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2020-07-16王寒
摘 要: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和核心人物,在“天下失序”的环境下构建了理想城邦的模型。正义是理想城邦的来源和基础,除了正义论之外还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哲学家通过主观自身创造和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并通过财产共产制、共产共妻制以及教育制度等配套制度成为“哲学王”。柏拉图的“哲学王”与孔子的圣人之治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上。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同时期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王;孔子;圣人之治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043-03
城邦对于公民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它保护公民免受自然和战争的侵害,同时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因此古希腊人十分重视公民资格,并且将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同参加公共政治生活结合起来。所以柏拉图构建了一个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城邦,将个人生活与城邦至善结合起来。柏拉图将社会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美德,每个等级各司其职,遵守各自的美德,城邦正义就实现了。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基础,他将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并且区分了意见和知识的区别,指出只有哲学家才能无限地接近真理,掌握知识,从而统治城邦国家。并且本文还论述了哲学家如何产生以及哲学家如何成为统治者等主要内容,将其与孔子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把握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异同。虽然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城邦很难实现,但是并不否认它是正义的,并且其中包含的政治理念对中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来源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与正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义是建立理想城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正义城邦建构的基础主要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
(一)正义与理想国的关系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其构建理想城邦的核心内容,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有详细的论述。本文正是基于对《理想国》的文本分析,来解读其“哲学王”思想,即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正义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城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哲学王”思想正是这一构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正义呢?在本书中柏拉图首先批判了四种正义观,正义不一定是强者、政府的利益,假如政府制定错误法律,那么服从错误法律就是不正义,还有强者的利益不可能包罗万象。正义贯穿理想国的始终,是建立理想城邦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还论述了几种不正义的政体,只有在理想城邦里才能找到正义,正义是理想国的目标。
(二)正义城邦建构的基础
1.三要素说。正义的城邦应该是各司其职、各谋其位的,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从事适合自己天赋的工作,而从不僭越。基于这一理论将社会成员分为三部分:统治者、护卫者、农民和工人。统治者负责管理整个城邦事务,保证每个公民幸福;护卫者就是军人,保卫国家的安全;农民和工人是最低等级的一部分,但是不可或缺,他们负责国家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其中,柏拉图还论述了正义城邦的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義。统治者的美德是智慧,有知识、有能力管理城邦事务,护卫者的美德是勇敢,节制是这三个等级的人们都必须要遵守的美德,只要人们按照自己的美德行事,整个城邦的正义就实现了。与城邦的正义相对应,个人的正义也分为三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一般情况下,理性与欲望相对立,而激情帮助理性对抗欲望,个人正义就实现了。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最高的智慧和理性,他能够实现个人的正义,但是这远远不够,只有哲学家成为统治者,使城邦的各个成员发挥其各自功能,才能实现城邦正义。
2.理念论。除了三要素说,柏拉图还通过理念基础来说明“哲学王”思想的必要性。柏拉图的理念论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两种。可见世界就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能看见的世界,包括一些影像和实物,而可知世界是以理念和灵魂为对象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例如光是可见世界,太阳是可知世界。柏拉图进一步区分了知识和意见的区别,意见是对事物表面的一种看法,是对可见世界的一种认识;而知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在可知世界、理念世界里的事物才是永恒的存在。理念是万事万物生存的目标,就像整个宇宙的核心一样,所有事物和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以接近理念,但是普通人很难接近正义的理念,只有智慧的哲学家才能无限地靠近理念。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
二、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内容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哲学家统治城邦,那么哲学家如何产生?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光这一点就已经很难确认了,再加上如何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是难上加难。柏拉图《理想国》的5、6、7卷阐述了这一部分内容。
(一)哲学家如何产生
