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学习任务单教学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2020-07-18蔚应桂
蔚应桂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是笔者原所在学校2018年5月立项的市级课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以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尝试用“学习任务单”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效能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实现从“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的转化。
关键词:学习任务单 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对概念有深层次理解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能力。
笔者原所在的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连续三年参加了“合肥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从评价报告反馈的信息来看,学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指数远远低于市区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此,学校于2018年5月向合肥市教科院申报了“小学数学学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并顺利立项。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以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尝试用“学习任务单”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在教学研究实践中,课题组不断优化“学习任务单”设计,变“一问一答”式为“分层探究”式,逐步实现学生从“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的转化。
一、明确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参与,开拓思维空间
有学者研究发现,有目标的人比无目标的人更成功。目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的压力,让人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当下的课堂,“看热闹”的同学比较多。很多孩子一脸懵懂,心中毫无目标,充当“听众”的角色,被动地学习知识。这种浅层次的课堂参与,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起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课题组尝试使用“学习任务单”为每个学生展示思维提供平台。通过此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变明显改善。
如:教学《9加几》这一课时,针对“9加几”计算思维的难点,课前我们设计了这一任务:“在计算9+4时,你是怎样想的?画一画,写一写。”课上,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
同学刘某画一堆9个苹果,一堆4个苹果,然后在两堆的中间描了一个大大的加号,又在后面描了一个大大的等于号,最后竟然把上面的两堆又连在一起,一口气画了13个苹果,向大家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是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同学张某某的方法更有意思,他在左边画了10个格子,放了9个圆;右边空白处画了4个圆,并将其中一个圆套个圈,打了个箭头指向左边的空格里。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了,这个同学把这种方法叫“先借一个”,借一个就有十了,加上剩下的几个就是十几。
“学习任务单”的使用,让我们的课堂突破了教室的限制,也让孩子们在家就可以提前充分了解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学生越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效率就会越高。一切思考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学习任务单”的使用很好地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建立了思维空间。
二、增强学习效能感,提升表达能力,助力思维习惯养成
法国教育家蒙田提出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可否认,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实际上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儿童“独立思考”的机会,严重阻碍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出,“没想好”“不知道怎么说”“不敢说”。如何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课题组尝试通过“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自主完成分层任务,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每个发言的孩子都坚信自己有不错的学习能力。课堂上较为成熟的发言,既增强了孩子们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效能感,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任务单”时很不习惯,纷纷表示:“老师,写什么呀?”“老师,你还没教我们呢!”“那我写错了怎么办?”等等。第一次,孩子们带着经过自己努力完成的任务单站到讲台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则成了自信的来源。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要求面对情境提问题,在以前的课堂上只有那几个“得意门生”解围式地提出问题,现在任务单上每个孩子都将提出3个以上的问题。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自己原来也是可以提出问题的,而且增强了数学语言描述的严谨、规范性。
一位外国学者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这也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单”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正确地完成对题目文字的理解;培养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习惯,获得思维的路径;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习惯,获得思维新触点;培养学生善于进行知识的类比与迁移,嫁接思维的链接点等。学生的效能感不仅来自探索成功这个结果,更来自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的学习行为。
三、激发学生质疑,提升审题能力,助力思维品质提升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利用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则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经历思维的冲突,在相互质疑中不断修正自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效能感逐渐增强,质疑能力不断提升。
如三年级上学期的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课,其中第3个任务:“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长方形,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请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说明”,让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我们先后出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最后集中在剪去后剩下图形的周长上,同学们各抒己见。
“我是从这个拐角竖着剪的。”
“我跟他的剪法很像,不过我是这样横着剪的。”
“我和你们的都不一样,大家看,我的是从一条边上挖出这个长方形的。”……
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半命题,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超越中,重新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广度,走向深度学习。
“数学千变万化,想办法找出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批判思维。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实属不易,需要我们在数学课上不断地培养,更需要学生的坚持。
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教师要针对学情不断优化,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杰克·霍吉.習惯的力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3]缪富国.西方大师论儿童教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