承了叶家内画鼻烟壶技艺,从内画题材、章法、色泽都能找到叶派鼻烟壶的风格[3]55。同时刘守本又总结了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等京城名家的内画特点,形成了现在的“京派内画鼻烟壶”风格。刘守本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派内画鼻烟壶”代表性传承人。
京城文化对京派内画提供了无限的创意和题材,从内画鼻烟壶的题材到它的画风、色泽都没有脱离京城文化的风貌,这是北京内画鼻烟壶的第二个特点。
京城在皇家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围,致使京派内画鼻烟壶具有诗、书、画、印并茂的艺术风格,而京城文化为京派内画提供了无限的创意和题材。如反映皇家生活的《乾隆赏壶图》《颐和园春晓》《御花园》;反映老北京市井生活的《茶馆》《京城往事》(见图12)《京城遗韵》《笼中趣》等,画面也有一些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颐和园、白塔寺、鼓楼、银锭桥等,这些带有老北京生活气息的内画鼻烟壶,更受收藏家和艺术家的青睐。北京内画鼻烟壶除了用料考究、造型严谨,画工精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有趣,题材广泛之外,用色淡雅,符合中国文人画的气韵,极具收藏价值。
北京内画的表现内容颇具中国文学韵味,注重文学与艺术修养。鼻烟壶的造型小巧玲珑,大方典雅,本身就带有中国传统的造型美感,反映中国的传统题材更为适合,而中国传统的古典名著、诗词歌赋、民间传说也是内画鼻烟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如《三顾茅庐》《钟馗嫁妹》《三英战吕布》《智取生辰纲》《十八罗汉》《竹林七贤》《春夜宴桃李园》《群仙祝寿》等,这些人物形象生动的题材都是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的。还有一些如《寒江独钓》《麻姑献寿》等题材,画面简单,但是配上一些小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更能体现内画鼻烟壶的文化价值。
根据内画鼻烟壶的造型,若题材的选择与材质造型相得益彰,必然更加精彩绝伦。如周乐元的山水、博古体现了高雅的文人气韵,而马少宣、叶仲三的人物题材又有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如今的京派内画以传统人物为主,兼画山水、花鸟、动物、肖像、书法等。
5 结语
北京内画鼻烟壶浓缩了传统及近代内画壶的特点,高档的材质、优美的造型、广泛的题材、生动的画意、古朴的色泽,诗、书、画、印在北京内画鼻烟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北京内画鼻烟壶的艺术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结晶,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收藏。1968年11 月,在纽约亚洲协会的支持下,美国鼻烟壶鉴赏家Edward Choate O'Dell (1901-1982),创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ICSBS), 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和研究员齐聚一堂,研究中国内画鼻烟壶艺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中华民族的瑰丽工艺已经濒临消失。如何让民间艺术重放异彩、如何保护、如何传承,采取什么方式保护与传承是我们要重视研究的[6]。笔者在撰写和搜集资料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对北京内画鼻烟壶的阶段研究,可以使更多的理论家、学者关注北京内画鼻烟壶,保护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艺术,使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