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再思考
2020-07-18哈达
哈达
摘 要:“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深邃的大生态观,它昭示着未来——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草原生态,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绿色遗产。本文就如何因地制宜创造以绿色为底色的美好生活,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从草原、山林、河湖生态三个维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生态 草原 山林 河湖
责任就是勇于担当负责,使命就是积极主动作为。2020年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在听取锡林郭勒盟盟长霍照良“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发言后,说“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这是一个落地的、深邃的大生态观,它昭示着未来——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草原生态,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绿色遗产。如何因地制宜创造以绿色为底色的美好生活,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一、内蒙古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草原生态现状及问题
内蒙古草原,是目前中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草原整体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超载放牧不断加重,草畜矛盾变得日趋突出。就目前来说,在经过多年努力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草原综合能力发生明显提高的同时,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矛盾仍需深思熟虑,实现把草原“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愿景依然任重道远。
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退化、沙化草场面积曾达到可利用面积的64%。近几年,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在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锡林郭勒草原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表现为土地挖损面积扩大及土地资源的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及水资源的污染,废气排放量增加及空气污染。使得内蒙古原有的草原生物多样性、畜牧业生产多维性格局被打破,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直接威胁。锡林郭勒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同时,锡林郭勒草原也是我国北部边疆重要的防风固沙区域。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状况,决定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保护、改善、建设生态环境,把草原“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统筹近期发展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已将六成以上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和在草原核心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项目,将2.7亿亩可利用草原划定0.5亿亩禁牧区,遏制草原乱采滥挖,促进草地自我修复。如何进一步将其余2.2亿亩草原全部按草畜平衡管理,有效恢复治理退化草原,已成当务之急。
(二)内蒙古山林生态现状及问题
内蒙古山林,是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内蒙古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大青山)、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森林面积居全中国第一,总面积3.92亿亩,森林覆盖率22.10%,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增加1.82亿立方米。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三北工程在我国北疆内蒙古筑起了一座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但是由于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林难度大,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以位于阴山山脉中段的大青山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青山为什么不青?”这一关注度极高的社会话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大青山,作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兰察布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带,是控制风沙侵袭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防线,也是黄河上中游及土默川平原和华北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纵观大青山生态变迁过程,历代战争、移民、农业开发、大肆砍伐森林、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城池庙宇,使得大青山地域生态安全面临崩溃。经过多年的生态改造建设,如今大青山(南麓)生态建设绿化工程以点连线,由线及面,逐步形成体系,建成兼具环境保护与生产发展功能的复合式生态保护片区,整体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构建起大青山南麓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壮美历史画卷再次在祖国北疆精彩呈现。同时,要看到大青山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
(三)内蒙古河湖生态现状及问题
内蒙古碧水,是民族生命之源,经济发展之脉。内蒙古流域面积在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其中,外流河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等河流,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至贺兰山一带山地的东南部;内流河有乌拉盖尔河、昌都河、塔布河、艾不盖河、黄旗海河系、岱海河系等,这些河流的尾部进入封闭的盆地或洼地中潴流成湖沼,除去黄河过境水流量,内蒙古河川径流总量约400亿立方米。内蒙古的大小湖泊有千余个,总面积达7000平方千米以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库勒查干诺尔和居延海等,这些河流和湖泊对当地人畜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以黄河内蒙古流域生态保护为例,从地理分布看,黄河流经内蒙古843.5公里,流域覆盖7个盟市,国土面积52万平方公里,占全區的44%;从生态功能看,黄河内蒙古流域拥有5个国家地质矿山公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从发展地位看,黄河内蒙古流域集中了全区50%的人口,生产了全区23%的粮食、34%的肉和60%的牛奶,创造了全区69%的经济总量和71%的财政收入,是内蒙古经济主轴带和发展核心区。多年来,通过黄河一期、二期、重点支流等工程的实施,内蒙古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由干支流水库、河道整治、堤防护岸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已建成各类堤防长1043.336公里,河道整治工程105处,坝垛3344道,各类水库226座,一大批“黑重”产业变“绿”变“轻”,黄河内蒙古流域的生态、生活、生产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目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有所作为,已然成为我们的担当。
二、对策与建议
(一)规划先行
草原生态建设方面。要制定内蒙古草原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建设生物经济圈,全面实施牧草种子工程,限期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增加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草原生态补偿全覆盖,改善草原植被,增加草原产出,保证草原永续利用。围绕联合国确立的“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一重大目标,制定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内蒙古自愿目标和行动计划。
