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西南部近40年水稻病毒病发生演变及防控对策

2020-07-15林汉龙叶理清李尚兴陈观浩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介体传毒病害

林汉龙,叶理清,李尚兴,陈观浩

广东西南部近40年水稻病毒病发生演变及防控对策

林汉龙1,叶理清2,李尚兴2,陈观浩2*

(1. 广东省化州市笪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东 化州 525132;2. 广东省化州市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广东 化州 525100)

水稻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是水稻上危害损失重而难以防治的严重病害。概述了广东省化州市水稻上发生的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3种病毒病的发生概况、发病症状、传播方式,同时针对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特点,结合病害调查情况对该病毒病在化州地区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未来几年的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预报,选用抗耐病品种,适当推延水稻播栽期,清除田间杂草,防虫网覆盖育秧,药剂拌种与适时对介体昆虫进行化学防治等的“抗、避、断、治”综合防控对策。

水稻病毒病;演变;原因分析;防控对策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0°20′~110°45′,北纬21°29′~22°13′,年平均气温22.1~23.9 ℃,年降雨量1 103.0~3 005.3 mm。化州市为典型的双季稻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11万hm2左右,为广东省产粮大县、全省水稻生产大县。水稻病毒病是水稻上重大的病害之一,其发生流行具有毁灭性、间歇性和暴发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从而造成水稻产量的重大损失[1-14]。范怀忠等[1-2]、张曙光等[5-7]、谢联辉等[9]、周国辉等[10-11]曾对水稻瘤矮病(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水稻橙叶病(rice orange leaf disease,ROLD)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的病原、发生为害和防治技术等进行调查研究,但有关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演变规律及原因的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在广东西南部水稻病毒病重发生区域的发生演变情况鲜见报道。回顾化州市近40年来水稻病毒病发生情况,可以看出,化州先后发生的水稻病毒病有3种,分别是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这些病害都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损失。为进一步摸清和探索水稻病毒病在化州稻区的灾变规律,现就本稻区近40年来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演变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今后开展水稻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对控制水稻病毒病为害、保护我国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演变概况

迄今全世界已报道的水稻病毒及其类似病害已达16种,在中国先后发生的已达11种[9]。化州近40年以来曾经先后暴发成灾,带来重大损失的有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1.1 水稻瘤矮病

从1981年开始,水稻瘤矮病在广东湛江地区(现茂名市)的化州、信宜、高州3县大面积发生,1981年发病面积约0.73万hm2,而1982年则发展至3.33万hm2 [1-4]。化州1980年仅零星发生,发生面积0.02万hm2,但严重田块病丛率达80%以上;到1981—1982年大流行,发病面积分别为0.08万hm2、0.09万hm2,1983—1988年仅轻微发生,1989年、1991年再度流行,其中1991年晚稻大流行,发病面积达0.34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12.1%,一般病丛率25.0%~50.0%,最高达89.2%。1992年至今则很难见到水稻瘤矮病的发生。

1.2 水稻橙叶病

水稻橙叶病于1991年在广东茂名市各县晚稻稻田暴发流行,发病面积高达0.70万hm2,犁翻改种0.002万hm2[5-8],其中化州发病面积0.23万hm2,占水稻总面积7.4%,一般病丛率25.0%,最高达70.0%以上。化州市1992—2000年仅1995年、1996年偏轻发生、2000年中等偏轻发生,其余年份仅零星发生,2001年至今除个别年份在越冬再生稻零星发生外,在本田则很难见到水稻橙叶病的发生。

1.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该病害于2001年初次在中国广东阳西县发现[10-14]。化州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早于2003年在长岐、同庆、官桥、河西、南盛等镇先后被发现,到目前为止,该病害已经历了零星发生、扩散蔓延、流行暴发和有效治理等4个阶段。

1.3.1 零星发生阶段(2003—2006年) 自2003年发现了5个病点以后,至2006年全市发病面积为0.02万hm2,病区主要集中分布于该市的南部稻区。

1.3.2 扩散蔓延阶段(2007—2010年)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化州落脚后,经过越冬越夏,当气候适宜时继续发生。一般呈渐进式的发展,即逐年加重。2007年该病害发生面积扩大,1/3的乡镇(全市23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发生,到2010年2/3的乡镇发生,发病田块增多,病情趋重。经调查,当年本市晚稻发病面积0.15万hm2,占晚稻总面积5.8%。

1.3.3 流行暴发阶段(2011—2013年) 此阶段随着感病品种(组合)种植面积扩大,加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越冬(或越夏)菌源的积累和气候适宜,致使该病在化州市早稻和晚稻上严重发生,其中2012年晚稻和2013年早稻大流行,所有乡镇均有发病,全市发病面积分别达0.50万hm2和0.64万hm2,分别占水稻总面积的19.6%、28.2%,发病严重田块病丛率高达55%~65%,个别田块高达90.9%,成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发地域[15-22]。

