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基于大、中小型企业对比分析
2020-07-16丁正平胡莹莹
丁正平, 胡莹莹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一步,对于企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企业业务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包括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和保护资产免受损失。在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于2002年颁布了SOX法案(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前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要求审计师审计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和实施的有效性并提供审计意见。这些要求引起了各国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关注,随后我国针对内部控制问题也制定了相关法规。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以及当时的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以下简称“内控配套指引”),即自2012年起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而且上市公司必须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并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两个报告反映了企业总体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但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体如何?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规模不同、股权性质不同的企业是否影响也存在区别?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拟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考量不同类型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内控配套指引被誉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相关监管机构希望内控配套指引这些要求能够提高中国企业的财务报告的质量,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减少商业欺诈风险。在现代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两权分离需要权力制衡,内部控制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基本措施,也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2],并且内部控制也是公司财务价值外化的一种体现[3]。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4]、降低企业的权益成本[5],还可以减少债务成本[6]。除了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之外,良好的内部控制还可以提高管理指导的准确性[7]、增加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8]并有效减少内部交易[9]。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着重要影响,但内部控制是否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同样的影响还缺乏实证研究。Cheng等[10]已经求证出内部控制缺陷对经营效率的影响随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变化,较小的企业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获得比其他公司更高的经营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内部控制缺陷对较小企业的不利影响更严重。近年来国内外公司因为内部控制运行不当,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给公司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破产的教训触目惊心。在借鉴现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对企业类型进行了划分。随着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中国也开始关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Doyle 等[11]和刘建民等[12]研究发现,与其他公司相比,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其规模更小、上市时间更短、经营业务更复杂、财务风险也更大,往往财务绩效也会更差。综上所述,提出假设1:
H1a: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H1b: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的负向影响更严重。
除了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外,外部审计师也会评估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师出具的评价意见一般来说更为公正和权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更为客观和准确。一般来说,外部机构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的有效性高于企业自身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张川等[13]认为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和实施有效的情况下,审计师评价对企业业绩起着促进作用。因此,当审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审计师评价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型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降低资本成本并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因此内部控制对其绩效的影响可能与其他企业不同。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的成本可能更低,所以反而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因为外部环境复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更容易出现风险,但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因此,中小型企业可能从有效的内部控制中带来更高的财务绩效,抵消一部分的成本。据此提出以下假设2:
H2a: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对企业财务绩效正向影响更显著。
本研究首先将企业分成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其次,在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内部控制评价来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缺陷取自企业内部的自我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而内控审计意见取自企业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报告。最后,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比分析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通过借鉴杨皖苏[14]的方法以2017年发布的中国A股上市500强公司为大型企业样本,鉴于创业板波动和不稳定性,以中小板上市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样本,选取2015到2017年上市企业财务和内部控制数据,在样本基础上剔除金融业和保险业两个行业的公司,同时也剔除了数据缺失和异常数值的公司,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和99%水平的winsorized处理。文章主要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2.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 国内外关于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的研究,分为EVA评价法、托宾Q值法,以及会计指标法。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而且主要以构建绩效评价模型为工具,因此文章采用会计指标法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借鉴张敏等[15]的研究成果,选取单一会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衡量,并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ROA的替代变量进行模型后续的稳健性检验。
(2) 解释变量 目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包括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中国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一般使用风险基础法,将审计师的意见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2012年内控配套指引强制要求沪深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已经实施并出具了审计师意见。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企业业务运营效率,保护资产免受损失,并加速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在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文章根据内控配套指引要求并借鉴叶陈刚等[16]的方法,选取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外部审计师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不仅反映了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也反映了内部控制运行操作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Weak)是根据公司内部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所披露的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反映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是否有效。当企业存在重大缺陷时,取值为“1”,否则为“0”。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Audit)是根据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而来,披露审计师的内部控制意见,反映了企业整体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取“1”,否则取“0”。
(3) 控制变量 考虑到企业财务绩效会受许多因素影响,选用了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股权性质和自由现金流五个控制变量来构建回归模型,并引入年度和行业两个虚拟变量。此外,在回归中对事务所类型(Big4)加以控制。
综上,本研究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及定义
续表
