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之路

2020-07-16吴跃农

莫愁·智慧女性 2020年7期
关键词:莫愁统战部良师益友

吴跃农

每个人都有充满期盼憧憬的怀想,有为之追寻的兴奋、焦虑或忐忑。那是1990年夏,我从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辗转成为了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的工作人员。放到现在,这可能是数百人竞争的岗位,但在当时,拿到报到通知书,对我来说却是十分茫然和无奈的。

我在校期间已经发表过数十篇较有分量的文学评论,被《光明日报》誉为“著名青年评论家”,追寻专业工作显然是我的不二选择。为此,我当时放弃了去某外经贸机关工作的机会,执念于追寻专业工作。

社會不是按照个人择业对口的想法而运转的,追寻之中,我频频受挫,拿着省某某院文学研究所报到通知书兴冲冲而去,却被告知,通知书张冠李戴发错了。就这样,最后我通过省人事厅统一分配去了省委统战部。

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十分陌生的工作领域,要转变成为统战工作者,要转变成党委部门公文写作者,现在想起来,这个转变尽管开始是不自觉的,渐渐地变得自觉起来,很快,我就将工作视为专业,进入了状态。

而《莫愁》,恰是我这个顺利转变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助推和良师益友。

在省委统战部图书室,我读到了《莫愁》,清新、健康、正能量,文章不深奥但不浅显,故事不离奇但不平淡,总是那么娓娓道来,总是那么春风化雨,展现了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齐心合力奔小康的精神风貌。《莫愁》成了我工作之余的必读杂志,并渐渐有了向《莫愁》投稿的想法。

那时《莫愁》在团省委后面一个小楼办公,上班途中,我试着将一篇散文小稿顺路送去。看到办公室堆满的书刊,我心中免不了有点喜忧杂陈,办公室好几位编辑在埋头工作,其中坐在最里面的是邓晓文副总编。她接待了我,听了我的介绍,说印象中读过我发表在晚报上的散文,显然有种“伯乐识马”的欣慰,但她并没有流露出来,而是在我透露出专业不对口的“委屈”之后,对我开导并鼓励。

邓晓文说话斯斯文文、轻轻柔柔,没有长句和修饰,也没有刻意强调什么,就像家常话一样,但对于沉浸于专业执念中的我来说,无疑于醍醐灌顶,让我瞬间清醒。

就这样,我的第一篇统战人物故事稿不久后在《莫愁》首发。我成了《莫愁》的忠实读者和认真投稿者,读《莫愁》、析《莫愁》,从《莫愁》的主题、栏目特色和谋篇,很好地掌握了《莫愁》与这个意气风发、昂扬进取社会的积极互动关系,从中汲取了许多写作智慧。

当年,市场经济大潮涌动,难免泥沙混杂。一次,我参加《莫愁》举办的作者组稿会,印象极深的是,邓晓文说:“一本刊物当然需要市场发行量,以取得刊物影响力,但我们不会迎合低俗趣味来办刊,我们要用清朗正面、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观的内容来安身立命,我们要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内容来宣传党的方针路线,为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奔小康来鼓劲、来激浊扬清、来凝聚力量。”

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90年代可能是我业余写作最高产的时期,我将工作中遇见的人和事,将所悟所想,利用周末节假日,以《莫愁》的用稿标准,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人物稿及散文,刊发在《莫愁》及中央许多报刊,成为全省统战系统的“快笔”。

这又何止是写一篇篇稿件。通过和《莫愁》在一起的机缘,通过《莫愁》的良师益友作用,我踏上了一条新的璀璨追寻之路,继续追寻生命的那份纯真,追寻工作和生活中的责任,追寻激动人心的新时代无悔和忠贞,追寻大爱无疆、大道无垠。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苏商史副会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工商联一级调研员)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猜你喜欢

莫愁统战部良师益友
我不是“莫愁大姐”
《莫愁》于我如发小
莫愁,莫愁!向上的力量
劝君莫愁
割席分坐
毛泽东给表侄文九明的信
六盘水市委统战部开展走访退休老同志活动
记忆大学·我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