山林生态建设方面。在大兴安岭山脉合力打造“阿尔山-柴河原生态森林带”,依托内蒙古东部林区腹地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一核心位置,整合兴安盟以及阿尔山市、呼伦贝尔市以及扎兰屯市森林生态资源,构建“空气都可以罐装出口”的内蒙古森林旅游黄金区域战略。全面推进“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面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制定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工作方案,加大贺兰山重点生态修复保护治理项目资金投入,启动“内蒙古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逐步恢复贺兰山自然生态本底;同时,进一步加大内蒙古与宁夏跨区合作力度,开展贺兰山原始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综合整治贺兰山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和建设项目,加快矿山地生态修复与治理,推进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及外围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真正发挥贺兰山在内蒙古、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以及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的作用。
河湖生态建设方面。编制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打造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建设工程,包括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研监测工程、科普宣教工程、湿地公园土方工程、生态保护基础工程和基础建设工程等,规划建设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功能区。打造河湖生态景观系统,完善水体生态综合建设整治工程、主要景观节点建设、景观绿化工程、道路广场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系统工程、环卫工程、标识及景观小品、消防工程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开展碧水保卫战“清流行动”,把清理整治河湖岸线、整治固体废弃物、清除行洪障碍、腾退岸线复绿、取缔整治排污口、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作为规划付诸实施。
(二)项目着手
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兑现承诺,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不再在草原核心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项目,不再延续小散矿山矿业权期限,加大现有不达标矿山整顿力度,加大所有在期矿山绿色改造力度,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力争到2023年将所有在期矿山全部建成绿色矿山、生态矿山,草原建设总规模每年要达到334万公顷,实现“绿则存、不绿则退”的目标。要统筹推进,将治理荒漠化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和社会课题加以解决。以更大的视野,推进荒漠生态修复领域改革,采用购买服务、承包运营等项目建设方式,让更多社会力量平等参与防沙治沙,走出一条“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百姓受惠”的共享沙漠经济之路;要因地制宜,既注重依托资源禀赋,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又必须考量各地生态环境承载力,杜绝依靠挥霍不可再生资源来保障优越生活。
山林生态建设方面。着力推进内蒙古三北工程综合示范区建设,筹划组织内蒙古三北工程综合示范区项目,全面启动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技术方案以及相关方案,要以扩绿增量、提质增效为重点,突出修复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沙地重点建设区,优先修复改造老化退化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的退化林,以及生态系统已出现逆向演替态势的林分,加大老化退化、缺网断带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力度,科学布局,全面推进,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力争到2050年,内蒙古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左右,真正在我国北方筑起一道名副其实的绿色长城!
河湖生态建设方面。根据内蒙古水资源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经济发展及生产结构布局的要求设立河湖生态建设项目,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为方向,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理念,把生态与环境有效保护结合起来,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把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把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全面、系统的水利规划体系,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牧区、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
(三)典型推广
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对于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的51.50%、沙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34.48%的内蒙古来说,经济想要发展,首要问题就是沙地“復绿”。一是巩固。总结推广库布其、毛乌素“治沙密码”,开展沙地重点危害区治理,实施“增绿地退沙地”生态工程。二是减压。减少人为压力,释放自然修复,实施“增收入退牲畜”生态工程。三是科技。将立体固沙车、藻类治沙固沙技术等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热门的新科技运用于推进荒漠生态修复,实施“科技引领防沙止漠”生态工程。四是封荒。在沙漠周遍地区植树种林,固结泥沙,逐步缩小沙化范围,实施“反蚕食锁边造林”生态工程。
山林生态建设方面。作为国家林业生态“六大重点工程”全部覆盖的唯一省区,要先行先试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北疆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总体规划,总结经验,作出表率。
河湖生态建设方面。巩固“一湖两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加大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力度;强化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危废规范化处置;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强西拉木伦河(西辽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西拉木伦河(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摒弃过去那种高度依赖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旱作农业、压减高耗水农作物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建设节水农田工程,以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四)重点突破
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建议在锡林郭勒盟建设“自治区草原保护与治理区”总体策划方案,协调各方关系,用3-5年时间,把锡林郭勒草原真正打造成为“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绿地样板”。
山林生态建设方面。建议建设“大青山(阴山)自然保护区”,设立国家级“大青山(阴山)生态保护和森林修复重大专项”,动员各方力量,用3-5年时间,把大青山(阴山)真正打造成为“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青山样板”。
河湖生态建设方面。建议实施“黄河内蒙古流域生态链工程”,设立国家级“黄河流域‘几字湾生态建设重大专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凸显独特的定位和鲜明的亮点,用3-5年时间,把黄河内蒙古流域真正打造成为“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碧水样板”。
(作者系北宸智库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