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管理创新

2020-07-17盛春涛

商场现代化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新管理

盛春涛

摘 要:面对国际粮食市场形势日趋复杂的态势,要重点关注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高风险状态,当前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储备粮的储备与经营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滞后性,难以与日益多元化的粮食市场形态相匹配。为此,要聚焦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日常储备管理问题,转变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管理混乱状态,思考和探索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管理创新路径,从根源上解决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关键词: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管理;创新

一、引言

面对当前粮食市场调节日益困难、粮食供需平衡态势相对严峻,要转变单纯的粮食收、储、调、销业务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当前多元化的粮食市场形态,深入剖析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储备管理的问题,探讨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创新管理举措,提高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储粮管理的自由度。

二、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储备管理的问题剖析

1.政策性储备与商业经营相混合

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逐渐由“粮仓”向“粮商”转变,走出原来的框架和模式,开始尝试和接触商业性业务,推进和完善自身的成品粮加工和物流营销体系,然而在商业性业务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暴露出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与其他购粮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此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相对放松了粮食收购的控制,滋生粮食收储腐败的现象,导致粮食入库的质量下降。

2.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管

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单纯进行粮食原材料的收购、轮换、存储、销售,而并非从事粮食相关的商业销售,因而不受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外部监管,从粮食储备信息来看,也因其大多属于涉密信息,因而也不受常规监察部门的监督,仅接受集团公司监察部门的监管。从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内部监管来看,监察方式过于单一化,监管方式也不够到位,导致出现粮食截留、挪用政策性财政补贴、以旧顶新、私自更改粮食入库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3.政策性储备粮出库受阻

面对当前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趋势,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仓容与此不相适宜,暴露出“去库存”的瓶颈问题,加之进口粮市场的持续冲击和影响,导致我国的粮食交易成交数量、地域、品种都呈现下跌倾向,暴露出政策性储备粮出库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粮食企业内部存在的违规行为也增加了出库难的问题,如:承储企业因自身利益而拖延出库;部分库点以多领点仓储保管补贴为由而阻挠买方企业购买本库粮食;部分库点以库存粮食作为商业性盈利粮食而刁难买方企业等。另外,粮食实际出库质量与挂牌信息不一致,引发大量的购粮纠纷。

4.托市收购“转圈糧”的腐败问题

托市收购政策通常是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为及时支付农民的粮款,依据计划收购量向收储单位预支粮款,并拨付给存储企业相关的粮食保管补贴,托市收购的启动取决于当地粮食市场价格,当市场价小于托市收购价时,即启动托市粮收购;当市场价大于托市收购价时,则关闭托市粮收购。然而,部分承储库点出于巨大利益的驱使,在明知托市收购价小于市场价时还大量收购,以套取国家粮食补贴,采用托市收购“转圈粮”的手段获取丰厚的粮食补贴,存在虚报收购数量套取收购资金、挪用收购资金的腐败现象,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5.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活力不足

随着大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向市场化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然而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并非进行实质性的政企分离,仍旧存在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命令干预现象,无法使企业进行粮食购销的自行调节,难以充分发挥大型国有粮食企业自身的活力,降低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同时,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在内部控制和管理方面尚存在诸多欠缺,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良好的控制活动,在信息沟通、监督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6.粮食产销区储备欠缺均衡合理性

当前的粮食整体储备不够均衡,地方基层粮食储备规模小,有的地方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基层粮食储备,认为自身的粮源充足,有辖区内的中央粮食储备就行了,没必要自己储备粮食。从当前的储粮布局来看,粮食储备尚未实现均衡发展,粮食储备大多集中于粮食主产区,对当地的仓房基础建设、仓储日常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暴露出主产区仓容紧张、收储能力削减的问题。而相对于主产区粮食储备仓容不足的同时,却存在主销区仓容浪费的现象,部分主销区的仓房数量较多,然而仓房却存在大量闲置的状态,只能依赖主产区粮食企业进行粮食储备和调拨,无法满足当地的日常粮食需求。

三、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储备管理的创新路径探索

1.剥离混合业务

随着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市场化发展,逐渐由单一的粮食储备业务向粮食商业加工发展,并在商业化经营渐成规模的趋势下,其商业经营利润收益相对提高,同时也滋生大量挪用政策性粮食从事商业性经营的腐败现象,在个别企业利用强大的原粮优势垄断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将粮食市场引向畸形的轨道。

究其原因,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盈利混合管理是重要根源,要杜绝其间的腐败现象,需要成功剥离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政策性粮食储备和商业性粮食经营,具体实施策略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剥离企业的政策性粮食储备。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要与其他代储企业一样,以代储企业的身份参与代储资格申请,开展政策性粮食的储备工作,类似于粮食保管员的岗位,由政策性粮食储备的拥有者转换为储备粮的日常保管者。同时,国家对于政策性储备粮的招投标范围要扩大和延伸,使民营粮食企业、专业仓储物流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共同参与到政策性储备粮的公平公开招标竞争之中,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引领下,将畸形的政策粮储备管理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在具体实施上,各部门要做好各自的管理职责,各级粮食局要做好区域内政策性储备粮代储资格的认定和监管工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做好政策性储备粮贷款发放、跟踪、监督工作。各级审计局要对区域内政策性储备粮保管费开展审计和监督管控。从而有效增强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规模,在市场上与外资粮食集团相抗衡,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当然还要注意代储资格认定监管、提高粮食部门效率、仓库归属权、紧急事件下的粮食调拨等问题。

