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杂技+”跨界融合创新路
2020-07-19自贡市日报社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文︱(自贡市日报社)、(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图︱钟玉星(自贡市川镜文化传播公司)
在四川省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轶看来,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今天,跨界与融合将使杂技获得更多红利。
“杂技+文化”促传承
沿百级石梯而上,推开略有锈迹的铁门,两栋红砖白墙的旧楼房映入眼帘,自贡市杂技团就坐落于此。记者在这里看到:没有任何护具,先用头顶起一条板凳绕周;之后不断增加板凳数量,同时做转体、走动等动作;最后顶起30条板凳,叠起来有2米多高、4米多长,总重量80多公斤,而支撑这些的仅是一个面积15平方厘米大小的板凳角……这就是自贡市杂技团2020年重点打造的节目《顶板凳——中国龙》,绝技的展示者是54岁的罗海斌。
《顶板凳——中国龙》剧照
8分钟的《顶板凳——中国龙》节目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新生活。随着茶艺、顶坛、蹬人等技艺的一一展现,24岁的小伙子祝逸头顶12条板凳出场,获得掌声一片。不过很快,他的风头就被罗海斌比了下去,因为他的头上整整顶了30条板凳。“最初是从12条板凳练起的,用绳子把板凳吊起来做个保护,先顶1分钟,接着2分钟、3分钟,慢慢延长时间,同时增加板凳数量。”罗海斌说,刚开始最难的是头上顶板凳的疼痛,洗头时会掉下一层层死皮;此外还要在40多秒的表演时间里一直盯着头顶的板凳,再加上炫目的灯光,更是考验人的耐力。
“顶板凳”是中国传统杂技项目,但现在已很少看到它的身影。李轶介绍说,“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条条单个板凳串成游动的龙灯,一条凳龙几乎是一个艺术综合体,集雕塑和造型艺术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希望能通过杂技‘顶板凳’技巧与民俗‘板凳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传统非遗文化。”他说。
自贡“因盐设市”,天车被誉为自贡盐场奇观之一。在该团2019年导排的新节目《爬杆——辊工情》中,身怀绝技的12名演员,手持5米长的竹竿,挥舞搭建,摆出各种造型,并以两根6米高、相对固定的铁杆为道具,通过倒立滑行、空中翻跟头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刻画了辊工在天车上劳作时惊心动魄的场景。该节目不仅宣传了自贡的天车文化,也通过辊工展现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继2008年该团的《皮条——五壮士》入选全国杂技展演后,再一次入选的作品,同时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选节目。
《爬杆——辊工情》剧照
自贡还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拥有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的自贡恐龙博物馆。目前,该团正在积极复排杂技儿童剧《恐龙馆奇妙夜》。该剧于2019年7月在自贡市公演,不仅有精彩的杂技表演,还有话剧、戏曲、舞蹈、魔术等元素。“这些节目都不是单纯的杂技炫技,而是加入了自贡特色文化元素。”李轶透露,《恐龙馆奇妙夜》还将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2.0版”,加大恐龙知识的科普力度,融入更多自贡文化元素,并逐步开发文创产品。
“杂技+景区”引游客
在观众眼中,传统杂技主要靠惊、险、奇博得掌声。如今,借助文旅融合,古老的杂技艺术逐渐展露出新的生命力。自贡拥有十余个A级景区和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通过艺术创作、节目编排,将景区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杂技的形式,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在一次画展中,李轶被一幅富顺文庙·西湖景区的照片吸引了:初夏时节,满湖荷花竞放,风吹垂柳,细雨洒落,幽静的古镇飘着白雾,青苔石板小路如诗如画……这激发了他的灵感。“粉墙青瓦书写古韵,青石板路踏歌而行。窗棂阁下芊芊细步,市井街头动情炫技”,他想到了用柔术和倒立造型来塑造蜻蜓的静态与动态,还原富顺文庙·西湖景区之美。
李轶认为,在“杂技+景区”融合方面,还可以有更多尝试。现今文旅的有机结合,为杂技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编创者可以利用本土景区特色作为创作思路,这不仅可以使杂技作品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也可以发挥地区文化的磁石效应,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
“杂技+情感”讲故事
杂技儿童剧《恐龙馆奇妙夜》剧照
情景剧《众志成城》正在排练
记者来到杂技团排练厅时,演员徐宏亮正和同伴在训练“脚上倒立”。这是该团为抗击疫情再度创作的杂技情景剧《众志成城》(暂定名)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这段时间,该团相继创作了杂技情景剧《把最坚硬的鳞给你》、纸牌魔术《中国必胜》、微电影《爸爸,等你回家》三个暖心的抗疫故事。
时长6分半的《把最坚硬的鳞给你》由26名杂技演员完成。节目一开始,“护士们”用捂住嘴巴、抖动手等动作,表现了疫情期间,武汉医护人员克服惊恐、克服各种困难全力救治病人;随后,用双人倒立技巧展示建筑工人前赴后继赶往武汉,夜以继日建设火神山医院;最后,表演者们张开双臂,搭起三层高的人墙,组成一个个“众”字,表现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关注下,火神山医院迅速拔地而起。
身为导演的李轶介绍,节目的技巧动作对演员们并不难,但这是一个富有情感的节目,需要演员融入角色当中,为此他找了很多抗击疫情的感人视频和报道发给演员们看。他说:“只有自己触动了内心,表演才能感染观众。”
李轶坦言:“打破隔阂、拓展思路,在开放的视野中,相信我们可以看到杂技艺术更广阔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