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维吾尔族非遗“达瓦孜”技艺数字虚拟体验开发

2020-07-19陈传志唐济川

湖南包装 2020年3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数字

陈传志唐济川

Chen Chuan-zhi1,3Tang Ji-chuan2*

(1.山东技师学院数字创意系,山东 济南 250200;2.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3.陕西科技大学“一带一路”文化IP 开发与设计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21)

(1.Department of Digital Creativity,Shandong Technician Institute, Jinan,Shandong 250200;2.School of Art & Design,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Shandong 250353;3.The Belt And Road Culture IP Development & Design Studio,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21)

“达瓦孜”是一种由艺人在高空进行走绳表演的杂技艺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地区,距今已有2 000 余年的历史。“达瓦孜”的表演集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是我国少数民族表演类技艺中极其精湛的项目,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征服高空的英雄信仰,也反映了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在历史上,很多“达瓦孜”艺人曾沿着古丝绸之路到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埃及等地进行表演,成为一枝绽放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艺术之花,2006 年5 月“达瓦孜”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语境的变革,工业文化的崛起严重挤压了原本以家庭作坊式的手工艺、杂技艺术表演等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虽然已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但“达瓦孜”技艺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境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数字技术的出现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很多即将失传的技艺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获得重生,甚至成为当下流行的“网红”艺术。应用数字虚拟技术对“达瓦孜”技艺进行保护开发,有望为这传承千年的高空绝技的传播发展开拓出新的生存路径。

1 “达瓦孜”技艺的发展与传播困境

“达瓦孜”技艺的诞生源于维吾尔族人民对上天之神的信仰崇拜。维吾尔族信仰沙马教,在庆祝收获日时,人们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达瓦孜”人通过行走在高绳之上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天神的感激和崇拜。最早在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就记载有“走索上而相逢”的内容。在11 世纪古西域的喀喇汗王朝,由当时的语言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也有关于“伊波拉第”(yǐpladǐ),意为“人走软绳,在上面嬉戏”(即表演“达瓦孜”)的文字记录。关于西域与古印度在高空走绳技艺上交流的内容,同样也被记录在唐朝高僧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之中,而后“达瓦孜”历经千余年的沉淀积累,与其他表演艺术相互借鉴融合,不但凝聚成今日精彩的表演形式,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家族传承的发展模式,代代相传。

1.1 家族传承模式的逐渐没落

“达瓦孜”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被誉为“高空王子”,并曾经多次刷新吉尼斯高空行走纪录的阿迪力·吾休尔,就来自“达瓦孜”的表演世家,这项技艺在他的家族传承了约400 余年的历史。一般表演家族的孩子,3 岁就要开始练习走绳技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平衡力、毅力等。但高空表演状况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了高空项目的危险,表演艺人出现事故的报道屡见不鲜。2002 年,女选手米热古丽在训练时不慎从200 米高空摔下身亡。历史上表演“达瓦孜”的曾有很多知名家族班社,如:吾休尔·木沙家族、艾山江家族、阿西木家族、奴拉洪家族等,辛苦的训练与充满危险性的挑战使传统艺人不忍心后代子女继续从事这项职业,家族表演班社逐步解散,以家族表演模式为核心的技艺传承模式开始走向没落。目前仍活跃在表演一线,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只有来自吾休尔·木沙家族的阿迪力。

1.2 表演市场的不断萎缩

传统的“达瓦孜”表演极具民族特色,讲究仪式感,参与人员除了高空走绳的演员之外,往往还有吹奏唢呐和敲纳格拉的伴奏乐队,场面一般比较热烈。随着当地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追求流行文化的年轻人对传统表演逐渐失去了兴趣,表演市场不断萎缩。人力成本的提升也使得班社逐步去除掉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仪式部分,很多班社的表演已经不再有伴奏乐队的参与,只保留了高空走绳部分的表演内容,传统表演的文化氛围逐渐淡化,丢失了热爱传统艺术的观众群体。一些表演团队因为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松散、经费没有保障而处于生存边缘。很多成员缺少系统、完整的技能训练,而将表演“达瓦孜”作为从事经济生产之外的兼职谋生手段,使得表演形式较为单一、枯燥,表演质量不断下滑。家族传承模式的没落、表演市场的逐步萎缩,越来越枯燥的表演形式和不断下滑的表演质量,致使“达瓦孜”技艺的发展与传播陷入了困境。

