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以人民为主体思想产生脉络的探究
2020-07-16陈静义
摘 要: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重要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民众大联合思想,将民众大联合作为改造中国社会根本方法。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使这一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在工人运动中毛泽东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在国共合作中,第一次大革命因为各革命阶级的大联合形成了大革命的高潮和胜利,在农民运动中深深感知到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从而使毛泽东民众大联合思想得以产生,揭示出人民主体思想基本内涵和这个概念的包括范围,为人民主体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开了一个好头。
关键词:以人民为主体;民众大联合;毛泽东
中图分类号:A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023-03
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大集会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激情万丈的人民群众振臂高呼“人民万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正是依靠人民我们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人民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在新时代我们党才能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深入领会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主体思想,探寻毛泽东以人民为主体思想的形成脉络,对于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以人民为主体思想就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以人民为主体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个极为特殊的历史阶段是如何产生的呢?
1919年7月,毛泽东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这是毛泽东早期的重要著作,是青年毛泽东世界观急剧转变的标志。毛泽东提出的民众大联合思想是人民主体思想产生基础和理论框架。毛泽东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通过对“民众大联合”的运用使这一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一、“民众大联合”思想的提出
从1840年开始,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整个社会陷入衰败和混乱状态,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尽管这些革命都失败了,但仁人志士们仍然继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方法。产生了多种多样思想流派。年轻的毛泽东积极投入到那动荡多变的大时代洪流之中,寻找着推翻这个黑暗世界的革命力量。
1893年出生的毛泽东,少年时代就对这种不平等社会现状表现出极度不满,对广大贫苦百姓有极大同情心,厌倦传统的四书五经,喜欢《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变革社会的小说。毛泽东的父亲治家严格,但封建思想较为严重,与毛泽东志向兴趣产生了较大冲突,毛泽东不仅敢于同父亲的封建思想做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懂得团结的重要性,积极争取母亲、弟弟和众亲戚的支持,使他能以自己的个性发展成长得以外出求学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1910年湖南发生严重的水灾,農民颗粒无收,他们忍无可忍抢了奸商囤积的大米,而后遭到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这次事件使毛泽东受到极大震动,引发了他对残暴的统治者的不满和憎恨,也看到了团结起来民众的力量在反帝反封建中的巨大作用。几十年后,毛泽东总结说:“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1]1911年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通过阅读《盛世危言》《天演论》等著作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感到担忧。学习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思想之后,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墙壁上,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建新的政府反对专制独裁的清政府。这个想法显然是行不通的,然而却显示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力量应联合起来的创新思路。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积极支持武装起义,投笔从戎。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师范,他一方面专心学习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又乐于接受新思想。多次深入实际考察中国社会现状,并积极与同学老师讨论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诸多问题。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友会、新民学会、湖南学联等许多社会组织。毛泽东通过这样组织联合师生和其他社会力量做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深深体会到了团结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是联合师生罢课,抵制了校长张干要求学生交纳十元学杂费的无理要求。二是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新民学会成立后,毛泽东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联络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至1920年冬湖南赴法新民学会会员达18人之多。三是积极组织湖南青年参加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同新民学会会员各校学生骨干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行动,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等许多活动推动了湖南的反帝反封运动。四是主编了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五四运动爆发后,为宣传五四运动,在毛泽东的积极推动下湖南省学联办了“以宣传新思潮为宗旨”的刊物《湘江论坛》,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先后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社会影响巨大。五是领导了轰轰烈烈的驱逐军阀张敬尧的反帝爱国运动。湖南军阀张敬尧为遏制湖南的五四运动进行武装戒严,大肆搜捕爱国学生。毛泽东派出数个学生代表分别到各地联络学生组织,声援他们的驱逐运动,自己又带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前往北京,联合各大爱国组织向当时的北洋政府发出了七次驱张请愿。于1920年1月在毛泽东领导下驱张运动轰轰烈烈,并取得最终胜利。
综上所述,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一方面博览群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另一方面又积极参加各类进步活动,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确立了知行统一的思想品质,使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有所创新。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1917年7月在《湘江评论》又发表了一篇《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好评,毛泽东将民众大联合作为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这一重要思想。因此这篇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找到人民主体思想基本内涵,即人民就是民众的大联合。他大胆预言“中国人民的大联合必告成功”[2]。
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提出了“民众大联合”创新思想。但在初期,“民众大联合”还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民众包括哪些人呢?彼此间怎样实现联合的?等等许多问题都等待着毛泽东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震动。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毛泽东在与李大钊、陈独秀的交往中深受他们的影响,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在湖南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长沙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准备。1921年在上海参加了党的一大,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从此,毛泽东真正投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开始了他光辉的革命生涯。党的一大后,毛泽东回到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和《新时代》月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和发展了党的干部,组建了湖南共产党支部。不久又建立了长沙第一师范支部、衡阳省立第三师范支部和安源路矿支部。按照党的一大确定的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1921年底,毛泽东来到安源煤矿,通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以解除工人所受的阶级压迫和痛苦为宗旨,团结和引导广大工人阶级。1922年2月成立中共安源矿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组建的第一个支部。1922年9月发动了震撼全国的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9月18日,路矿当局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要求,从而取得了罢工斗争的胜利。继安源路况工人罢工之后,毛泽东又领导了长沙泥木工人罢工、粤江铁路武长段工人罢工,以及其他各个行业的罢工,并成立“湖南省工团联合会”,使全省30多个工会和3万工会会员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整体。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反对和限制工人运动,毛泽东以“省宪法”为武器,同赵恒惕经过三天的谈判斗争,工人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领导组织工人罢工的实践中是毛泽东民众大联合思想得到第一次尝试,从工人阶级的联合中看到了广大工人阶级先进品质和勇于革命的巨大力量,找到民众大联合中的核心和先锋,这与陈独秀对工人的偏见形成了鲜明对照。
