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米其林看中国制造业弱点

2020-07-16

环球时报 2020-07-16
关键词:米其林半导体食材

日经中文网7月15日文章,原题:从米其林看中国产业的弱点 中国的产业虽有很多领域超过日美欧,有两种技术却差得很远,半导体和发动机,不少地方依赖外国产品和企业。中国为何不擅长这两种技术呢?笔者思考这个问题时,偶然看到法国美食指南“米其林”的报道。

中国本土被评为米其林三星的餐厅比法美日少得多。不少中国人认为“这是偏见,评分不公平”,但法国人有自己的看法:中国菜,厨师常会根据当天食材状态随机应变。即便是同一道菜,每天的味道也会稍有不同。而在外国,既然付同样的钱,就要享受同样菜肴才会满意的客人很多。

与灵活性高的中国菜不同,法国菜严格规定材料和烹饪方法。厨师须按食谱称量每种材料并整理食材形状,加热温度和时间也有具体规定,简直像工厂生产化学产品。在中国人看来,这可能千篇一律、太无趣。日本菜比法国菜更缺乏灵活性,更需按照细致步骤烹制。比如,在日本体验过荞麦面制作过程的中国人会觉得“毫无价值”。但多项枯燥工序的重复乍看无用,却能让面条变得筋道。

均质制造同一产品是很无聊。其实,这是制造半导体和发动机必不可少的。看似简单,却须重复繁杂到令人恐怖且精密的工作。做出的产品绝对不允许有残次品。若发动机出现故障,会导致飞机坠落,如果半导体出现故障,会导致通信中断。

仅汽车发动机就要使用1万个零部件。要高精度制作零部件,熟练的铸造和锻造技术必不可少。需连续对金属进行加热、冷却凝固、敲、切、削、磨等琐碎繁杂的作业流程。日本有很多中小企业制造汽车零部件,若没有他们制造的精巧均一的零部件,就无法制造优秀、不易损坏的发动机。半导体制造也是琐碎作业的不断重复。

日本在技术上超过欧美并不是因为头脑好,而是因为近乎固执的认真态度重复相同作业。按照设计图,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均质制造产品的产业文化如果在中国扎根,发动机及半导体的制造能力会显著提高。代价……恐怕就是中国人也变得像日本人一样,变成不知变通、缺乏进取精神的无趣之人。▲

(作者村山宏)

猜你喜欢

米其林半导体食材
人与食材
人与食材
寻觅食材的原味
全球半导体行业1月份 销售额同比略有下滑
安森美半导体收购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中国半导体产量将占世界2成
食材变动物
米其林两款高性能轮胎登陆中国
米其林的星
米其林家族接班:制度难敌“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