哲学家的产生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述,一个是主观因素,一个是客观环境。哲学家是天生的,那些从小表现聪明、拥有良好的记忆、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性格和谐的人被称为有天赋的人[1],只要他们接受城邦的教育,并且在一些繁荣、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就一定会成为哲学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需要一定的天赋,当具备这些天赋之后,他们必须接受教育,接受音乐和体操训练,并且学习算学、几何学、辩证法等方法技巧,来使他们的天赋变成知识。但是,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哲学家容易受到人们集会言论的影响,随波逐流;其次在哲学家周围会有一些嫉妒谄媚的小人,使哲学家妄自尊大,从而偏离哲学方向或者即便哲学家想要走向哲学之路,那些人会因为哲学无用而阻碍其走向哲学之路。这样一来使得那些并不具备哲学家天赋的人,披上哲学的外衣,进入哲学的殿堂,夸夸其谈,从而败坏了哲学家的名声。
(二)哲学家如何成为统治者
1.哲学家成为统治者的困难。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哲学家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受到非议,其原因有三:一是成为哲学家必须拥有一定的天赋,而这类人少之又少;二是后天的教育和客观环境影响;三是坏人乘虚而入,产生了伪哲学,这样使得真正的哲学家微乎其微。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人们都被束缚着,只能看见太阳照射在对面墙上的阴影,他们认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当有一个人被解除束缚,被迫来到地面上,刚开始他会感觉不适应,只能看一些事物的倒影,慢慢地他会熟悉真实的世界,而不愿意再回到地下去,即便回去也会因为不适应黑暗而遭到地下人们的毒害。被解禁的是哲学家,他们接受城邦教育,使得灵魂转向上面,从而有义务治理国家,服务城邦国家。而普通人则只能看见可见世界,拥有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他们不理解真理,甚至残害哲学家,认为真理是荒谬的[2]。从普通公民来说,可以通过教育使他们接受哲学家的统治,提高其解决实际生活中困难的能力;从哲学家来说,他们受自身道义的影响也会回到城邦中去,帮助人们摆脱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3]。
2.哲学家治国的配套制度。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在确定具有哪些天赋的人被称为哲学家之后,进而从三个方面论述哲学家成为统治者的困难,并且提出了哲学家统治城邦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首先,实行财产共产制。主要是在统治者阶级内部实行财产公有制,任何人不得拥有私有财产,并且限制第三等级的财产[4]。分析柏拉图的财产公有制必须放在当时古希腊雅典城邦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当时雅典城邦已经进入了工商时代,货币经济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柏拉图是反对民主政体的,他从不把建立正义城邦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而是寄托在哲学家和城邦护卫者身上,也就是统治阶级内部。货币经济对于城邦的影响是深刻的,有时甚至会瓦解城邦。货币的流通使得人们之间的和谐被打破,私有制盛行,护卫者为了获得财产放弃了守卫城邦的职责,甚至篡夺哲学家的统治地位,从而使城邦毁灭。因此柏拉图认为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财产公有,而一些生产者可以保留部分私有财产以维护生存,这样使得有权力的人没有私有财产,有钱的人没有权力,如此,可以妥善处理权力与财势之间的关系。
其次,实行共妻共子和优生制。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其实还是基于城邦利益本身,因为如果护卫者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话,他们会因为妻子、儿子开始存在私心,并为自己的家庭利益而斗争从而忽视城邦利益。为了使护卫者的利益与城邦利益一致,柏拉图认为必须取消组建家庭的制度,通过看似正义的抽签方式,使得最优秀的男子和最优秀的女子结合,以此保证城邦中的优秀品质得以传承下去。这样一来整个城邦处于一种和谐共存的环境中,同一时期出生的孩子互为兄弟姐妹,并且尊重父母辈的任何一个公民。柏拉图觉得,当一个国家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才能最好地运转下去[1]。
最后,实行教育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使得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并且去改造城邦中的公民,服务城邦国家。从方法技巧来看,柏拉图认为教育并不能直接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必须通过学习一些方法技巧,来使灵魂从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主要包括算学、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辩证法。从教育过程来看,首先对于儿童,应该学习适合儿童的功课,并且要寓教于乐。其次在二十岁左右,对他们进行综合训练。三十岁时,挑选出最富天赋条件的青年给予最高荣誉,并让他们花五年时间学习辩证法,之后的十五年再进行实践锻炼。五十岁时,那些通过考试的人接受最后的考验,将灵魂的目光转向上方,以善为原型管理国家、公民和自身。
三、短评柏拉图“哲学王”思想
通过上文论述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来源和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政治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大环境密不可分。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正是在经历了古希腊政治动乱的背景下,希望重构政治秩序的一种体现。
首先,柏拉图的共产共妻制。虽然这种制度在当时甚至现在都不被人们所理解,但是柏拉图能从经济立场去分析政治变革的原因和措施,为后世政治理论发展以及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共妻共子的制度,可能会导致社会普遍道德的下降,因为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相互和谐、共同拥有的状态,反而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但是柏拉图在论述这一思想的时候,所涉及的男女平等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柏拉图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其实就是有知识、有才能的人统治国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从纵向上涉及优生制、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职教育等等;横向上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音乐和体育教育、理性教育、女子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以及品德和知识传授的关系,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关系[5]。