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管理视角提升航运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及对策

2020-07-16陆文晓

法制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对策建议

陆文晓

[内容摘要]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航运类高职院校则是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航运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以服务于航运相关的产业。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随之变化,航运类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笔者以自身所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根据近5年来对于就业单位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提升航运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航运类高职;就业能力;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17-0243-02

作者简介:陆文晓,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就业能力的定义与主要决定因素

(一)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即个体取得和维持就业可能性的综合能力。国外从上世纪20年代已有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多用于在职人员。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探讨,且现有的与就业能力相关的研究多是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研究与尝试。结合美国ASTD(American Society forTraining&Development)模型,包括专业技能、沟通能力、个人属性、交际能力、团队合作5个方面16项技能,以及英国的Hillage和Pollard对可就业能力定义的三要素: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在毕业生对于现有的就业能力培养在个性特征与社会资本特征上有所忽略,单纯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已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决定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连续5年对已毕业校友、就业单位、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以及毕业生进行问卷及访谈,结合专业技能、个性特征及社会资本特征,共总结出影响相对较大的10个因素,即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合理的自我认知、吃苦耐劳、团队合作能力、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能力、灵活创新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家庭支持、适应能力。

其中,在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发现,在校期间已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在毕业3-5年后发展较为优秀,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行业有了一定了解,就业时方向明确,工作中方向感明确,职位、收入提升较快。家庭支持上,由于航运类企业多在港口城市,生源地在城市的学生经济压力较小,更容易在机会多压力大的一线城市立足,就业初期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有助于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寻求更多的机会发展。

通过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的关注点正逐渐由专业技能转向了吃苦耐劳、沟通能力、灵活创新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综合能力、个性特征发展。在工作分类上,传统的基本技能很多已经被信息化取代。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用人单位也会聘用高学历学生完成,高职学生更多的是从事综合类、沟通类工作,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工作态度。而员工的职业生涯也是以工作绩效而定,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正逐步淡化。

通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访谈,老师们普遍发现,平日团队合作能力强、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在就业和面试中比成绩优异的学生更有优势。

二、就业单位需求与学生就业能力不匹配的主要矛盾点

(一)传统职业教育内容与现有用人单位主要需求间的不匹配

传统职业教育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传授,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发现,除语言类、基本行业理论知识外,对于毕业生的已掌握技能往往没有硬性要求,更倾向于对于学生人际交流、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需求,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职场。

(二)伴随国民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期望与企业需求不吻合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入校时90%的学生及家长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学历,毕业班学生调查中,60%的毕业生选择升学。被调查的学生与家长普遍觉得提升学历,有助于在未来的就业中提升收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选择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但通过对就业单位的问卷及访谈,学历并非影响其收入及晋升的主要因素。

(三)学生职业规划不足,缺乏职业认同带来的就业驱动力

90后、00后學生的家庭条件一般较为优越,就业不仅是解决生计,更需要与其个性、爱好相符,以满足其自我价值的实现。现有就业能力培养中职业探索相关内容较少,使得学生直到就业季还未对自身做出合理评估,对行业了解甚少,选择就业困难,初始就业后离职率居高不下。

(四)地域性选择对于学生就业发展的限制性

航运类高职学生多就职于港口城市。由于学校地处江苏的省会南京,毕业生往往期望值较高,希望在南京、上海发展,而这些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高职学生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之后的职业发展中,考虑到户口、经济等因素也会压力重重。招聘会中,虽有大量航运企业招聘,如南通、宁波等城市,待遇优越,却不得学生青睐。

三、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单位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的转变

当前社会,人工智能取代大量简单劳动,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学校里学习的技能待进入社会往往已经落伍。因此学校需及时转变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学生适应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高质量就业的定义偏差对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制约

传统高校定义高质量就业:专业对口、工资丰厚、学生有发展与成长空间。部分家长和学生却认为,高质量就业即工作轻松、工作环境良好、薪酬优越。两者在高质量就业的定义上偏差较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较为宠溺,对其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更为在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三)就业能力培养中职业探索的缺乏

高校一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二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课,问卷统计显示50%以上的学生直至毕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都了解较少,学生还未来得及进行专业知识普及、自我评估、职业生涯規划等,便错过了最佳转专业时机。所学专业与学生兴趣等因素不匹配,很难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积极就业、高质量就业。

(四)就业能力培养中缺乏合理就业观的养成

90后、00后学生出生在国家经济大发展时期,许多家长享受了经济发展的红利,对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核心竞争力却缺乏了解,觉得家里生活条件可以了,就不用奋斗,挑剔工作环境、希望子女留在身边等,这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就业时眼高手低、频繁更换工作。因此增加实训课程感受企业文化,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磨练抗压力、责任心,也可帮助其寻找职业定位,提前职业规划。

四、对策与建议

(一)职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对于承担的“工作”有责任感和自信心,进而使学生获取良好的信息管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我学习等综合能力,应实时适应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

(二)长远的就业观的树立

家庭支持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是否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支持学生去外地工作,家庭条件更会影响学生对于薪酬考虑因素的权重等等,因此,学校应作为连接家长、学生、企业的桥梁,一方面在就业指导中需对行业内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提炼和引导,通过成功校友建立良性传帮带;另一方面形成家校互动,让家长见证学生的成长,也了解到企业的现状与机遇,促进家庭对于学生就业的正向支持,帮助学生树立与社会匹配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质量。

(三)职业探索类课程的重视

职业探索等其它就业资源的补充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就业价值,帮助其高质量就业。职业探索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前景指明方向,提高就业后实现自身价值的效率,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职业探索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教育过程,学生职业意识的启发,对行业的认识了解,职业观的形成以及职业生涯的设计都离不开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指导。

(四)就业工作的多元化评价

学生工作的评价指标会直接影响落实各项工作的力度和效果。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往往最后一学年开始启动,11月左右开启各类校园招聘,随后学工部门进行就业率周报、月报统计,结合动员大会、宣讲次数、企业满意度调查等工作作为对于就业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但主要靠毕业班就业工作考核略显单一,且各个专业的特色千差万别,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公平、合理的统一评价。因此,多元化考核更为合理,从入学的生涯规划、职业探索、综合能力培养、就业指导到企业问卷、反馈与调整形成闭合,这样才能使就业工作紧跟时代,做实做细。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对策建议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