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潮汐
2020-07-16
Boa Nova茶屋竣工于1963年.坐落于葡萄牙马托西纽什市的Boa Nova海岸边.这座城市也是西扎的故乡。附近还有西扎完成的早期代表项目Leca泳池.二者都体现了人造建筑与大海.礁石的紧实相融。
199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一生致力让建筑与复杂的自然共生,其早期代表作Boa Nova茶屋项目便非常纯粹地展现了他的设计手法,而他放下傲慢与表现欲的心态,在今天尤为珍贵。
1960年代的BoaNova茶屋留影.不远处是一座14世纪方济各会教堂.相伴至今。
游客们走上台阶,左手边,形态迥异的礁石错生;右侧,低矮的裸白墙面引人向前,通往藏在岩石后的主人口。有人正坐在入口外的一块岩石上,沐浴着阳光,身子下面是恣意钻出石头缝的绿草。在这里,景观全然由大自然孕育,而隐遁在一片古老礁石之中的建筑仿佛也是由大自然创造的。它的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因1992年荣膺普利兹克奖而作为“葡萄牙国宝建筑大师”声名远扬,这座竣工于1963年的Boa Nova茶屋诞生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当时他还是前辈Fernando Tavoral丁下的弟子。1956年Tavora拿下市政府的公开竞标,后来整个项目被转到西扎手上主导。如果说西扎日后的建筑兼顾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回应,Boa Nova茶屋则更加直接反映了他的设计手法。“建筑师不是发明事物,而是转化现实。”
人室后,人们会率先经由一段向下的楼梯中庭,过渡到用餐区。一切明朗一原来整 个内部区域的高低变化紧密扣合了这片悬崖的地貌。来到餐厅,辽阔的大海映人眼帘,这全因狭长又通透的窗户创造了视野的聚焦。同时,屋檐延伸出窗外,向外、向下低垂,适当遮住了日晒。到了夏天,人们也可以从餐厅走到户外,躲在相对凉爽的檐下空地上感受海风。厨房、仓庫等工作区域都被并置在建筑后方,最好的观海视野全留给客人。屋檐内侧是用木板制作的,这是一种非洲木材,还被用在室内的墙面衬线、地板、楼梯扶手和家具中。西扎对结构细节的处理无处不在,天花板上的长方木材有致交错,或覆盖某处转角,它们为高度不同的空间顶部创造了稳定结构一每个空间各 有其高度,这种复杂性也是西扎充分思考光线变化与海洋性气候的结果。因此,这座茶室受罗马建筑启发的橘红色砖瓦屋顶看似朝着大海匍匐下降,其实又存在几处高低交错变化。在西扎的手中,形式是从建筑内部结构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而来。
西扎构想Boa Nova茶屋的手稿.他习惯从人在空间中的真实视角去观察建筑。1.西扎的夫人Maria Antonia Siza是一位艺术家。她在1970年代初画了这幅中年时期的西扎肖像。
2.用餐区位于建筑的低处。直面大海混凝土柱子支撑着屋檐与玻璃墙面.不同材料各自发挥用途。另一侧屋顶开窗下一些木板有序刻意延伸出来,营造出光影的变化。
克制自我的表现欲,放在当下,可能是建筑师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了,西扎让自己在项目中“隐形”.就像茶屋的主外立面是用白色石膏涂刷的混凝土墙,简明的白色立面后来始终是西扎的建筑特色,不上建筑外观“侵略”环境。西扎的青年时代恰逢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渗透葡萄牙,同时国内又笼罩在法西斯统治下,因此其早年在融合现代建材之余仍然本土性明显。1970年代后,伴随着葡萄牙人重掌政权,他才更多放眼世界,但无论其日后在世界何处开展项目,当地的环境地貌、材料和施I条件等都会被并宁吸收。
Boa Nova茶屋在1990年代曾因一场台风遭受损坏,2014年由西扎本人带领开展翻修,如今它变身成一间海鲜餐厅对外开放。在不远处,一座14世纪的方济各会教堂矗立如昔一这是Boa Nova海岸在葡萄牙宗教历史上意义深重的缩影。当那个年轻的西扎面对教堂与大海,他用“令人生畏”形容自己的心情。“所以我把建筑设计得低矮,不希望它与教堂的比例产生冲突与竞争。”将建筑置于厚重的文脉与自然里去思考其实挑战重重,西扎示范了一种风骨,那就是先放下傲慢。
3.用餐区的窗户可以在上下方向打开.与屋檐之间没有密封条.呈现出开放感,可能的漏风由斜面屋顶遮挡。
4.木材不仅细致铺设在墙面上成为装饰.也是连接不同区域的载体.从装饰向功能构件自然转变。
追寻风与潮汐变化,日照角度与礁石起落,西扎心怀敬畏,缜密地思考如何让人为建筑适应大自然的力量,而非贸然改造后者。就像屋檐、墙和窗的界限暧昧不清,也是在破除人与自然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