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记载的机器人
2020-07-18郝赫
郝赫
今天,一提起机器人,多以为是西方的专利——这道理很简单:机器人乃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以是否拥有电子计算机控制为标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云,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机械,由计算机控制,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能代替人做某些工作。”)而按照字面上的意义去推敲,那么,人类最早制作出的机器人恐怕并不属于西人,而是中国人。它们最早见载于《礼记》等先秦典籍。《礼记·檀弓下》有一段记载说: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这段话的要点是提倡办丧事用明器(涂车、刍灵等,即泥做的车子、草扎的人马),反对制作人俑以陪葬。孔子何以批评为俑者呢?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懂“俑”的设计原理及用途。
一 俑、“能倡者”和木偶戏
郑玄注《礼记》说:“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焦循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这些记载与解释说明,先秦时期的俑是专门用来陪葬的机器人(机械人),它们应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一种人形装置。这些装置包括齿轮、凸轮、连杆等,所以能自行转动跳跃行走,如同真人一般。难怪以仁学(也可以是人学)立世的孔子对此大为不满,以为是对存世者的不恭,是作践人,斥之为“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制造人俑的人心地不好,他这几乎等于是用活人殉葬嘛!)其实,周代奴隶主贵族之所以要制作人俑陪葬,也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与人相近的特点,来让它代替活人殉葬。
按照《列子·汤问》里的记载,这样具有人的形态、能够跳跃行走的机器人,早在西周早期的穆王时代就已产生了。不过那时它的功能大致不像周代后期(主要指东周)那样专用作人俑以陪葬死者,而是可以用作歌舞以娱乐生者。
《汤问》里说,穆王姬满(?—约公元前922年)西巡至昆仑山后返回中原,途中遇见一个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他自称精心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取名叫“能倡者”,特地奉献给穆王。穆王睁大眼睛看那“能倡者”,果然“标格有度,扑略生姿”;再一问,说是用“革、木、胶、漆、白、黑、丹、青”制成。穆王细细抚摩它,感觉其内肝胆、心肺、脾肾、肠胃俱全,其外则有筋骨、肢节、皮毛、齿发,栩栩如生。偃师将“能倡者”表演给穆王看,但见它时而昂首疾走,时而低头慢行,头部可任意俯仰,脸面能左右转动,甚至还能按节拍表演歌舞,“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穆王高兴极了,便叫来自己宠爱的妃子们一起观赏。
可是当“能倡者”的表演接近尾声时,却突然“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穆王羞怒,令斩偃师。偃师急忙拔剑剖开机器人,果然是用木料、皮革、胶漆和颜料制作的木偶,并非真人扮演,但从外表来看却好像真人似的。穆王还不相信,又亲自试验,“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大喜,赞叹说“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偃师这才幸免杀身之祸。后来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针对此事写有“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的诗句。
对《列子·汤问》里的这段记载,林琳在《我国古代的机器人》(载《文史杂志》1999年第2期)一文里评论说,其关于废心、肝、肾则不能言、视、步的说法虽不符合现代科学认识(因为“心”不能支配讲话,“肝”不能支配观看,“肾”不能支配行走),但至少可以断定:当时古人已经懂得利用某些机械原理,来制造出能模拟人的形状和某些行为,并能够自己活动的木偶人。“这种能动作的木偶人,事实上就是世界上最早机器人的始祖。”
另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转述“自昔传云”:汉初高祖被匈奴王冒顿围困于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敌方带兵的主将是冒顿夫人阏氏。当时城中断粮,形势岌岌可危。谋臣陈平了解到阏氏心多妒忌,便心生一计,“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之,谓是生人。”阏氏果然疑虑倘攻下城后冒顿会纳汉家美女为妾,使自己失宠,便退兵而去。段安节认为这木偶人就是后来的“傀儡子”;其表演即称木偶戏。这个故事,说明在西汉时社会上也有类似于《列子·汤问》的“能倡者”的表演活动。
另据《西京杂记》等记载,秦汉之际,社会上也确实出现了能演奏各种乐器的铜制乐人和木偶美女。这种铜制乐人,就是铜制机器人;而木偶美女,就是木制机器人。《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宫时,就亲眼看到宫中有12个铜人,在绳索拽动和空管鼓吹之下,演奏出各种乐曲,构造比较复杂。
魏晋以降,木制机器人的制作水平不斷提高,特别是在宋代,为满足新兴市民阶层好乐的要求,东京(今河南开封市)、临安(今浙江杭州市)等城市设立了许多叫做“瓦肆”或“瓦舍”的娱乐场所,这便给傀儡戏的表演提供了有利条件。宋代傀儡戏的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为历代所不及。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梦粱录》诸书记载,当时傀儡戏的名目就有:悬丝傀儡(提线木偶)、杖头傀儡(以竹竿作支架的木偶)、药发傀儡(药发木偶)、水傀儡(船上表演的木偶)等。至元、明、清,傀儡戏在民间更加普及,从而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剧种——木偶戏。
二 指南车、“百戏”与木牛流马
其实,聪明的中国古人不仅仅利用机器人来娱乐生活,而且更有意义的是还将机器人用于军事、生产的更为广阔的领域。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宋史·舆服志》认为:“指南车,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常南指。”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属于原始父系社会晚期。那时是否就发现了磁石指南的道理(仙人“手常南指”,此手必为磁石才可),不得而知。但是春秋时代的《管子·地数》则记载说:“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北山经》也记云:“西流注于渤泽,其中多慈石。”那时的人们把磁石吸铁比作“母子相恋”。他们不仅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即靠近北极的S极与靠近南极的N极)。他们因此用天然磁石制作出“司南”这种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鬼谷子·谋》说,有人外出采玉,须带司南,以免迷失方向;《韩非子·有度》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讲的都是用“司南”来判定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