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朗回忆父亲汪曾祺我们的老头儿

2020-07-17

北广人物 2020年27期
关键词:套书老头儿汪曾祺

中国当代散文家、戏剧家……这些都是别人送给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头衔。他的很多作品都拥有风俗画般的意境,清新又亲切。

写美食、写风土人情,汪曾祺总是手到擒来,写作领域相当宽泛。他懂生活、会生活,写的许多食物看上去很平常,但却总是令人馋涎欲滴。无论美食还是美文,读者喜欢汪曾祺,根源可能还是其中流露出的积极生活态度。他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很多世间美好却琐碎到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他的文章里依然生机勃勃。

今年是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日前,由其子汪朗担任主编的《汪曾祺别集》的前八卷率先出版。汪朗接受记者专访时,从侧面还原了父亲汪曾祺的写作、生活。

儿子做《汪曾祺别集》的主编

记者:汪曾祺先生的写作领域相当宽泛,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都有,身为《汪曾祺别集》的主编,在文体编排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汪朗:我这个主编是挂名的,没干什么事情。这套书从创意到设计框架到选定篇目到文字编校到封面装帧等,都是几个编委在实际操作。这些人大都属于中生代,水平很高,对于汪曾祺的作品很熟悉,也有自己的看法。不少人都编过老头儿的作品集,因此选编这套《别集》可以说游刃有余。但是他们都很谦虚,不愿意领衔当主编,于是便找我来当招牌,只因为本人姓汪,另外长得还有几分像汪曾祺,证明当年生下来从医院抱回家时没有搞错,仅此而已。因此他们也没让我做太多具体的事情,只是逼着我写了一篇总序,还挺费劲。不过我对于这套《别集》的编辑过程和编委的付出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在此多说几句。这套书计划出20本,总字数大约在200万字。第一批出的8本都是小说,其余12本有11本散文和一本戏剧,一些谈文学创作的文章归入散文了,一些书信和序跋之类的文章则分别放入各集正文的前面,没有单独成册。

这种编排方式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沈从文别集》,沈先生的那套书在正文前面也有一些“零碎儿”,这样可以让读者从更宽泛的层面了解作者。说来也有些意思,《沈从文别集》中的“别集”是老头儿为他的老师沈先生拟的,如今又用到了他的作品集上面,也算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别集》每本书的书名都经过反复斟酌,不能用老头儿生前自编文集的名字,也不能随便起一个,要和他的作品和文学主张有些关联,还要照顾到书中的內容,因此挺费脑筋。像戏剧集的书名改过几次,直到最后还有好几个方案,由该书编委选定一个,就是《撞墙集》。

这是根据老头儿的一段话演绎出来的,他曾经说自己写剧本就是想和京剧闹闹别扭,把现代元素注入到戏剧中,提升京剧的文学品质,但是没有成功,就像一拳打在了城墙上。于是《别集》戏剧卷的名字就成了《撞墙集》。这也说明大家比较松弛,想让老头儿更本色一些,离读者更近些,不要高高在上。

这套书的读者,我想应该是读过一些老头儿的作品,希望对他有更深了解的人。

他的许多意思是深埋在文字之中的

记者: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总是很亲切、很清新,《汪曾祺别集》有11卷都是散文集,您怎么看汪曾祺先生这种亲切、清新的文风?

汪朗:他写文章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信马由缰,有啥说啥,不趋时跟风,不矜持作态,因此看起来比较轻松。当然他写散文也要谋篇布局,也要借鉴前人的表达方法,只不过将这些东西化到自己的文章里了,不那么生硬。

记者:在您读过的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中,哪一部最令您印象深刻?

汪朗:老头儿的东西一般都还好看,如果硬要找一两篇印象比较深的,小说中我比较喜欢《异秉》,散文中是《葡萄月令》。《异秉》这个题材他先后写过三遍,最早叫《灯下》,是1941年上大学时写的,后来1947年又写了一遍,名字就叫《异秉》,等到1980年他又写了一遍,写成的时间实际比《受戒》还要早,只是发表的时间要晚于《受戒》。这篇小说最好把三个版本结合起来起来看,可以看出老头儿在文学创作上的成长历程,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人的悲悯之心,另外在文章的结尾处还能体会到老头儿在文章中暗藏的“坏水儿”,他的许多意思是深埋在文字之中的,需要慢慢挖掘。

很少指导子女写作

记者:汪曾祺先生在家里有什么写作习惯?会不会跟子女或者家人谈论有关写作的话题?比如会不会指导孩子们的写作?

汪朗:上世纪80年代,老头儿重新写小说之后,曾经有一段把他要写的题材事先都和家里人讲一讲,像什么《大淖记事》《鸡毛》都说过。但是也不是每篇都说,像《受戒》《异秉》,我的印象里他好像就是自己写出来的。因为有的小说没有什么情节,不好叙述。

另外老头儿的口才没有他的笔头功夫好,有些东西讲起来不太吸引人,写出来才好看。后来他写东西时,基本就是自己先捧着一杯茶坐在那里发呆,凡人不理,想好了动笔就写。等到东西写好了,再给家里人看。他很少指导子女写作,觉得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才气,不是嗑文学这棵树的“虫儿”,教了也没用。我们也还有自知之明,从没有死乞白赖地和他交流文字写作问题,要不然这个家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记者:汪曾祺先生为人又幽默又不拘小节,家里人叫他老头儿,他欣然接受,反倒是外人偶尔听到会有些不理解。您还记得管汪老叫“老头儿”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有了这样一个称呼?

汪朗:我们兄妹三人写过一本《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这些问题提到过:老头儿,是汪曾祺在家中的“别号”。妈妈这样叫,我们三个儿女这样叫,就连他的小孙女也这样叫。有时外人来了,我们在言谈话语之间,一不留神也常把“老头儿”冒了出来,弄得人家直纳闷;这家人,怎么回事?没大没小。

没大没小,是爸爸自找的。他一向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平等相处,从不讲究什么父道尊严。他甚至还写过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说什么“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有这样一个爸爸,不叫“老头儿”实在有点对不起他。

据中新网整理

猜你喜欢

套书老头儿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了不起的故宫》
我们学校是书的海洋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路遇老头儿当学徒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黄永玉:这个老头儿不寻常
我家的“老头儿”
对读者丢失图书馆成套多卷书赔偿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