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20-07-18崔慧杰
崔慧杰
生活就是一个奇妙的旅途,在这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我们所做的就是享受这份祥和、静谧,就是为了品味那种独特的美。造物主赋予了我们一双明亮的双眸,就是让我们感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那份美,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会有所领悟,也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值得珍惜。
在我小学的时候学了一首李商隐的《无题》。其中有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的意思是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当时觉得春蚕和蜡烛都特别伟大,为了别人奉献自己。这句诗也比作老师。“教师”这个词语好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心中萌发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学习师范,“教师”这颗种子长成了一棵小树苗,我每天给这棵小树苗灌溉,终于长成一棵大树,我也经过努力从师范学校毕业。
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我成功通过考核。2017年3月,我信心十足,怀揣着儿时的梦想踏进了大庙沟学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伴随着紧张的心情,我走进了一年级一班教室。看着二十几张稚嫩而可爱的脸庞。我心想:“我将陪他们走过人生一段旅程,无论酸甜苦辣,我都将铭记于心。”
可是想象都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经过几周的接触,一个白净净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关注。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每天我都会接到好多的告状。都和这个小男孩有关,不是打人就是骂人,再就是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这些数不胜数的告状,让我脑袋发麻,不知所措。一开始我对他进行口头教育,严厉批评。每次他的认错态度都非常好。可是没过多久就又被打回原形,依然我行我素,不受控制地犯错误。
在我束手无策的时候,与学校的老教师无意中谈话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父母又重新组建了新的家庭,对他疏于管教。爷爷、奶奶又特别溺爱孙子。所以导致了这个孩子“勇于承认错误,不做改正。”
经过这次深入地了解,我知道了这个白白净净小男孩的内心是需要关心和爱的。所以每天早上来到教室,我都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看到他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给予他肯定和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渐渐地关于他的告状逐渐减少了。我的心里有了一些安慰,但是他的学习却是一塌糊涂。虽然上课的时候小眼睛滴溜溜地转动,可是小脑袋里想些什么却不知道,第一次期中考试,语文52分,数学64分的卷子摆在我的面前。我决定每天中午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习落下的知识,但是他天生活泼好动,看着别的小朋友在外面跑跑跳跳,他的内心如火上浇油一般,恨不得一下窜出去和小朋友玩耍。我耐心地跟他讲道理,与他说学习的重要性,可是爱玩是他这个年龄的天性。但是我不能由着孩子任性而不去管他的学习。我用非常强硬的手段把他留在了教室,可是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他,有点适得其反。后来,我们协商每天中午学习30分钟,并且作业可以很好地完成,我以朋友身份和“拉钩”约定。每天中午在教室陪他学习30分钟。
经过半学期的补习。期末他语文92,数学98的卷子摆在我面前。他露出羞涩的笑容,我的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通过这个小男孩的事情: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学生也是一样,不能以一种教育方法贯彻到底,要因材施教,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想,从中分析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爱是相互的,我们只有付出了诚挚的心,才会赢得孩子们对你的爱,只有我们让孩子感觉到了温暖,他才会拥有阳光明媚的一天。真正的爱是把种子撒播在孩子内心深处的,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心理学家排队去取款,在他前面有一位年轻人看上去郁郁寡欢,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心理学家想:“我要想方设法,让这位年轻人快乐起来。”于是,他凑上前对年轻人说:“你的头发真漂亮,乌黑、乌黑的。”年轻人听完后,顿时微笑起来说:“连你也这么觉得!”“当然,这一头乌黑的头发,让你显得很有气质,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在心理学家的启发之下,年轻人很快就高興起来,两个人快乐地聊了起来。
对待学生也是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它、利用它,这是打开学生心理之门的钥匙。我们只有怀着一种欣赏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
欣赏能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品味,也能让彼此的心情怡然自得。漫漫旅途,每个人每天都想快乐地度过,但尽管如此,对于某些人来说,它是多么的奢侈。其实快乐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你善于欣赏,快乐就永远在你身边。当我们欣赏美妙音乐的时候,我们就会释放沉重的压力,让人心旷神怡;而当我们欣赏美景的时候,又会让我们流连忘返,陶醉其中。茫茫人海,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永远都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感人的。我们只有怀着赞赏的心态,才能让学生了解你的思维,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地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还有更多的难题,更多各种各样的学生,我要用我的爱心和耐心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作者单位:盖州大庙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