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教学“主题读写”的实践研究
——以《我的烦恼》习作教学为例
2020-07-16黄秀雅
黄秀雅
(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0)
传统初中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一个题目,提一下写作要求,或加上对审题的讲解,强调下完成时间,批阅分数的外在化过程,而忽略学生的写作实际困难。事实上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应充分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可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提供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教学参考借鉴,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启发,使其从写作的混沌迷茫中,寻到写作方向。
传统初中作文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学与写,却忽略了教师的教,缺乏教授学生化解写作困难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对自己所教年段的初中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做了份调查问卷(如表1)。
表1 初中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表
从问卷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存在下笔困难,不知写什么,写不出什么的情况。遇到困难学生更多的是选择简便的查阅缺乏质量保障的网络文章,或是随便写一下,应付了事。面对作文教学教师也犯愁。作文难教,不教嘛,作文又占了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不敢舍弃;教了又觉学生仍“瞎写一气”,收效甚微,白费气力。
如何改变目前作文教学不教不行,教又低效、甚至无效的窘迫状况,是很多语文教师苦苦思索、探讨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让学生动笔,言之成文,并使作文在反复的训练中较自身原有水平有所提升是教师必须面对实践的。笔者近三年参加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 年课题“初中写作教学‘主题读写’的实践研究”。下面笔者以教授《我的烦恼》习作为例,谈谈如何在“主题读写”实践中借力“主题读写”之法升格学生作文。
“主题读写”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是本课题组对初中学段作文教学的总体设想,目的是借助主题文章,给学生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读中学,读中悟继而生成自己的文章,解决学生无话可说,不知怎么说的写作困境,实现每个学生写作时都有抓手,有清晰方向的目标。基本操作方法是:
一、巧用主题类文品读感悟借鉴——运用主题读写
(一)主题教材,读先行,学技法
比如:七下第二单元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对表现文章的作用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本单元的写作主题训练也是学习抒情在写作中的运用。写作实践有以《我的烦恼》为题的写作训练。为了有效完成这个主题写作训练,教师首先利用本单元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这几篇适合朗读的课文,实践读写作文教学以读促写的程序,实现借主题教材学习如何运用抒情写作技法的写作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尽量做到以声传情,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文意,增强语感。注重强调涵咏品味,细心揣摩课文提供的丰富的抒情的例子。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受学习抒发感情的两种技法。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朗读文中、丰富的抒情例子下,在一遍遍忽高忽低的真情朗读中体悟学习,这比生硬地教授技法“什么是抒情,怎样运用抒情方式”要来得可感易接受得多。学生在写《我的烦恼》时,很多同学就会自然地把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方式运用到写作中,作文情感显得真挚,富有感染力,使作文得以升格。
(二)精选类文,勇尝试,定内容
目前,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多于实践,且理论又几乎都来自名家大师。这些名家大师写作已经达到信手拈来、自然而然、炉火纯青的境界。而学生的写作层次仅是个凭感觉的练习者,处于新手的状态。教师刻板照搬大师们的理论给初学者使用显然是不适宜的。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处于“写作知觉状态”的东西,让貌似高大上的写作变得具体可感可操作,让凭感觉的新手拥有“伸伸手”“跳一跳”的努力就能采到胜利果实的体验,从而激发起写作的兴趣。在运用教材学好写作技法的前提下,再多角度地精选同一主题类文供学生品读,使其从中模仿感悟学习写作。
类文的选用有助于唤起学生类似的生活情感体验,便于学生选定写作内容,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根据本次的写作训练题《我的烦恼》,笔者选取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苦恼》。
通过这篇类文让学生从作家的高度看看名家是如何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呈现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沉重的苦恼的。约纳一次又一次地想向他的客人或遇到的普通人倾诉心中的苦恼,但无人理解和同情成为他最大的苦恼,最后那小小的可怜的倾诉苦恼的心愿只能付诸马这样的畜生身上。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巧妙地运用对比、类比的表现手法来揭示主题的技巧。这是来自名师大家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个别擅长写作的同学可以借鉴提升,但大部分学生不一定都会思考借鉴,领悟学习。