三、国共合作实践中的领悟
1923年6月在党的三大上,主要讨论了国共合作。毛泽东积极赞同实行国共合作,一方面,尽管毛泽东把湖南工人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取得了一定胜利,深深感到将广大工人组织起来形成的工人阶级,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对于推翻这个落后的政权,他们表现得格外坚决和彻底。他们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工业不发达,产业工人人数太少。例如,从湖南来说3 000万人的一个大省仅仅有三四万产业工人,革命力量太薄弱,不可能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难以同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相抗衡。共产党人领导的省港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就是因为遇到了军阀们的武装镇压,也从实践上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当共产国际提出国共合作时毛泽东就坚决支持,因为这与毛泽东民众大联合思想不谋而合。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会上受到孙中山和一些国民党人士的赏识和重用,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先后担任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兼代理文书科主任,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职,为国民革命做了大量工作。参与了国民党的许多会议,使他深深认识到国民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党,存在着左中右三派:左派真心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右派则完全相反,处处与共产党作对。这就使得国共合作关系格外复杂。毛泽东坚持原则,敢于与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的斗争。于1925年12月1日发表了他的极为重要的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全社会很大反响,它使毛泽东民众大联合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一,民众大联合的前提是区分敌友,区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看似是一个人人都懂的简单道理,然而这正是我党在与国民党合作中急需觉悟和解决的问题。仅仅两年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大量屠杀的共产党员,就印证了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这篇文章的重要。这段惨痛历史教训常常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分清敌友这个中国革命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进行民众的大联合。联合的前提是区分敌友。那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和区分大千世界各式各样的人呢?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法的理论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这篇文章。人对社会的政治态度来自于他的经济利益,获取经济利益多少决定于他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因此,从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不同利益集团就形成了对人的分门别类。经济地位利益相同的人就形成各自的阶级。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际,对中国社会极为复杂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做出了科学分析。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民众大联合的时候有了一个科学而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三,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首次明确提出: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尤其是对官僚资产阶级这个阶层的反动性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为当时人们看透新右派背叛革命行为提出了思想上的指导;二是明确了民众大联合中人民大众的构成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对这个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作了深刻剖析,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分析最为精辟。大革命失败验证了毛泽东这一思想的真理性。总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各阶级的分析是在反对国民党右派和党内错误思想的斗争中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阶级、性质、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农民运动“好得很”
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入发展,“民众大聯合”力量迅猛地爆发出来,国共两党都得到了发展壮大,工人运动尤其是农民运动日益高涨。然而,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在击退了国民党老右派反共潮流之后,以蒋介石为首新右派迅速崛起。他们表面上仍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暗地里纠集反共势力大搞阴谋诡计。1926年3、6月先后发动了两次反共事件,即“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面对国民党右派疯狂的反共行为,当时的共产国际和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却一味地妥协退让,反而使国民党新右派得寸进尺,反共势力得到壮大增强。毛泽东面对革命形势的变化,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新右派是革命的敌人,我们必须与他们进行坚决有力的斗争。在被迫辞去国民党宣传部代部长之后,全身心致力于农民运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指导中国的农民运动。使他的民众大联合思想得到形成和升华,形成了一系列远见卓著的观点,并通过讲演谈话发表文章等形式在党内外得到广泛传播。
第一,认识到在民众大联合中农民的强大力量,农民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主力军,不把农民组织起来,就不可能把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打倒。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断言“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3]
第二,旗帜鲜明地提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一切都要靠农民问题的解决。”[3]他说农村的封建阶级,及其国内统治阶级同国外帝国主义唯一坚持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3]。
第三,1927年3月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刊物《战士》上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投降与反投降斗争十分尖锐的时候。毛泽东热情地赞扬了农民的革命行动,驳斥了土豪劣绅对农民运动的诽谤和攻击。肯定湖南农民所做的十四件事都是革命的行动和完成民主革命的措施。农民革命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驳斥了党内对农民革命的右倾错误观点,深刻地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要革命就要武装农民,没收地主土地,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打倒土豪劣绅。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蒋介石认为自己已经羽翼丰满,撕下了伪装革命的假面具,发动了多起反革命政变,开始对共产党人实施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彻底抛弃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大革命的浪潮带给人们的光明与希望瞬间被蒋介石的白色恐怖所取代。然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认识和解决在革命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从而使他的思想境界和革命信仰不断得到提高。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认识之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民众大联合”思想就是在大革命血与火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的民众若无联合就是一盘散沙。尽管中国的反动统治腐朽不堪,也不可能撼动这个落后的政权,因此,民众大联合就是形成一个有着严密结构集体,这个集体我们用人民这个概念来进行表述。在这个集体中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大成分,其中工人阶级是核心和领导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軍,工农联盟是这个集体的基础,这样明确了人民这个概念的具体范围,为进一步概括和明确人民的主体性思想内涵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正是在“民众大联合”思想成熟的过程中孕育出了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主体思想。使人民为主体思想就得以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完整思想体系,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人民就在中国革命中爆发出了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收稿日期:2020-03-10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项目(SZJZX201904)《探究毛泽东以人民为主体思想的历史脉络》
作者简介:陈静义(1961-),男,陕西延安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