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的脱贫攻坚队
2020-07-16邓全生熊满根
邓全生 熊满根
宽阔平坦的村道,亮如白昼的路灯,干净整洁的房屋,人流如潮的广场,欢歌笑语的村民,这是窑西村如今的景象。而在三年以前,这个地处鄱阳湖畔、新建区东北部的村落,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淳朴的村民虽用勤劳的双手耕种着田地,却没能让富裕美丽之花盛开。巨大的变化背后,是南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生态环境局(市环境保护局)扶贫工作组联合结对帮扶窑西村,他们组建驻村连心小分队,选派第一书记与村党员干部群众一道,以年初“春季攻勢”、年中“夏季整改”、年末“秋冬会战”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扶贫新路子。
强组织,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窑西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全村土地总面积5.5平方公里,有5个自然村,总户数376户,总人口1285人,其中低保户46户91人,持证残疾人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4人。造成窑西村贫困的主要因素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村民“靠田吃田”的观念根深蒂固。
连心小分队成员进驻窑西村后,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这一工作主线,从加强阵地建设、完善党建制度、开展党建活动入手,采取“1+1+1”支部联建方式,即班子队伍一起抓、思想观念一起带、扶贫攻坚一起干,努力为窑西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组。依据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全面的、严格的管理制度,重点规范落实了“周工作例会”和基层民主协商等制度,完善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按照村基层民主协商“七步议事”工作法,对村扶贫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惠民实事,进行民事、民议、民决。对党员活动室进行了重新布置,制度条例、宣传标语上墙,增设了学习园地,添置了党旗、配备了党徽、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
带领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引导村两委干部和全体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在全村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群众监督。把扶贫项目落实好、资金管理使用好,让“严、实”作风成为习惯。组织村党员干部赴南昌红色教育基地、汪山土库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新风,走进“名村”参观经济产业园,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动力。协调联系驻南昌市某部开展“送科技书籍下乡、助力精准扶贫”活动,赠送书籍、桌椅等农家书屋物品2万余元。康复中心党支部先后在窑西村开展了“宣传贯彻十九大,走访慰问送温暖”、精准康复扶贫残疾人辅具发放走进窑西、举办2018年南昌市残疾人康复科普知识宣传周暨诵读红色家书活动启动仪式等活动。
南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生态环境局(市环境保护局)机关党员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结对帮扶活动,为贫困户送去了慰问金、慰问品,并开展“微心愿”认领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贫困群众实现 “微心愿”39个,慰问金及“微心愿”物品合计6.5万元。
在连心小分队和第一书记邹亮、徐礼旭的引领带动下,窑西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强了,面貌焕然一新,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为村民脱贫致富想的办法多了,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和村级集体事业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各项扶贫政策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
建设施,村容村貌换新颜
连心小分队成员进驻窑西村时,乡村道路破损严重,破碎的石块和厚积的尘土,进出村庄的小路成了石灰路,村民出行极为不便;机耕道路晴通雨阻,损坏严重,极大的制约了村民发展养殖和种植产业的积极性。“要致富,先修路,这些道路先行‘脱贫了,致富也就有了希望。”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生态环境局(市环境保护局)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窑西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不定期召开党组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及落实保障措施。连心小分队成员结合村情,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结对帮扶等方面研究制定了系列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帮扶工作按计划推进。
连心小分队积极协调引入资金,兴修村内道路、机耕道5.2公里;场地硬化2800余平方米;修建排水管道4200多米;修建小型电排灌站4座、机耕桥3座。现在,道路通畅了,村民出行更方便了,农作物种收便利了。
原来的窑西村,村庄院落柴草乱放、垃圾乱弃、污水乱倒、乱搭乱建严重,环境卫生较差。连心小分队成员联合村“两委”干部,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宣传形式,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村民改变了思想,主动清理自家土地和旧屋,支持环境卫生整治。全村先后拆除清理危旧房、猪牛栏旱厕等36栋,猪牛栏旱厕100余处,面积5200余平面方米。投入资金288万对村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建设氧化塘、排水沟、化粪池,清运陈年垃圾,购置垃圾桶、垃圾转运车,并对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改水改厕和居住环境改造,让全村每户村民都享有水冲式厕所和干净卫生的厨房、居住环境。
翻开第一书记徐礼旭的工作笔记,好事实事做了一桩桩、一件件:新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墙720米,休闲广场4个,村卫生室1所;整治美化门塘6个;安装太阳能路灯84盏,高架路灯3盏;绿化种树1600余棵……一系列工作措施的落实实施,改变了村里原来“污水乱流、垃圾到处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黑漆漆”的落后面貌,完善了该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激发了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产业,发展产业助民富
过去,窑西村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链条,村集体经济空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停滞不前,村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单打独斗式传统农业阶段,生活水平较低。连心小分队成员也从中看到了发展机遇,就是该村西临赣江,东靠鄱阳湖,地势平坦具有生态和土地优势。同时,因为远离城市工业区,该村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开发强度低,有2300 亩集中连片平整农田,非常适合发展绿色农业和进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抓扶贫开发,中心任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实践也证明,扶贫不是只给钱给物,没有产业带动,难以彻底脱贫;缺少产业支撑,难以持续脱贫。为拔掉穷根,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连心小分队成员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榷,根据村民意愿,编制了窑西村“十三五”产业发展划,确定以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为主,改善村民种养殖结构,提升种养殖技术,发展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
按照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和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模式,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生态环境局(市环境保护局)大力支持窑西村发展光伏产业、养羊产业、生态立体养殖、生态旅游农业。连心小分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16年建设一个900平米的养羊基地,采取村委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村委会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对外承包,每年可为集体产生6万余元的收益,优先安排贫困户到基地打工,租金收益给贫困户分红,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2017年,养羊基地实现收益12万余元,带动14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1500元,转移就业1人,增收10000余元。建成30千瓦光伏发电站村站一座,5千瓦光伏发电户站13座,每年可为集体产生4万元的收益,给3户贫困户各产生3000元左右的收益。2018年初,建设了一个生态养殖基地,采取公开向社会竞价的方式,以每年4万元承包给有经营能力、有养殖意愿的村民,并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目前,承包方已安排多名村民和贫困户务工,其中1名长期务工的村民年收入达30000元。
为防止扶贫扶出懒汉的现象,连心小分队制定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办法,对产业分红资金的分配采取“保底+劳务补助”的方式,要求贫困户参与到村容保洁工作中去,捡拾打扫房前屋后白色垃圾,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自主脱贫可贵”的风气。2018年,窑西村村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13022.28元,其中最低收入(1户2人)为7014.6元。截至目前,全村14户34人已经全部脱贫,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如何使扶贫产业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带动强、可持续?一直是连心小分队和第一书记在思考的问题,他们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把准“脉象”、开好“药方”,继续做好现有产业,提升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引导鼓励村民成立专业农业合作社,逐步流转农田,实现抱团发展,对规划项目区内既没有劳力,又不愿种地的,通过协商把土地流转出来;对缺少资金投入的农户,可带着土地入股,根据拿出土地多少,确定股份占比。同时邀请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的专家,举办水稻、油菜、稻田共生等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訓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彻底拔掉穷根。
作者简介:邓全生,南昌市委组织部;熊满根,新建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