于是,笔者又提供两篇让写作程度较好的同学先完成的经教师修改后的同题作品。一篇写身高太矮带来苦恼的范文。该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其中有不少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句子,符合该单元——“学习抒情”这一主题习作训练要求,对训练学生实现该主题写作要求有较实用的示范性、指导性作用。另一篇的烦恼来自母亲。妈妈不民主,不能理解孩子,致使孩子合理的要求被拒绝。文中的人物对话,非常灵活,不仅凸显了妈妈的性格,更充分表现了“我”的烦恼,十分精彩。
这两篇范文内容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写作时在选材上拓宽思路,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很多学生看完范文就会忙不迭地跟同学畅聊自己也有类似的体胖的烦恼、戴眼镜的烦恼、学数学的烦恼、母亲爱唠叨的烦恼、家长强迫自己穿衣的烦恼,等等,课堂上学生叽叽喳喳的发言可见触发了学生说的阀门。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说话。学生的如此说话记下来就是作文。这就是主题读写的运用,它顺利地把学生引入写作的殿堂之中。
二、主题模仿到创新写作能力巧生成——展示主题读写
(一)借主题范文模板,巧“摘桃”
主题范文在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呈现中心主旨等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借助主题范文使学生认识上发生改变,从不知说什么、怎么说转化为原来可以说这个、这么说;行动上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害怕抗拒写作到接受尝试写作,可以说是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勇敢迈出了一步。
如《我的烦恼》为题的写作训练范文是:“而今,我已经13 岁了,可身高还不到1.5 米。看到同学们长得都比我高,心里羡慕极了。我常常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变高呢?家人安慰我说我是发育得晚,慢慢会长高的。但一个比我小的朋友都高过我一头了,你说,我能不心烦吗?”例文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对比手法来展示身高的烦恼。
学生就会在写身高矮的苦恼时也这么模仿。如“我已告别了初一,可身高仿佛还停留在四、五年级模样。每每看到同龄的甚至比我小的人纷纷高出我一大截。心里就像刀剐一样,很不是滋味。何时我的身高才有长进?一次,路上遇到妈妈很久以前的同事,她很是热情地跟我们寒暄道:‘妞读五年级了吧,还挺高的嘛!’这话像雷电一样击中了我,瞬间把我击得遍体鳞伤,几近崩溃!嗨,长得矮真是我无尽的苦恼啊!”仿文作者也写出了对自己矮的真实心理想法,并通过一个小事件来侧面烘托身高矮带来的烦恼。很多同学就是这般借着主题范文引起的共鸣,找到自己想写的内容,并模仿学习范文中的写作技巧把想写的内容有模有样地表达出来。这种巧妙摘到写作桃子的方法,也有效消除了大部分同学写作的烦恼。
(二)创新写作,长技能
模仿不是创作,但创作不能没有模仿。可见借主题范文模板在仿写过程中,让仿写的文章逐渐远离范文,当远到一定程度,看不出仿写的痕迹了,那就成了学生的创作了,它源于模仿创新,是模仿创新的细化。学生应该经历一个理解到模仿,再到创造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就真正学到了写作技能。
学生在模仿写作中内容改成了近视,为了体现近视的烦恼,也有所创新地从动作刻画的角度来表现,也很精彩。“为了能尽情享用眼前的美味佳肴,我也顾不上什么淑女形象了。于是我摘掉眼镜,紧眯起双眼,将头向锅中探去,努力让自己看清楚些。这才好不容易夹起一块乳白色的自己觉得鲜美至极的‘蟹肉’,满心欢喜地放进嘴里嚼着,但随即一股浓浓的蒜味就在嘴中弥散开来,于是一股苦闷与懊恼也瞬间在心中腾起。水气好似也在捉弄我般,十分调皮地把我的刘海‘亲’得湿漉漉的,宣布着我吃火锅的辛苦。母亲见着我这狼狈的吃相,在一旁无奈地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一个女孩子家吃成这样,可怎么办哦’?哎!近视,真是我的烦恼啊!”结尾一样简洁明了。可以说是较成功地在主题范文的模仿中又有所创新。
鲁迅说:“会模仿又加以创造,不是更好吗?”按照主题范文进行仿写,在降低写作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开阔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不傍门户,不落窠臼。
作文是目的,模仿是手段,要教会学生用别人的构架,装自己的内容,在同中求异,从相同点中悟出不同点。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最初就是借助模仿的方法慢慢摸索找着门道的,由仿句到仿段到仿文,再到提升创新,写出自己的佳作。教师也应善于调动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这一特点,运用主题范文探寻作文教学新思路,攻破作文教学难有成效这一堡垒。[1]
三、主题评议修改升格形成系列共享——实现主题读写
作文教学的写作、评议、修改三者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教师应充分挖掘作文讲评课的积极功能。在主题写作训练写作完成时,选取程度不同同学的3-5 篇文章进行展示。让本人及同学来评议在主题写作训练前后作文有哪些变化?可以从字数书写、篇章结构、主题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评议及提出修改意见,让作文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主题类文模板下自己或同学作文产生的或点滴、或明显的进步,为自己修改再进步树立信心。在这样的评议、修改、归纳、总结过程中升格作文。[2]
主题写作训练除了让学生学会同题写作的短期目标,还要实现形成初中学段的作文主题系列的系统目标,使之成为初中学段师生都可借鉴学习的系列写作教学资料。
从教学实践来看,主题写作训练实践以来,还是取得较明显的成绩,消除了作文低分现象。优文在班级的占比从原来的5%左右提高到20%左右,平均分在普通班尤为明显,跟原来相比提高了近5 分。学生参加区作文竞赛获奖的人次明显高于往年。
初中作文教学“主题读写”的实践研究,通过主题范文收集,阅读感悟借鉴、自主创新写作,交流评议升格,使学生有目的地读,有兴趣地写。实践研究把材料和理论结合起来,形成系列化的资料,进而成为大多数教师可操作仿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