(2)剥离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商业性粮食经营权。要延续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原有的垂直经营管理体系和模式,剥离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商业性粮食经营权,仅限于对国家储备粮的收储、轮换等政策性业务,而不得从事与粮食储备相关的商业经营性活动,可以尝试采用粮食入库和出库两大类业务的分类管理方式,剥离原有的混合型业务,在日常入库业务中按照仓房规模、仓容数量、仓房分布进行规划,合理分配粮食收购计划所需的仓容需求量,确保以最低收购价完成粮食收购的任务。并在出库类业务操作的过程中,依照不同业务类型安排仓房分布,确保粮食及时顺利出库。并进行粮食出库的记录和全程跟踪,明确各项出库业务的责任,包括销售出库、调拨出库、因灾损失、存储损耗等,规避出库业务责任推诿、混乱的现象。

2.加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内部控制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国有粮食企业要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通过绩效考核融入风险管理指标,将其与奖惩相挂钩,提高领导层和所有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并采用垂直管理体制和模式,变革组织形态,实现集权和分权的有机结合,可以在主要粮食产区和销区设置分公司,使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现粮食储备业务的市场化管理,并与社会仓库、地方粮库形成委托代储关系。同时,要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采用与业绩相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内部员工的活力。

(2)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活动

要树立全面预算的理念,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以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财务人员为核心的预算小组,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全程控制,关注和強化事前预算编制、事中预算执行、事后预算考核,并转变业务流程制定理念,严格执行业务流程,尽量缩减业务流程的弹性,减少人为干预的空间,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确保业务的完整性和高效性。

(3)搭建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要转变大型国有粮食企业沟通渠道不畅的现象,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模式,搭建直通车式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集成、共享、实时链接,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营造开放、共享的信息环境。

(4)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大型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督方式或以过程为导向的监督方式,在权衡自身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根据监管对象的性质及监管目标,选择合理的监督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最大程度减少和消除负面影响或损失。同时,还要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合理调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及隶属关系,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维护资产安全,由事后“监督导向型”审计向实时“服务导向型”审计转变。

3.强化国有粮食企业的外部监管

加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外部监管是重要内容,要弥补企业的短板,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1)引入外部监管机制。要采用内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引入外部监管机制,增加分公司的监管权限,确保业务操作、账目整理、财务结算各项业务的准确规范性,并由各级粮食局负责企业日常监管工作,各级审计局负责粮食补贴的审计和监督,并不定期邀请外部审计机构开展自我审计,确保各项业务数据的准确性。

(2)控制关键业务点。要加强对关键业务环节的监管和控制,如:粮食收储、粮食出库、费用补贴等,进行粮食储备的日常检查和抽查,避免虚报库存、以存粮套取保管费等现象。并设置专门收款账户,完善粮食轮出跟踪机制,并实施全面预算监控。

4.优化储备技术

要采用“四合一”的储粮技术,加强对粮情的温度、湿度监测,做好机械通风和环流熏蒸,并通过谷物冷却技术及时降低粮堆温度,降低仓储成本,提高在储粮食的品质。

(1)实仓充氮气调储粮技术

在相关机械设备和方法的支持下,向粮仓内部充入氮气,降低粮堆内氧气的含量,抑制虫霉生长,延缓储藏物品的质劣变现象,实现绿色储粮。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当粮堆中氮气的浓度≥95%时,能达到有效的杀虫效果,以保障储粮的持续保鲜储藏。

(2)内环流控温技术

整仓内环流控温技术是充分利用仓房和粮堆的自有环境,通过加装不同设备进行仓房及粮堆的温度控制,如:加装通风管道、通风笼等,确保仓房和粮堆的循环均衡通风。同时,可以将整仓内环流控温技术与压盖储藏技术相结合,使表层储粮温度较常规而言要低25.8%,整体储粮温度较常规储藏而言要低15.4%,有效降低储粮温度。并能够有效隔离储粮的水分散失,保有较高的保水率,提高储粮的品质。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够有效抑制还原糖含量增加的速率,使之具有良好的加工稳定性,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繁殖,提高储粮的营养和品质。

(3)空调控温技术

对于高温高湿地区而言,空调控温技术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在空调产生的冷源补充渠道下,能够有效快速地降低仓房内的温度和储粮温度。并体现出良好的除湿效果,保持仓房环境的相对干燥,使仓储粮食的时间和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4)智能仓管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下,可以采用电脑总控的方式,进行仓房现有环境的自动调节、实时监测、远程控制,进行仓房内的自动开关风机操作,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和环境。并进行制氮、充氮、压力的自动远程调节和控制,实现仓房内氮氧浓度的实时检测和监控,有效提高仓储粮环境的准确合理性。

5.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粮食轮换购销管理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用日益宽泛,为粮食轮换购销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可以构建粮食轮换购销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服务模块进行信息发布和检索,采集粮食市场价格、上下游行情、粮食购销动态等信息。利用在线交易模块进行洽谈和交易,设置交易品种和交易模式,协商生成交易合同和协议。通过支付结算模块进行资金结算,实现交易保证金、交易款项、手续费的管理和划转等操作。利用物流配送模块进行物流运输等管理,查询物流车辆的车型、载重、运输路线、收费标准等信息。利用交易追踪模块实时跟踪合同详情、合同履行情况、合同临期提示等。利用后台服务模块查询会员登陆密码管理、登录信息、浏览历史等。

猜你喜欢

创新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