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古代幕府人才的选聘准则

2020-07-18墨青

文史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彭玉麟佐治幕僚

墨青

古代幕府,特别是入清以来的督、抚,州、县衙门及将帅大营选聘幕僚、幕友,一般奉行德、勤、才三个准则。无德无品无信之人最不能用,慵懒、散漫、无所用心之人自不能用,无一技之才、志大才疏、恃才骄狂之人无须用。这三个准则执行好了,才能确保幕府、官府运转机制的畅达、得力和有效。

一、尽心洁守

中国古代士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信条,其第一项即是“修身”,这指的是思想、道德、情操、志趣的培养与提升。这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官为政的基础。幕僚是国家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晚清将帅大营里的幕僚,虽系将帅自行聘用,但在吏部注了册,是带有虚衔的);幕友不是,但幕主既用之于政,当然要用选仕的标准来要求。曾国藩在筹建湘军以及湘军幕府的选人过程中,便将道德标准置于首要地位。所谓“人无信不立”,讲的也是道德。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选人并不理会对“仁、义、礼、智、信”的夸夸其谈,而是看重一个人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作风和品质。他认为,“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那“朴实廉介”四字,即是他常说的“乡气”。他讲道,乡气重的人,“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具有“劳苦忍辱”的品格。正是由于曾国藩对一个人的德行操守看得非常重要,才使其在实践中发现并培植了不少既有德又有才的幕府人才。彭玉麟最早追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在曾国藩幕府中相继以知县、同知用,又先后记名为知府、道员,加按察使、布政使衔。曾国藩之所以一次次向朝廷申报,给这位杰出幕僚不断加官(多是虚衔),最后让其“单飞”,出任水师提督(1862年),就在于他一直看到彭玉麟忠直刚烈,不事阿奉,不恋官位,不贪钱财,不徇私情,执法如山,就连亲生儿子也按律论斩。彭玉麟奉曾国藩之命微服私访,发现并掌握了一些不法地方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的大量证据,便毅然上奏朝廷,予以参劾革职。长江水师每两年由他巡视一次,每次要被他杀掉50多人。曾国藩因此引彭玉麟为知己,称之为“奇男子”“伟丈夫”。[1]

名幕汪辉祖一生在州县佐治、为官近四十年之久。他在《学治续说》及《学治臆说》里讲,幕僚、幕友佐治幕主要存以公心,以公事为己事,“公而忘私,不当存趋(吉)避(凶)之见。唯贪酷殃民,丛脞旷职,及险诈阴谋,因而获罪者,咎由自取”;公过不可避,“如失察,如迟延,皆为公罪,虽奉职无状,大率犹可起用。若以计避之,则事出有心,身败名裂矣”;私罪不可有,“凡侵贪挪移,以及滥刑枉法诸条,皆己所自犯,谓之私罪”。“果能奉公守法,节用爱人,夫何难免之有”。汪辉祖在这里强调了为幕僚、幕友者要公而忘私,引导、帮助幕主做好官,且不要怕得罪人;要协助幕主勇于与贪墨枉法等腐败行为作斗争。这是幕僚、幕友份内之事,是职守所在,千万不要有“趋吉避凶”心理,有意避开、绕开官场歪风,“舍己徇人,断断不可”。当然,为幕僚、幕友者须要自身端正廉洁,才能服人,佐人;即便错怪人家了,因为是出于公心,也能说得起走。这就是汪辉祖在《佐治药言》里之所以一再强调“立心不可不正”,“正心之学,先在洁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的道理所在。

汪辉祖认为,作幕者“不可不立品”,就是要讲操守,有幕德。而幕德的第一条,就是要出于公心,而“以尽心为本”——这是就一般衙门的幕友而言。将军幕府中的幕僚虽在体制之内,从根本上讲,是对朝廷负责,但也有对幕主负责的义务;其幕友则当完全对幕主负责。(按:晚清出征将帅大营里幕僚、幕友多有混杂。)对幕主负责当然就要尽心尽言,告诫、帮助幕主奉公守法,不受百姓诟骂。所以汪辉祖在《佐治药言》开篇就讲,作幕所拿岁脩,其实是分食官俸;如果食人之食,却谋事不忠,是会遭到老天谴责的。晚清名幕陈天锡在《清代幕宾中刑名钱谷与本人业此经过》一文中写道:“处理案牍,务在周防绵密,对主官负责;关键所在,片语只字不可动摇。主官措施或有失当,直言极谏,不稍忌讳,若不见听,襆被而去,无所留恋。如是则植品既高,声誉自起。”看来,清代优秀的幕僚幕友,都十分看重幕德的坚守,讲求做人作幕的诚信大义,为此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迁就幕主。即便惹得幕主恼怒了,卷起铺盖走人罢了,但决不当一个庸庸碌碌、委琐窝囊的下幕。[2]