2 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

应用数字技术对有价值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可以更加系统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近年来,关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中,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呼吁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他强调非遗保护应该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1]。2005 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由此,针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在各个层面开始落实启动。2010 年10 月,国家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在非遗项目数据库的开发以及部分非遗项目的数字采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2011 年6 月1 日起开始实施,数字化技术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始有法可依。

2.1 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传承是非遗文化的生存基础,离开传承的数字保护只是沦为形式的工具而已,并不能对非遗文化产生有价值的作用。利用数字存贮的永久性、可复制性的特点,可以为非遗项目构建原生形态的传承平台。基于非遗知识的“地方性”“内嵌性”(它无法与当地人及地域剥离开来),针对非遗传承和知识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则更像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平台”,在其上对非遗项目的阐释需要更加的整体、系统、保真,以确保外部人士对非遗项目的正确理解,增强非遗社区群众的地方认同感,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2]。2012 年由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记忆”项目,采用数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开展新类型口述史料、影像文献的建设,在“传统年画”“大漆髹饰”“蚕丝织绣”等方面收集了大量资料,体现了非遗技艺的原始性、生态性、资源性,实现了技艺的永久保存和共享利用。

2.2 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

创新可以为非遗文化注入生机活力,使其再次获得重生。非遗文化中的“传统”和“现代”并不是对立矛盾的,相反,科技的创新将为富有地域人文的艺术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地方性知识”在这样的语境下就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体现的文化多样性具有“传统”与“民族”的标签,也存有现代化转向的诉求[3]。

创新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性,每一种非遗项目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辉煌历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研究,既可以解决其濒危遗失的生存困境,又可以凝练提取其优质的文化内核,使其与时代的新潮文化形式相融合,以便再次进入大众视野,重生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传统手工艺作为一个载体,通过设计转化,将传统元素设计转化成为适合于现代生活的日用产品,并将其科学化、生活化和艺术化[4]。2018 年,由腾讯游戏团队根据满族史诗《尼山萨满》改编而来的音乐类手机游戏《尼山萨满》,获得众多玩家的一致好评。游戏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角色、场景和音乐风格,展现了一幅古老北方少数民族壮丽优美的风情画卷。在游戏体验中不仅延续了少数民族史诗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还使玩家获得了全新的文化体验。

3 “达瓦孜”数字虚拟体验开发

在国家非物质遗产目录中,表演类艺术项目占近一半,尤其是“达瓦孜”等少数民族杂技表演,更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重点。当社会经济越来越多元化,当发展城市文化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杂技已不再成为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观众的欣赏要求也越来越高,愿意学杂技、演杂技、看杂技的群体数量都在下降,一些有价值的杂技节目正在消失。杂技从业者面临着演出市场、资金、人才、创作、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的困惑,杂技的文化生态正逐步变得脆弱[5]。

表演类艺术的特点,使得数字技术的开发不能再次遵循传统的单纯存储保护模式,应该另辟蹊径,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虚拟体验的设计拉近了观众与“达瓦孜”的距离,将被动的观赏转化为主动的参与,从而激活“达瓦孜”传承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构建技艺表演的数据库,对其实施完整准确的数字勘探,在采集信息和勘探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出“达瓦孜”表演项目的结构组件。最终结合应用对象的需求数据分析,开发出面向不同人群的虚拟体验模式。

