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苯菌酮防治苦瓜白粉病示范试验分析
2020-07-18黄华悦梁柏根赵玉棠龙迎桃
黄华悦 梁柏根 赵玉棠 龙迎桃
一、实验目的
白粉病是目前我国多种瓜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在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白粉病的发生更为严重。目前控制白粉病的有效途径仍然是化学药物防治为主,在农药“减量控害”的大趋势下。必须加快筛选出高效低毒、对作物安全的新型农药。5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是目前在白粉病防治上常用的品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在相同条件下与5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作比较,检验42%苯菌酮悬浮剂在推荐应用技术下对苦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害虫天敌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如表1所示)。
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1)供试药剂
42%苯菌酮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
(2)对照药剂
5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山东信邦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3)供试作物
苦瓜(品种:珍珠大顶),供试苦瓜于2016年1月30日移植,试验第1次施药时苦瓜处于采收中期,白粉病发生偏重。试验各处理苦瓜品种、植期相同,长势和肥水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2、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
处理一 42%苯菌酮悬浮剂12毫升/亩。
处理二 42%苯菌酮悬浮剂24毫升/亩。
处理三 5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80克/亩。
处理三 空白对照
药剂处理区666.7m2,空白对照区60m2,处理不设重复。
(2)施药方法
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型号3WBD-16,容量16升,台州市路桥飞达喷雾器厂生产)均匀喷雾。在苦瓜白粉病发生期(2016年5月29日)施第1次药,7天后(2016年6月5日)再施药1次,全期共施药2次。亩用药液量均各为60升/亩。
(3)药效调查方法
第1次施药前(5月29日)进行病情基数调查,第1次药后7天(6月5日)和第2次施药后10天(6月15日)各调查一次,全期共调查3次。每处理随机取4点固定调查,做好标记,每点调查2株,每株苦瓜在上中下各调查10片叶(仅调查主蔓叶片,侧蔓不作调查,若主蔓叶片不足30片,则用侧蔓叶片补充),每片叶按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
(4)药效计算方法
(5)产量计算方法
不测产。
三、结果与分析
1、对苦瓜白粉病防治效果分析
药后2次调查,42%苯菌酮悬浮剂12毫升/亩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0.29%和92.91%,42%苯菌酮悬浮剂24毫升/亩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0.46%和97.43%,对照药剂5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80克/亩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6.16%和71.71%。
据观察,连续施药2次后,苦瓜白粉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处理1和处理2的新叶较空白对照区明显增多,估计苦瓜的生长期和采收期可比空白对照区延长7天左右,处理3的新叶较空白对照区增多不明显,估计苦瓜的生长期和采收期可比空白对照区延长3天左右。
2、对天敌影响
未发现对田间主要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有明显影响。
3、对作物影响的分析
未发现对作物有明显影響。
四、结论与建议
42%苯菌酮悬浮剂对苦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对作物无药害,亩用量12 ml已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无论总用量和折纯用量均比5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大幅减少,其中折纯用量大幅减少31.92至36.96克/亩,更符合农药“减量控害”的要求,建议在生产上药剂用量以12至24 ml /亩之间为宜。
(作者单位:529100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