二、以勤为本

南宋诗人吕本中曾官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这是一个能草拟制诏的皇帝高级秘书、高级参谋。但因吕氏反对与金和议,得罪了奸相秦桧而遭罢官,被发配去管太平观事。有后辈去向他请益,他提出著名的《官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慎、勤。”这一为官之道,一直被后人称颂,以为“千古不易”。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公德》里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名幕汪辉祖则认为,三者之中,以勤为本。他在强调清廉、诚信的同时,尤其推重“称职在勤”,反对懒政,反对不作为。他在《学治臆说》里讲,所谓称职,乃“恃乎勤也”;当官应力简应酬而将百姓放在心中,“日日理事,常与士民相见,不难取信于人”。他这既是告诫做官者,也是告诫作幕者。他在《佐治药言》里专设“勤事”一节,认为“办理幕务,最要在勤”,如果上午能办完的事,决不能延宕到下午。乡下人上衙门办事,如果午前了事,即可回家;倘若等到午后才给人家办事,那人家就只能在城里旅店住一宿了。这样既费钱,又误工。所以说,既然替幕主分忧,就不要让老百姓有怨气。勤事是作幕者的本份,是幕德最重要的内容。衡量一个好官、一个上幕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忠于职守,勤于职守。

曾国藩则认为,“勤、恕、廉、明”四字对为官作幕者最要紧。“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四字兼全,可为名将,为好官。”[3]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破天京,其幕下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宜、彭玉麟、鲍超等人也因功相继高就。此时方宗诚问曾国藩何以将这些幕僚造成功臣时,曾回答:我不过在实践中看到他们“忠勇勤朴”的本色,才各有选择地重用罢了。可见“忠勇勤朴”乃是曾国藩选拔幕府人才的重要标准。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就任直隸总督伊始,便亲自拟定出《直隶清讼事宜十条》颁发各级官吏。其中第一条是“通省大小衙门公文宜速”。曾国藩明确指出,大凡公事迟速,通行弊病乃“支”和“展”。这个“支”即“推诿他人”;“展”是“迟延时日”。他强调道:要“力挽积习”,将处理公事是否勤惰,作为考察官吏优劣的根本条件之一。他希望全省各级官吏“皆以勤字为本”,使直隶官场一扫旧习,形成一种“旭日初升气象”。

三、有才有识

清代士人入幕,光有德行信义不够,办事勤奋干练亦不够,还须拥有足够的智慧、才干,懂得刑名、钱谷、军事各种知识并会书擅文,具有一定的文案才能,才会被幕主打上眼。专精一门自可,擅长多门甚或是全才,则更受欢迎。诚如汪辉祖在《学治续说》中言:“有才有识,可善治矣。”为了达到入幕条件,士子们除了本身的学识修养外,还要专门去学幕,读幕学指南一类的书及法律、粮农、税赋、兵家等专业知识。陈天锡在《清代幕宾中刑名钱谷与本人业此经过》一文中讲,学幕最好先在州县学,然后再到省一级衙门学。省级衙门,如督抚、布政、按察、学政等,是中央指令及省内信息汇聚之处,视野广,接触面大,受教益亦巨。陈天锡说:“大抵学幕,必刑钱兼习,既有所得,再入臬司(按察使司)学刑名,或入藩司(布政使司)学钱谷,历一二年出而应聘,即可谓之全知,易于脱颖而出。”陈天锡这里讲的,已经是学幕的实习、历练了,或是边学书本知识,边在衙门办事、实践。衙门里的师爷或吏胥便是学幕者的老师,称幕师。一般短则三年,长则六七年方能学成而应聘入幕。陈天锡说“历一二年”,是指在州县衙门学过一二年后再到省级衙门学习的时间,总的算下来学幕需要三四年。不過,士子只要本身具备幕学的足够知识,也不必经专门学幕这一过程。曾国藩幕府中的幕僚、幕友,大多没有专门学幕的经历。他们本身就是各方面的军事人才,入幕即能上岗,参与谋划,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名幕汪辉祖自幼就从作过刑名师爷的父亲汪楷那里获得幕学知识。他在成为生员(取得乡试资格)后便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投入江苏松江府金山县令王宗闵(汪辉祖岳父)幕下,为掌书记(时年21岁),从此开始了长达34年之久的佐治生涯。汪辉祖在《学治续说》里说,为治不可无才。“然长贵练达,识贵明通。遇有彼此殊尚,今昔异势者,尤须相时因地,筹其所宜。若自恃才识有余,独行其是,终亦不能为治。”这是汪辉祖对自恃才高或有经验,而不辨具体情况,只循常规或一味蛮干者的告诫。其实,懂得调查研究,懂得适时变通,善于分析判断,善于协调、团结同事一道搞好工作,也是一项重要本事,是为官之道、作幕之道的一个内容。

注释:

[1]参见成晓军:《曾国藩论稿》,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2]参见李乔:《中国师爷小史》,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3]曾国藩:《批牍》,《曾国藩全集》第13册,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52页。

猜你喜欢

彭玉麟佐治幕僚
六味地黄丸佐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泌汗异常
从古代幕僚“朋友圈”看文秘人才综合能力培养
痰热清注射液佐治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
袁世凯幕府人员组成之分析
我社承办“纪念彭玉麟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
纪念彭玉麟
不懂官场的湘军将领
中国古代幕僚盛行原因初探
试析晚清幕府制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