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女红技艺融入乡村文旅产品创新设计模式与路径探寻
——以长沙县开慧镇为例

2020-07-19李伟钟苡君

湖南包装 2020年3期
关键词:女红文旅妇女

李伟 钟苡君

Li WeiZhong Yi-jun

(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Hunan Women'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并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强调“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就要根植本土文化,尤其在乡村,更要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才能吸引顾客、加速融资、扩大规模[1]。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而真正富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必将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长沙县开慧镇通过民宿扶贫、养殖扶贫、水果扶贫等因地制宜、层次分明的扶贫方式,一步步走向脱贫。但脱贫方式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扶贫上,对于乡村妇女(尤其是待业、留守妇女)而言,由于资金、技术、资源、人力等方面的不足,上述方式不尽合适。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数千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包括纺织在内的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到了默默的推动作用。近代民俗学者将这些经世代母女传承、充满生命热忱的女红技艺称之为“母亲的艺术”。女红技艺不仅丰富和美化了生活,也极大地充实和推进着文化的发展[2]。湖湘女红同样具有悠久历史,湖湘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编织、刺绣、印染等众多技艺类别。这些女红技艺既是生产的一部分,又是生活的一部分;既带有经济的性质,也带有文化的性质。这种双重性确定了女红在中国社会中的历史地位。

因此,针对湖湘乡村妇女的身心特点和生存状态,通过在乡村积极实施“母亲赋能”工程,举办女红技艺如编织、刺绣等技能培训,提升乡村妇女(尤其是待业、留守妇女)劳动技能,可以有效对接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帮助她们注入内生动力,释放发展动能,培育影响更多的乡村女性在女红文化艺术领域中实现创新创业、居家就业,从而切实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1 现状、问题及原因

为打造适合乡村女性发展的新业态,近年来,全国、省、市、县各级妇联领导均高度关心支持开慧女红产业发展,在湖南省妇联大力推进下,长沙县开慧镇成立了中国首个女性主题文化产业基地——湖湘女红文化产业基地,包括开慧女红文化研究院、女红传习所、女红产业展洽中心等。应该说,这些为开慧镇发展女红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在政府、行业、企业的引导下,开慧镇乡村妇女借助所掌握的女红技艺,针对长沙县开慧镇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女红文化,进行了相关文旅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制作生产,但是,在此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失

随着工业化等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传统工艺”大多已经不再是当代生活方式的必备和需求,“传统工艺”失去其赖以存在的传统生活方式环境,传统工艺传承人无法依靠其技艺及产品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有尊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满足,其继续传承发展显然无法依靠“情怀”来支撑,仅仅依靠政府支持也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长远看也不利于“传统工艺”的继续传承发展[3]。

目前开慧镇传承女红技艺的主要群体是老年妇女以及文化水平不高的留守妇女,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女性均在外就学就业、打工,这就造成了今天女红技艺传承发展遭遇从业人员流失、存续缺乏外部环境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散

据了解,目前开慧镇乡村文旅产品主要由个别企业组织开发生产,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开发局限于乡村妇女视野所能涉及的一些领域,如手提包(图1)、鞋(图2)、丝巾、领带、遮阳伞、装饰画等,产品开发零散,未成体系,缺乏消费市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个别小规模个体企业主导了开慧镇的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企业根据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带领当地乡村妇女(尤其是待业、留守妇女)参与制作生产,缺乏对产业发展的宏观了解与把握,产品开发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远远不够。

1.3 低

经调查发现,开慧镇现有开发生产的乡村文旅产品技术含量低,尽管产品利用了传统湖湘女红技艺如编织、刺绣、纸艺等,但缺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入,感觉与时代脱节;另一方面,是现有开发生产的乡村文旅产品档次低,表现为:产品色彩搭配不合理,审美不足(如大红大绿、大黄大紫等);产品造型缺乏形式美感,乡土味道浓厚,无时代气息,更无时尚感;产品做工不精美,呈现方式不精致,整体感觉品质不高(图3、图4)。