1.3.4 有效治理阶段(2014—2016年、2018—2019年) 从2010年开始该病成为化州市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应用—辐射推广—总结宣传”的推广应用流程,采用边研究,边总结,边培训,边推广应用,推广了一套以监测预警、高产抗(耐)病品种、清除越冬和越夏病虫源、调整晚稻播栽期避病、种子拌种与秧苗期喷药保护相结合的病虫可持续控制技术,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暴发趋势得到控制,发病面积也由2013年的0.92万hm2,下降到2019年发病面积0.01万hm2,收到了显著控害减灾效果。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流行之后, 防控方法广泛展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民放松了警惕,主控技术所剩无几,加上气候适宜,致使2017年晚稻再次大流行。

2 3种水稻病毒病的病原、症状及传毒媒介的比较

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水稻病毒病在化州市主要有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3种,其病原、症状、传毒媒介、传毒类型和方式等主要特征见表1。

表1 3种水稻病毒病基本特征比较

3 原因分析

3.1 感病品种广泛种植

从水稻在化州市的种植历史来看,水稻品种对水稻病毒病发生有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水稻瘤矮病表现为杂交稻比常规稻发病重[4,25-26],在粤西重发病区早、晚季稻近20个主栽品种中,未见有免疫或高抗品种[3]。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水稻橙叶病在粤西的当地水稻品种全属于感病或高感品种[6]。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表现为杂交稻明显重于常规稻[16-18]。近40年水稻病毒病发生与种植杂交稻有关,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水稻杂交稻基本不抗病,这可能与品种的感虫性有关,杂交稻秧苗有利于白背飞虱发育和繁殖[27-28]。感病品种的连年大面积种植为病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丰富的寄主资源。

3.2 气候条件

化州市1999—2019年冬春季月平均气温比1959—1998年平均值明显升高,特别是影响稻飞虱、稻叶蝉越冬代的1—3月各月平均气温分别较常年同期偏高0.4,1.1,0.7 ℃。化州1990年11—12月、1991年1—3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分别偏高1.2,1.3,1.8,1.8,2.7 ℃,2012—2013年相同时段则分别比常年同期偏高1.3,0.7,0.2,2.5,2.1 ℃,2016—2017年相同时段则分别比常年同期偏高1.1,2.4,3.1,0.8,1.3 ℃,成为明显的暖冬气候,非常利于介体昆虫的越冬和繁殖[29-31],结果造成1991年、2013年和2017年水稻病毒病大流行;同时冬春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越冬再生稻、落粒稻的生长发育,为介体昆虫种群增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提高越冬代至第1代的繁殖系数,致使2013年早稻本田前期稻飞虱虫量是常年的1.6倍[18]。

3.3 毒源存在

上述3种水稻病毒病在暴发流行前均可见零星发病,只是病情很轻未能引起重视而已,致使毒源地不断扩大,毒源广泛存在,一旦条件适宜就会暴发流行。

3.4 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

上述3种水稻病毒病在广东省属新发生的病害,刚零星发生时,很多基层农技人员都没有见过这些病害,对病毒病为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无法指导广大稻农开展防治,许多稻农不掌握防控技术,主动防控意识不强。1991年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和2012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化州突然暴发为害,因而发病重。2013年以来,本市各级农业部门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起因、防控技术等进行了广泛的培训、宣传、指导,大大提高了广大稻农的防控认识,切实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为害。

4 病害发生趋势预测

经过对化州地区水稻病毒病发生动态的监测发现,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从零星发生到基本消失的时间较短,分别约为12年和10年,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时间较长,到目前为止已达17年。展望未来的几年,水稻瘤矮病、水稻橙叶病要出现较大范围的暴发性流行可能性不大,但如出现异常或极端气候,或某一突然事件,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传毒媒介的猖獗发生,或某高产感虫感病新品种的盲目推广,则另当别论。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未来几年将依然是水稻病害防控的重点,原因:(1)2013—2015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每年在我国的发生面积均被控制在25万hm2左右;2016年该病再次抬头,全国发生总面积约40万hm2[32];2017 年仅广西发病达到8.3万hm2[33]。为以后几年发生流行提供了大量的毒源基础。(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白背飞虱是亚洲地区一种典型的迁飞性害虫。随着全球气候的改变,呈现暖冬的年份越来越多,暖冬天气有利于白背飞虱的安全越冬和发育,扩大了越冬范围,增加越冬虫源基数[29-31]。(3)目前生产中尚未发现明显抗病品种,而主栽杂交籼稻又极易遭到白背飞虱的危害[27-28]。综上所述,近几年化州地区或邻县其他地区较大范围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可能性很高。

