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胜任力研究现状综述
2020-07-16王楠刘春
王楠, 刘春
“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1]在1973年提出,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而工作胜任力的判断标准就是它能否显著地区分工作的效果。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对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纯地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已不能很好的胜任岗位工作。为此,国内外学者围绕医学人文胜任力这一概念作了很多研究。为更好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便于后续开展深化研究,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医学人文胜任力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分析人文胜任力的内涵和相关研究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1 医学人文胜任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1.1 医学人文胜任力的内涵
根据胜任力的相关概念,医学人文胜任力是指胜任医学岗位所需的医学人文素养的总和。一项胜任力的内涵十分强调全面性和组合思维,虽然Brody[2]很难精确地定义医学人文(medical humanities)的相关概念,但国内外研究学者按照胜任力模型构建思路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陈明华等[3]提出医学人文胜任力是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能使医师胜任临床诊疗工作,并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医学人文知识、技能、态度、特质的总和。刘晓红等[4]通过对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后,对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WNOCA树模型以及国内研究资料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基于胜任力的临床人文素质包括:沟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三个方面。Sherbino等[5]利用调查问卷法,对加拿大350名临床医师教育者(clinician-educators)的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沟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过程评估(assessment)、领导管控能力(leadership)等人文素质是胜任力评估的重要标准。Mori等[6]通过对172名日本专业职业医师(specialist occupational physicians)的胜任力进行分析,认为职业道德、对患者需求的理解、风险评估、风险管控能力等人文素质是胜任力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其特征。见图1。
1.2 加强医学人文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医学的本质——以人为本”的角度看,闫巍等[7]提出,“医者仁心”不仅是对患者的健康、生命、权利、需要、人格、尊严的关注,还为其提供全面的健康支持和心灵慰藉,是医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从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Volpe等[8]认为,人文科学对于医学教育和实践是不可或缺的,缺少医学人文的态度、技能和行为的实践医学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的。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角度看,林彬等[9]提出,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等现实问题对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才不至使培养的医学人才走向异化。从健康中国的角度看,王德国[10]指出,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医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同时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综上分析,医学人文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可以归纳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见图2。
图1 医学人文胜任力内涵
图2 医学人文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逻辑框图
认识医学人文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最根本的问题是回归医学本质。医疗行业在社会实践中充当的角色是“偶尔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医学人文技能是缓和医患关系的“润滑剂”。近年来,疑难杂症和各种慢性病日益频发,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医务工作者综合运用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鉴于此,加强医学人文的培养、让整个医疗行业更有“人情味”,既是现代医疗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此外,加强医学人文胜任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医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提升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2 医学人文胜任力的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医学人文教育缺失
据统计,我国现有医学院校教育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课程比例普遍偏低,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11]。而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占比较高,如德国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了20%~25%[12]。某些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关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但是多浮于表面,内容不够深刻。无论从医学教育还是临床实践的角度看,医学院校都更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此可见,医学生在校期间医学人文课时少且不被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得整体人文素质不高。
2.2 医学生素质不够全面,师资队伍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医学生专业课程难度较大,就业方向相对狭窄,竞争较为激烈,他们往往更加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的修养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另外,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13]。部分院校老师把医学人文素养培育机械地理解为上医学人文课程,导致部分学生仅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相关课程对人格的塑造作用。Shapiro等[14]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对其医学人文老师满意度较低的原因是这些老师并不是真正的医生出身,不能灵活传递医学实践经验,教学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方式上。
2.3 严峻的医疗环境对医学人文理念造成冲击
在医疗市场化的背景下,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腐败现象严重,部分医疗机构将经济利益放在主导位置,弱化了医学治病救人的本质。Alan[15]也鲜明地指出医学人文培养过程中存在功利主义误区。另一方面,现代医学过分看中科技革新带来的福音,使得科技与人文的天平严重倾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过程中医患沟通变少,医患互信度低,过度检查与过度治疗等问题,而这些都与医学人文理念背道而驰。
3 提高医学人文胜任力的途径
3.1 转变医学培养观念认识
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医疗和教育行业都必须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摒弃“重技能轻人文”的观念,使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并重发展。医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也需在临床工作中主动领悟人文精神的真谛,并在与患者沟通交流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此外,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也要通过言传身教起到榜样作用,这种示范与指引作用对于转变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人文观念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3.2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师资队伍
课堂传授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突出人文思想,综合医学伦理知识、医疗法律法规、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内容,从而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此外,医学院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学人文师资培训,提高任课老师教授人文课程的能力。Pfeiffer等[16]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生动传递医学实践经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医学人文教师要积极创新授课方式方法,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认识,传授医学人文知识,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学人文观念。
3.3 改革医疗体制,加强舆论引导
应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切断医疗服务与药品的利益关系,破解以药养医难题,完善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医疗公平正义,加强医疗队伍建设,解决高素质人才紧缺问题,培养医学人文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兼备的新型医疗人才。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业服务标准,减少过度医疗现象的发生。加强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作用,使医务工作者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文素质观,消除过分依赖科技的弊端,使科技与人文的天平恢复平衡。
4 研究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医学人文胜任力的研究不断升温,该问题也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内容围绕医学人文胜任力的概念、内涵、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培养途径等多个方面展开,取得了很多成果。针对当前医学人文胜任力的研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展望。
4.1 研究内容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证的相关研究
医学人文胜任力研究涉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近年来的医学人文胜任力研究大多关注理论层面的相关研究,如探讨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胜任力的重要性、医学人文的课程设置、培养路径等,尚未就关键内容形成统一界定,众说纷纭,没有一致而系统的理论框架。后续研究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外,还应围绕相关理论开展实践研究,如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定量分析医学人文对于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影响程度、采用个案分析等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探索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医学人文的方式等。
4.2 研究对象方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医务工作者的人文胜任力研究
目前,医学人文胜任力研究对象多关注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而医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包含着院校、实习、规培和临床实践等诸多环节。后续还应当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医务工作者人文培养情况进行研究,开展横向(不同医学群体)和纵向(不同成长阶段)的双向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层次的医务工作者在医学人文胜任力塑造方面的难易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帮助其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素质。
4.3 模型构建方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人文胜任力模型
医学人文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有很多,如文献调研法、调查问卷法、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人群得到的胜任力模型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习惯,构建医学人文胜任力模型也应考虑我国的独特国情。后续研究可以综合利用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我国医学生、护理人员、规培学员和临床医师的人文胜任力模型,从而推动医学通用人文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4.4 临床实践方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而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中心地位。一位医生人文胜任力强不强,患者最具有发言权。在论述医学人文对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方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医患沟通技巧,没有突出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要充分利用患者在相关问题上的态度,在临床实践中突出换位思考、肢体语言等的学习与运用,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关怀与理解,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人文胜任力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从而更好地丰富人文胜任力模型,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贡献。
4.5 培养途径方面,突出健康中国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医学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目前,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文胜任力提出的新挑战、新机遇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如何通过提高人文胜任力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途径尚未清晰,后续可以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文胜任力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医疗体制改革对医学人文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从而为新形势下医学人文胜任力的提高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