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因材施教等等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实行的是道德统治。他把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并且每个等级都有各自的美德,并依据自己的美德从事,城邦正义就实现了。柏拉图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这一思想对中国乃至其他西方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中国推崇的以德治国就是很好的体现。当今社会纷繁复杂,道德的缺失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哲学王”思想虽然不能直接提供解决的方法,但其中不乏有许多闪光的地方。但是,仅凭道德统治来构建理想城邦是困难的,并且柏拉图也没有说明“哲学王”的具体判断标准是什么,而只是依据神的指示或者统治者自己。那么每个统治者都可以宣称自己是哲学家,从而导致城邦的混乱。因此,后世对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评价是其实行人治,而从不制定一部法律。
四、比较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和目的不同
柏拉圖与孔子生活的社会政治环境大体相似,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社会政治秩序动荡不安。而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比孔子晚了十年,柏拉图所处的古希腊城邦经历了一系列动荡,随后雅典民主派重新当权,但是仍没有改变这一局面,民主只是流于形式,并且他的老师死于民主派的指控。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促使了他们的政治哲学思想的产生。但是孔子提出的圣人之治思想,目的在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建立天下大同的世界,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全新的理想的正义城邦。
(二)思想来源不同
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是在前人思想聚集的基础上产生的,孔子处于社会思想转变的核心。探究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必须追溯到夏商时期,夏商统治六百余年,其政治思想的重心一直是在天神和祖先之间,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劳动经验的尊重。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引起了奴隶制王朝的一次巨变,人们的思想开始从天神转变到现实世界当中。周公为避免夏商的悲剧将统治的重心转移到人民的身上,提出“敬德保民”思想,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在春秋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圣人之治的思想应运而生[6]。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在三要素说和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是在一个既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目的在于恢复原有的礼乐秩序;而柏拉图是推翻现有的城邦政治秩序,从理念上重新构建一个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家。
(三)政治思想内容不同
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在内容上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思想上,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认为通过学习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而柏拉图主张因材施教,只注重对那些有天赋、体格好的儿童进行单独教育,并且不同等级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按照自己的美德从事。另外,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的,柏拉图是通过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的教育,并且学习音乐、体育、几何学、辩证法等途径实现的。其次,在建立的社会关系上,孔子圣人之治思想中的“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爱人为仁;二是克己复礼为仁[7]。孔子主张的是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应该是相互仁爱的,这与柏拉图共产共妻制所要建立的社会目的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是孔子建立的是各个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社会,而柏拉图所构建的城邦虽然和谐共存,却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没有人情味。最后,在施行道德统治上,孔子主张施行德治,克己复礼,举荐贤才,由优秀的人统治国家。最明显的主张是“学而优则仕”。这与柏拉图的有智慧有才能的哲学王统治国家是一致的,两者都体现了知识与权力的统一。
(四)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本身就是在春秋末期,在夏商周的政治统治上应运而生的,是对现实政治的总结和升华。其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通过教化民众、实行德政、任用贤能,为后世的奴隶制度、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在推翻现有城邦的基础上,凭理念构想出来的理想国家,在当时200多个城邦国家中,并未找到其原型,“哲学王”思想在流行了一段时期后,并没有被后人更多地运用和实践。但是其作为一种政治理念,为以后各国的民主制政体、代议制政体提供了思想来源,并且对中西方政治思想的研究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33,197.
[2]冉亚辉,包翠秋.柏拉图的理念主义与孔子的现世哲学——中西方思维原点比较论析[J].理论月刊,2012(4):44-46,61.
[3]何禹潼.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理论审视——基于《理想国》的文本分析[J].学理论,2013(22):68-69.
[4]刘向红.浅议柏拉图的“理想国”[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39-44.
[5]张法琨.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J].教育评论,1995(5):45-47.
[6]刘志,上官酒瑞.孔子“圣人之治”与柏拉图“哲学王统治”比较分析[J].船山學刊,2016(5):49-61.
[7]曹德本,宝成关,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24.
收稿日期:2019-12-04
作者简介:王寒(1996-),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