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法”为教,行成于“思”

2020-07-16卢艺玲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卢艺玲

摘要:以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根据思维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思维能力点的融合,需要教师以“法”为教,行成于“思”,在“实效”上下工夫.通过激活与调控思维,认识数学知识本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提升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3-0026-0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根据思维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知识教学的必然结果,而是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注意改进教法,在“实效”上下工夫。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思维能力点的融合,重视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学会动脑筋,逐步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1.抓住关键,掌握规律

1.1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训练学生抽象数量关系的能力。

剔去应用题的具体情景,抽象出数量关系,这是训练的重点。

例1:“光明小学买了20000块砖,用去3/5,用去多少块?”整体“1”已知,要求用去的块数,就是求“总块数的3/5是多少,要用总块数×3/5。

例2:“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6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5,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原计划烧煤量是整体“1”,数量关系是:原计划烧煤吨数的(1-1/5)就是160吨。要求原计划烧煤吨数,只要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吨数为X,列出方程:X×(1-1/5)=160。

例3:“师徒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徒弟做了总数的4/9,比师傅少做20个,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可以抽象为“零件总个数的[(1-4/9)-4/9]是20,设零件总个数为X,方程是X×[(1-4/9)-4/9]=20。

由此可见,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把它们的数学关系式概括出来以后,也就容易解答了。教学中,教师首先从本题入手,加强这种能力的训练,每解一道题,都要求学生概括出数量关系式。在进行专项训练时,还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关键条件,训练学生口头叙述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使这种能力内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2抓住关键条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分数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主要体现在分率的那个条件中,同时这种条件又具有很大的发散性。

例4:“第二车间的人数是第一车间的5/8”根据这一条件,可以找到这样三组数学关系:(1)第一车间人数的5/8是第二间的人数;(2)第一车间人数的(1+5/8)是两个车间的总人数;(3)第一车间人数的(1-5/8)是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的人数,由于整体“1”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因此每一组数量关系又可以分出两个关系式,这样就可能找到六道数量关系式。如果一道分数应用题里含有两个“分率”,那它的发散性就更大了,可能找到十几道数量关系式。

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时,教师紧紧抓住这种关键条件的发散性,把文字叙述形式和线段图结合起来,也把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口头表达能力,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得到较好的发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1.3运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

发散的目的是集中,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较好的培养,根据关键条件,可以比较熟练地找出各种数量关系式。但针对具体的题目,迅速地确定对应关系,即能否抓住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转化契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例5:“大牛头数是小牛头数的60%”,第一步,根据发散训练的要求,找出各种数量关系式,第二步,利用卡片变换搭配条件和问题,组成完整的应用题,让学生选择数量关系式,使思维化聚于一点,培养学生准确而熟练地抽象概括应用题的能力。这种练习还有两点好处:(1)加强了对比效果,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密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2)运用了感知的多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的系列训练,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并逐步内化,升华为解题能力。

2.发现特征,落实学法

2.1培养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力。

各种几何形体,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发现这些几何形体的特点。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问:“解放军的红领章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它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这是从外形上首先发现的特征。接着教师问:“那么这四条边的长度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观察外形,到深入图形的内部去发现特征。学生用直尺度量后,发现它们的对边分别相等。然后让学生把两块三角板用推平行线的方法去检查一下,这两组对边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再引导学生:“用量角器分别去量一下四个内角,你发现什么?”结果学生发现两个对角分别相等,而且相邻的两个角的和是180度,最后教师问:“教师们刚才发现这个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2)两组对边也分别平行;(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4)邻角之和等于180度,其中第(2)条是平行四边形最根本的特征。学生从本质上全面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2.2培养学生比较,区别图形的能力。

几何形体中的某些特征,并不是某种几体图形所独有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相似的几体形体作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区别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教师问:同学们过去学过与平行四边形相似的图形有哪些?”学生回答:“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又问:“那么能不能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呢?”有的学生回答:“不能这样说,因为它们的形状不相同。”这反映学生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外形的比较上,这样认识是肤浅的。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从边与角两个方面去作比较,才能从本质上去认识它们。学生在动手检验以后,作出了比较:“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是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相同之处;但长方形不但对角相等,而且邻角也相等,都是90度,这是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同样,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不仅两组对边平行,而且四条边相等,从而在本质上以“法”为教,行成于“思”相结合,学生对“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了如指掌。

求同存异的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运用非常有意义,应对策略需要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鉴别与判断,这对认识事物的形状是很重要的。

2.3培养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与综合的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并由此作出分类与综合。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可指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归类、比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这三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由此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包括了长方形,而长方形又包括了正方形。这几种图形只是四边形中的一部分,例如学生已经学过的梯形也是四边形,从而对四边形作进一步的分类与综合,并用韦恩图表示。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是发展数学概括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

以“法”为教,行成于“思”。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需要教师运筹帷幄,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陆海燕.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9(04).

[2]黄淑英.开辟有效途径 促进思维发展[J].名师在线,2019(03).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