3.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一:
ROA=β0+β1Weaki+β2Sizei+β3DATi+β4Growthi+β5Statei+β6FCFi+∑Yeari+∑Indi+ε
模型二:
ROA=β0+β1Auditi+β2Sizei+β3DATi+β4Growthi+β5Statei+β6FCFi+β7Big4i+∑Yeari+∑Indi+ε
稳健性检验中,用ROE替换ROA,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三:
ROE=β0+β1Weaki+β2Sizei+β3DATi+β4Growthi+β5Statei+β6FCFi+∑Yeari+∑Indi+ε
模型四:
ROE=β0+β1Auditi+β2Sizei+β3DATi+β4Growthi+β5Statei+β6FCFi+β7Big4i+∑Yeari+∑Indi+ε
三、实证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表2是对1 155家大型企业观测样本和2 271家中小型企业观测样本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该表所示,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平均值为0.452,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平均值0.147。相反的,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意见的平均值0.976,则与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平均值0.980相差无几。但是大型企业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平均值0.217远远高于中小型企业0.027,这说明大型企业的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高于中小型企业。这表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着显著差异。但在总体特征上也存在明显区别,大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平均值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而且,相较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规模(Size)、资产负债比(DAT)和营业收入成长率(Growth)平均值都更高,这说明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规模、更高的财务杠杆和成长能力。另外,大型企业的国有企业占比(State)平均值为0.148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的0.049,说明大型企业中国有企业较多,而中小型企业中非国有企业较多,这有可能对内部控制质量和财务绩效产生影响。
表2 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描述性统计比较
续表
(2) 回归分析 表3给出了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多元回归结果。回归分析发现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Weak上的系数显著为负。这一结果表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与H1a一致。从经济意义上看,该系数的大小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大型企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效果(-0.008)比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中小型企业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效果(-0.011)要低。所以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绩效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符合H1b所说,即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绩效的负面影响更大。
控制变量的系数表明,规模较大的公司、财务杠杆系数较高的公司、成长能力较好的公司和自由现金流较多的公司的财务绩效会较高。正是因为如此,中小型企业在这些方面不如大型企业,一旦内部控制制度无效,面对外部的风险,无论是企业运行和企业运营都会受到更大影响,中小公司经营业绩反而会更加不理想。
表3 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多元回归检验结果比较
注:在对模型检验的过程中对年份和行业进行控制;*、**、***分别表示通过10%、5%、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下同。
表3还显示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Audit上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说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获得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正面的评价可以提高财务绩效,与H2a一致。但从两种类型企业的系数大小来看,中小型企业的审计师意见对财务绩效的作用0.038要大于大型企业的审计师意见对财务绩效的作用0.023。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型企业可以从有效的内部控制中获得更高的财务绩效。这些研究结果符合H2b,说明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明显大于大型企业。
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虽然中小型企业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会负担一笔不小的审计费用,但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披露了报告后,投资者会增加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并且由于中小型企业拥有更大的潜在发展空间,更有可能会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这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收益,有助于抵消审计的成本。
前文表3中变量State和Big4的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系数的显著性有很大差别,由于中小型企业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资本少,运营成本有限,很少会聘请较贵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所以变量State和Big4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较小,反而对大型企业财务绩效影响较大,系数都在5%水平上显著。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还是第三方审计机构的评价,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经营效果的影响都较高。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收益,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与大型企业比较,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导致的财务风险明显更大。
(3)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文章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上,采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来衡量,但可能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与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在制度上存在差异,而且可能盈利能力低的公司财务绩效会较差,这反过来可能影响了内部控制有效性。为了控制这种反向因果关系,使用财务绩效指标ROE替代ROA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大型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Weak)系数的绝对值0.020小于中小型企业系数的绝对值0.024,并且它们都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意见(Audit)系数也是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大型企业Audit的系数为0.044明显小于中小型企业Audit的系数0.091,说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强。
总的来说,文章证明了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排除了内生性的影响,检验结果与上述推论一致。
表4 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稳健性检验结果
四、结 语
文章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对2015-2017年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大型上市公司和中小型上市公司样本运用Stata软件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好,企业的财务绩效也会越高;反之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差,企业财务绩效也会越低。无论是对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这一结论都成立。文章使用企业内部自评报告和外部审计师评价这两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研究表明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对财务绩效的有着显著负向影响。其次,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对企业财务绩效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审计师对公司的正面评价,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内部运作、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也不同,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可以从有效的内部控制中获得更高的财务绩效;而且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但有效的内部控制更有助于提高中小型企业的业绩。总的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公司的财务绩效,帮助企业内部运作。对于外部的投资者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根据内部控制对不同企业类型财务绩效的影响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一发现扩展了当前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绩效的研究,还为有关《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提供了支持。
然而,文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关于企业类型的划分只是选取了一部分数据作为代表,整体效果来看,包含样本不够全面,也没有考虑行业的影响。其次,第三方审计机构是不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是不是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存在一定影响,在这一点上,没有细致地进行拓展研究。并且审计人员的评价和审计公司的质量会不会受到企业规模大小和是否为国有企业的影响,还需要更全面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