图1 手提包

图2 儿童鞋

图3 拖鞋

图4 桌旗

此问题的根源是由于当前主导开慧镇乡村文旅产品开发的个体企业规模小,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研发、创意设计团队,企业负责人既是市场营销总监,又是技术总监,还兼任了艺术(创意)总监,基本上是按照个人的理解来指导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生产,加上观念较落后,没有与时俱进,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1.4 弱

当前开慧镇乡村文旅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领悟能力弱、审美能力弱、创新能力更弱。

究其原因,是由于开慧镇乡村文旅产品开发生产制作的主体是当地乡村妇女(尤其是待业、留守妇女),绝大多数妇女接受系统知识教育不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理解、领悟等方面能力较弱;由于长期生活在乡村,她们的视野受到相当大的局限,对于时尚、潮流的感知感悟能力很弱,加上缺乏形式美感的熏陶,导致其审美能力弱;创新设计需要良好的创新思维作支撑,当地乡村妇女(尤其是待业、留守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视野及审美能力普遍存在低、窄、弱的问题,直接导致其思维方式较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总的看来,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上的“断层”。传统手工艺因受到现代大工业生产替代品的挤压,市场萎缩,加之按照纯手工制作费力耗时,劳动力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具备价格优势,基于成本的计算,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该行业,于是出现“有人教,无人学”的困境;许多手工技艺的掌握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习周期较长,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工艺美术方面的天赋,一些人即使愿学也难学好学精;打工大潮的兴起,使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手工艺的传承出现“人才匮乏”。

二是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变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手工艺简单地转化为旅游商品,单纯地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忽视了其本应承载的文化意义。一些手工艺产品简单地迎合大众口味,所制作的产品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完全脱离了原有的文化基因而丧失核心价值[4]。

2 出路及对策

当前,长沙县开慧镇文旅产品的开发生产以自发性为主,产品的设计创新仍不具备能动的反应机制,又因缺少时代感、创新性而少人问津。

为切实解决当前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中存在问题,帮助当地走出乡村文旅产品开发的困境,有必要站在系统思维设计的高度,用前瞻性的眼光认真审视当前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厘清并创新乡村文旅产品开发的思路,特别应注重乡村文旅产品开发模式的重构,精心甄选开发路径。

2.1 重构开发模式

对于完整的产业链而言,“投资、策划与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而当前长沙县开慧镇文旅产品依然是自发性的产销一条龙模式,缺少专业策划与设计部门的参与,致使产业链被模糊为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生产商同时兼具投资、开发、生产制造甚至市场营销等多重角色,而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反应不灵敏[5]。因此,针对开慧镇文旅产品开发,必须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重构开发模式。

一是打破传统的由个别小规模个体企业引导,乡村妇女简单参与制作生产的乡村文旅产品开发模式,重构“企业引导,乡村妇女参与+创意团队指导,多元交互协作+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开发模式,从单一开发转变为多维开发模式。

二是继续保留企业引导,乡村妇女参与的模式。就是以企业根据市场分析判断提出的产品开发需求为引导,乡村妇女参与制作生产成品。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企业的单打独斗,尽可能形成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上游与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动,形成企业引导的良性机制,力戒由于单个企业对市场判断的失误,导致开发的乡村文旅产品无人问津。

三是积极引入创意团队指导,多元交互协作。主要通过引入文旅产品开发创意团体和创意个人的策划和创新设计,组织相关企业协作生产,乡村妇女参与产品的制作(主要承担原材料整理、产品初加工)。

四是力推政府主导,其他多元主体协同。主要在当地政府主导下,企业、行业组织及高校专家团队等多元主体协同,精确把握消费市场需求,精准施策,集体攻关,开发创新产品,在此过程中,带领乡村妇女参与产品的初加工制作,成品生产则交由协同企业完成,确保批量产品生产质量。

