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刀(剑)”图考
2020-07-19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图︱作者提供
吞刀(剑)是一种古老的杂技表演艺术,它起源于古代中亚的大宛国,汉武帝时传入中国。《汉书》卷二十七《张骞传》记载,汉武帝时,“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梨轩眩人献于汉。颜师古注云:眩,读与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本从西域来。”①
魏晋时期,吞刀表演已为民间术士所掌握。晋葛洪《神仙传·孙博》载:“孙博者,河东人也……又能吞刀剑十数枚,及壁中出入如孔穴也。又能引镜为刀,屈刀为镜,可积时不改,须博指之,刀复如故。”②《晋书》卷九十四《夏统传》载:“甲夜之初,撞钟击鼓,间以丝竹,丹、珠乃拔刀破舌,吞刀吐火,云雾杳冥,流光电发。统诸从兄弟欲往观之。”③
在唐宋,多种文献记载有吞刀、吞剑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载有“寻橦”“跳丸”“吐火”“吞刀”“旋盘”“觔斗”等杂技节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有“盘舞”“长跷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舞轮伎”“透飞梯”“绳伎”“缘竿”等。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有“沓傲子”“吞剑”“取眼睛”“乌龟踢弄”“老鸦下棋”等多种伎艺。日本奈良正仓院博物馆藏绘制于12世纪的《唐儛会》(又称《信西人道古乐图》)有一幅“饮刀子舞”图(见图1),表演者伸开双臂,仰面张口,正在将一把刀子放入口中,画面形象生动。
图1 “ 饮刀子舞”图(图像来源:《信西人道古乐图》)
明清时期多有吞剑图流传。明王圻大型图绘《三才图会》中描绘了吞剑的表演实况图(见图2)。《三才图会》卷一称:“百戏起于秦汉,有弄瓯、吞剑、走火、缘竿、秋千等类,不可枚举。今宫中之戏亦如之。”④日本正德二年(1712年)出版的百科全书《和汉三才图会》(《わかんさんさいずえ》)“嬉戏部”也有一幅幻戏吞剑图(见图3)。
图2 “ 吞剑”图(图像来源:《三才图会》)
图3 幻戏“吞剑”图(图像来源:《和汉三才图会》)
清代笔记对吞剑表演常有描绘。清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卷十一翔实记录了虹桥堤上撂地戏法的各种门类:“杂耍之技,来自四方,集于堤上。如立竿百仞,建帜于颠,一人盘空拔帜,如猱升木,谓之竿戏。长剑直插喉嗉,谓之饮剑。”⑤清顾铁卿在《清嘉录》卷一“新年”一则里,描写当时苏州街头戏法表演:“小儿缘长杆倒立,寻复去手,久之,垂手翻身而下,谓之穿跟头。长剑直插入喉嗉,谓之吞剑。”⑥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三中还有一位名叫寇四娘的杂技艺人,“其夫亦能吐旗吞剑,卖药鬻拳,利倍秋成,遂以为业。”中州也有一角抵儿“凡跴索、舞盘、吐旗、吞剑或以足承瓮、承梯,无不精妙,观者喝采,撒金钱如雨矣。”⑦记述清代康乾时期北京地区百戏演出的民俗作品集《百戏竹枝词》(未刊本)中有一首描绘《吞剑》的诗云:“亡命居然弹铗游,还能饮刃向咽喉。中藏戈戟人间有,莫道胸能吐斗牛。”其诗序云:“亡命能以小剑冲喉而下,仍拔出之。余亲见者。”大英图书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中国街头各行业人物》中有一幅“中国吞剑图”(见图4)。图中一民间艺人身着短裤,上身赤裸,正在表演吞剑,画面右侧还有一段图释文字:“此中国吞剑之图。其人也亦打拳棒者一类人物。每逢吞剑之先将铁球两个吞到腹内。再将铁剑吞下尺许,肚中铁球咕咕作响。看者随意给钱,藉此以博衣食耳。”
图4 中国吞剑图(图像来源:《中国街头各行业人物》)
清末民初,吞剑表演更是民间艺人街头谋生的重要手段。晚清时期的老照片常见民间艺人街头表演吞剑(见图5),图像真实,因为吞剑是一项极具危险的特技表演,表演者为了谋生,异常令人同情,以致1946年《周播》第4期刊登《山东人吞剑要钱不要命》(见图6)漫画对街头吞剑表演进行批评。
图5 街头吞剑表演者(图像来源:百家号)
图6 漫画《山东人吞剑要钱不要命》(图像来源:《周播》1946 年第4 期)
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多有记载清末民初街头艺人的吞剑表演。“清末至民国初期,重庆城区常有外来艺人表演钻刀圈、吞剑、吐火等。”⑧《宝丰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载,民国期间,村民多携儿带女,流浪街头,卖艺求生,演出节目有“空碗来水”“空手出彩”“吞剑”“吃火”“气功”等。《江油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载,民国时期,外地经常有艺人来江、彰两县“扯圈子”表演杂技,有的摆地摊兼卖中草药。表演的杂技节目有吞剑吐火、吃玻璃渣、铁条缠颈、睡钉床、手掌劈砖和“人头鸡身”幻术等。
吞刀(剑)这门技艺至今仍在一些地方表演。据国际吞剑协会执行总裁丹·梅尔介绍,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10名吞剑艺术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吞刀(剑)是一项十分危险的特技表演,极具危险性。旧社会的吞刀(剑)艺人冒着巨大风险表演此种杂技,实为生活压力所迫。今天,国内吞刀(剑)表演艺人已很鲜见。作为一种传统杂技表演艺术,如何在避免吞刀(剑)所带来的风险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当代杂技界亟待思考的新课题。
注释:
① [汉]班固:《汉书》,武英殿本,第1649页。
② [晋]葛洪:《神仙传》,四库全书本,第40页。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武英殿本,第1346页。
④ [明]王圻、王思义辑:《三才图会》,万历三十五年刻本,第2139页。
⑤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刻本,第269页。
⑥ [清]顾铁卿:《清嘉录》,道光刻本,第23页。)
⑦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光绪铅印申报馆丛书本,第466页。
⑧ 黄天缘、丁贤矩:《重庆市市中区志》,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6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