3.1 基于用户交互体验的开发

“达瓦孜”的表演对实际的场地空间、外部环境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这极大束缚了技艺的传播场域,而数字技术的传输则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为观众带来即时体验的快感。虚拟现实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数字仿真技术,它可以营造出具有自主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虚拟世界,尤其是针对“达瓦孜”等动作表演类的项目,虚拟现实技术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沉浸体验程度。随着VR 技术与装备的快速发展,为个人全程模拟体验提供的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多,常见的沉浸交互方案有Z-Lspace 沉浸式、CAVE 沉浸式、MR 混合现实交互等。以CAVE 式沉浸系统开发模式(如图1)为例,它可以设置一组环绕用户的4 个投影面,利用立体投影技术产生一个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借助于定向开发的交互系统,用户可以借助VR 外部设备来获得虚拟表演的乐趣,如VR 手套模拟触觉、VR 眼镜模拟视觉、VR 鞋模拟行走等。借助于动作捕捉技术,将艺人在表演时的动作信息进行捕捉并构建数据库。通过VR 设备将用户的运动信息与动作库的动作参数进行匹配,使用户感受到知觉信息的变化,增强互动性与参与度。沉浸式交互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接近真实的情境,传统表演场景的再生、即时的表演体验与“虚拟在场”的存在感使用户在虚拟体验之中获得无限乐趣。

3.2 基于玩家娱乐体验的开发

融合抽象思维与现实体验的开发模式,游戏亦具有娱乐教育、艺术欣赏、文化表达等价值,这与非遗文化具有同一性。2019 年,中国游戏玩家已突破6 亿,这已是非遗文化传播不容忽视的领域。网络游戏以其逼真的3D画面、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疯狂的年轻人,在网络游戏中, 操作者可以自由选择扮演其中任何一个英雄, 通过努力过关可以得到各种先进的武器以及晋升级别,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6]。英雄文化是游戏中最为主流的叙事题材,近年来较为热门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地下城与勇士》等皆脱胎于此。以经典空战游戏《太平洋空战英雄》(图2)为例,在该游戏中,玩家是以一名菜鸟飞行员的身份登场,在游戏关卡中需不断学习美国空军战机的驾驶技术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游戏中25种战机以及其他的武器装备都是根据史料建模而成,除了游戏场景更加凸显二战风格之外,开发者还非常重视飞行技术以及不同战机性能特点的展现,这使得玩家除了享受空战游戏的乐趣之外,还能体验更加逼真的二战场景,更加深入了解该段历史。

图1 CAVE 沉浸式投影系统

图2 空战游戏《太平洋空战英雄》

征服高空的“达瓦孜”表演也是英雄崇拜文化的线下传承,无论是阿迪力·吾休尔,还是艾斯凯尔,他们创造的吉尼斯纪录已缔造了“达瓦孜”技艺的传奇。根据功能游戏的开发架构,融合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叙事情节及美术风格,以知名“达瓦孜”艺人为参照,进行游戏音乐、角色动画、美术风格的设计。在同构其民族表演文化的基础上,重构符合玩家审美取向的表达形式,将“达瓦孜”转化为具策略性、叙事性、艺术性、交互性于一体的数字游戏形态,融汇于大众娱乐之中,以拓展受众群体,提升非遗文化覆盖场域。

4 结语

数字技术为表演性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此路径上积极开展创造性的转化研究是实施保护策略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资源所提供的故事素材和艺术形象,更容易获得普通受众的接受与认同。另外,民族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文化共享性,能更好地促进创意内容产品突破市场界限,从而走向世界[7]。只有将非遗保护再次融于大众文化之中,才能寻求其传承保护的根本解决途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结合,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手段,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符号,非遗传承人、传统工艺技师、艺术家和设计师一起跨界合作,让非遗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8]。在2018 年上映的国产三维动画电影《阿凡提之奇缘历险》中,创作团队就开启了数字技术与表演类非遗文化的融合尝试,将“达瓦孜”设为该剧的重要叙事线索体现于影片之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数字虚拟体验为“达瓦孜”提供了发展融合的新场域,令观众体验到昔日驼铃声下丝路贸易中古艺人的表演情景,感受到千余年技艺传承的文化底蕴。在今天国家展开“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融发展新里程的背景下,新疆再次成为对外开发交流的桥头堡。新世纪的新疆,既地处“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又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片区[9]。利用数字技术再次唤醒新疆非遗文化的“活的”灵魂,使更多大众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共同谱写各民族文化共生共存,交融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数字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