2.2 甄选开发路径

乡村文旅产品开发是设计师对乡村文化历史遗产等进行充分调研和解读后,提取其物质和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融入社会特点、大众审美等外部因素而创作出的系列“文化再造品”。优秀的文旅产品既具有实用功能,也能够为消费者营造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6]。

具体而言,就是要厘清乡村文旅产品开发路径选择的误区,从以往“根据自己的想法生产,不关注为谁而生产”转向“为何生产、为谁生产”上来,拓展开发路径,紧盯乡村市场,重点关注乡村吃、穿、住、用、购、学等方面,围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乡村研学等方向进行针对性强、具有时代特点的乡村特色文旅产品开发。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创建旅游品牌。在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中,可以结合乡村旅游特点,重点打造特色农产品、特色手工制品及乡村旅游纪念品等,激发并满足消费者“购”的欲望。

乡村民宿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在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中,乡村民宿是一个重要路径。要牢牢把握乡村民宿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升服务水平,塑造优质品牌,引导有效供给,创新利益联结,切实聚焦优化乡村民宿环境,释放乡村民宿发展活力。

在乡村民宿中,消费者会接触到吃(食用器具、茶具)、住(床上用品)、穿(睡衣、拖鞋)、用(家居产品、饰品)等方面的产品。因此,在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中,完全可以针对上述内容创新性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让消费者在乡村民宿中既体验到乡村的淳朴恬静,又使他们感受到时尚舒适的美好家居氛围,关键还要引发消费者对上述特色产品的认可认同甚至喜好,激发起消费者潜在的消费欲求,促成其实施购买行动。

乡村研学是打造全域旅游、深化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径,“文旅”+研学活动可以将乡村旅游元素全面挖掘并整合,连点成线,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研学活动路线。乡村研学不仅能让研学学员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乡村各个研学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基于这一认知,在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中,应密切关注与“学”相关联的内容,开发诸如乡村主题文具、书籍(包括绘本)等,并推动研学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开发出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特色乡村文旅产品。

2.3 创新设计方法

一是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特征。优秀的文旅产品设计是基于对乡村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乡村传统文化有它的原生性和独特性,我们在着手设计之前,需做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民间故事、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民间手艺等,确定符合当地文化的特色定位。通过不断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使创意设计更别具个性,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还应将朴实的乡土之情融入到设计中,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打动消费者的内心。

二是遵守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在文旅产品设计过程中,抓住生态与文态的重合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将有文化烙印的生态作为文化资源的分支,使文化内涵不断升华,同时不断协调人、自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体会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三是坚持创新,实现“科技+文化”。优秀的文旅产品设计必然要坚持创新。设计要不断注入时代特征,要坚持创新为动力,实现“科技+文化”的融合,紧跟技术潮流,加强新技术的引领和开发,并合理运用互联网和新传播工具进行推广,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科技驱动的双赢目标,最终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7]。

3 结语

鉴于当前长沙县开慧镇的乡村文旅产品开发设计存在着散、低、弱等诸多问题,需厘清并创新乡村文旅产品开发的思路,从强化产品的商品和文化价值、加大创意力度、准确定位受众群体等多方面加以改进,并特别注重乡村文旅产品开发模式的重构和开发路径的精心甄选。通过对湖湘女红文化元素的梳理,综合比较并吸收国内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经验,在乡村文旅产品的结构、功能和外观造型等方面进行创新,力求突破旧有形式的束缚,以崭新的材质创新、工艺创新和载体创新,将传统女红技艺创新性对接到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中,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到现代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发设计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和时尚美感的特色乡村文旅产品,并在湖湘乡村妇女(尤其是待业、留守妇女)积极参与乡村文旅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效对接起这些乡村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帮助她们注入内生动力,释放发展动能,培育影响更多的乡村女性在女红文化艺术领域中实现创新创业、居家就业,从而切实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女红文旅妇女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论女红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危机与应对
当代妇女的工作
红楼女红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十二美人图》中的真实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