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村”增收记
2020-07-17朱静曹晓晨
朱静 曹晓晨
“以前家里困难,吃饭都成问题。现在我‘脱低了,在家就有活干、有钱挣,收入还挺多,这可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呀。”大蒲池沟村村民张德军笑着说。
位于怀柔区北部深山区的汤河口镇大蒲池沟村,原来是一个产业发展空壳村,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农业发展受限,村内始终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两年间,借助市、区泥石流易发区生态搬迁政策的实施,通过原址翻建,这个市级低收入村的村民陆续搬进了新瓦房。同时,村党支部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带动、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50户村民告别了“低收入户”的称呼。
政策帮扶有保障
张德军和妻子是村里的低收入户,一家人原来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一年下来收入只有几千元钱。2018年11月,借着“就业创业”的帮扶政策契机,张德军通过镇里组织的公开报名和竞争考试,当上了村里的综合巡查员,协助开展治安巡查、护林员管理、疫情期间安保等工作。虽然工作忙忙碌碌,但他每月能领取2200元基本工资,还有了“五险”保障。
村党支部书记王宗军介绍说,近年来,依靠政府的各项“脱低”政策支持,村里大部分符合劳动条件的低收入户都被安置到了生态管护、综合巡查等岗位。张德军的妻子成为生态管护员后,负责山场巡逻看护,每年能有7000元的固定收入。在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下,再加上每年7000多元的林改补贴款,一年下来,张德军家仅获得的政策性收入就有4万元,一家子的生活有了保障。
张德军家的变化,只是大蒲池沟村在“脱低”攻坚战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汤河口镇因村制宜落实了“六个一批”低收入帮扶措施,通过促进劳动就业、降低社会救助政策准入门槛等措施,给低收入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保障。王宗军说:“我们要让有劳动能力、有技能的人员有业可就,让无劳动能力、无技能的人员有事可做,使低收入户走上依靠诚实劳动‘脱低的道路。”
产业发展促增收
一到年底,大蒲池沟村的农副产品合作社里就忙得不可开交,村民24小时三班倒加工包装农副产品。2018年,在区委低收入村帮扶政策推动下,村党支部实施村企合作,成立了大蒲池沟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党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由合作社统一对接农户,通过产、供、销结合,为长期没有就业门路的低收入户提供就业机会。
两年来,合作社的顺利运转,不仅使农户家里的农产品找到了销路,还让村里20多名低收入农户得到有效安置。2018年,李生年夫妻俩作为第一批报名参加合作社工作的低收入户,一有空就会去村里的合作社上班。合作社实行记工制,一天工资100~300多元不等。两口子手头快,又吃苦耐劳,一个冬天下来可以赚到6000余元。李生年表示:“往年冬天我们只能在家里闲着,现在还能去家门口的合作社挣钱,对老百姓来说真是件大好事儿。”
分红致富有盼头
这些之前长期居家、有劳动能力却无处施展的低收入户,在村里的合作社不仅可以挣到包装礼盒的工钱,还可以自愿入股,根据效益在年底得到分红。合作社刚成立时,村民刘延柱入股1000元,两年时间过去,他得到的返利已达2000余元,一家人的年收入也从原来的几千元跃增到5万多元。看着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多,刘延柱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了。
近年来,大蒲池沟村党支部不断强化“内生动力”,在培育发展合作社上狠下功夫,让合作社成了脱贫攻坚的“摇钱树”。经过党支部前期对产品定制、包装设计、样品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的积极探索,如今,合作社已能够独立产、销农副产品,产品涵盖了红豆、高粱米、黄豆等十余种农作物,以及苹果干、杏干、地瓜干等多种特色果品。
“两年间,合作社得到農副产品订单1.5万余份,生产销售收入300余万元,纯利润约40万元。所有利润按股分红,可以进一步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王宗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