5 防控对策

上述3种水稻病毒病均可由昆虫介体传播,病毒病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因此做好监测防控工作十分重要。根据不同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其监测防控措施也各有侧重。在防控上必须坚持“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综合防治”的策略,推广“抗、避、断、治”等综合治理方法,以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16-18]。

(1)监测预警,早防普防。加强对白背飞虱发生动态监测,重点做好早稻、晚稻秧苗期和本田前期白背飞虱的监测,预测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趋势,及早布置广泛防治,压低病毒传染源,减轻病害的发生。

(2)选种抗(耐)病品种。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尽管目前主栽杂交稻缺少抗病品种,但在品种(组合)间发病也存在显著不同[16],生产上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扩大种植抗(耐)病品种的面积,减少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

(3)栽培控病。采用抛秧、机插秧等栽培方式和适当推延晚稻播栽期,同时,采用异地育秧方式,育秧地远离病田,避开传毒介体的发生盛期,可防止或减轻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4)清除杂草,减少毒源。路边、沟边和田间杂草不仅是一些病毒病的寄主,并且是昆虫介体的越冬越夏场所,及时清除杂草,切断介体昆虫传播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病毒病的发生。

(5)使用防虫网覆盖育秧技术。推行防虫网等保护性设备,阻隔白背飞虱、稻叶蝉迁入传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6)化学防控。上述水稻病毒病均可由昆虫介体传播,因此治虫防病显得特别重要。首先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或种衣剂处理种子,减轻病害的传播。然后在传毒介体盛发期及时喷施农药,可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噻嗪酮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要用足药剂量,确保药效[34]。

[1] 范怀忠, 张曙光, 何显志, 等. 水稻瘤矮病——广东湛江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毒病[J]. 植物病理学报, 1983, 13(4): 1-5.

[2] 范怀忠, 张曙光, 何显志, 等. 水稻新病毒病“瘤矮病”在广东湛江地区发生流行[J]. 广东农业科学,1983(1): 44.

[3] 张曙光, 范怀忠, 谢双大, 等. 水稻瘤矮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65-72.

[4] 陈观浩, 陈少兰, 梁训友, 等. 水稻瘤矮病危害产量损失的测定[J]. 植物医生,1996, 9(6): 26-27.

[5] 张曙光, 谢双大, 蔡汉雄, 等. 广东水稻新病害“橙叶病”在茂名市发生流行[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5(2): 156-157.

[6] 张曙光, 范怀忠, 徐秀华, 等. 广东水稻橙叶病发病条件及防治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99, 26(3): 230-234.

[7] 张曙光, 范怀忠, 肖火根, 等.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33-237.

[8] 谢双大, 周小毛, 虞皓, 等. 茂名市水稻橙叶病初侵染源简报[J]. 广东农业科学, 1995(4): 42.

[9] 谢联辉, 林奇英, 吴祖建, 等. 中国水稻病毒病的诊断、监测和防治对策[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4, 23(3): 280-285.

[10] 周国辉, 温锦君, 蔡德江, 等. 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 科学通报, 2008, 53(20): 2500-2508.

[11] 周国辉, 张曙光, 邹寿发, 等. 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J]. 植物保护, 2010, 36(2): 144-146.

[12] Zhang H M, Yang J, Chen J P, et al. A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 on rice in China is caused by a novel Fijivirus[J]. Archives of Virology, 2008, 153(10): 1893-1898.

[13] Zhou G H, Wen J J, Cai D J, et al.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a new proposed Fijivirus species in the family Reoviridae[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23): 3677-3685.

[14] Wang Q, Yang J, Zhou G H, et al.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wo isolates of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a new member of the genus Fijivirus[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0, 158(11/12): 733-737.

[15] 陈观浩, 梁盛铭, 任惠, 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J]. 植物保护, 2014, 40(1): 131-133.

[16] 陈冰, 陈观浩, 江满桃, 等.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J]. 植物保护, 2016, 42(2): 204-208.

[17] 陈观浩, 陈冰, 彭荣南, 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控研究进展[J]. 生物灾害科学, 2018, 41(1): 11-15.

[18] 颜松毅, 陈冰, 陈蔚烨, 等. 粤西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J]. 农学学报, 2017, 7(10): 14-18.

[19] 陈冰,颜松毅,江满桃,等. 气象因素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及预测模型的创建[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7): 246-250.

[20] 陈冰, 陈观浩, 宋祖钦, 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预测模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1): 92-96.

[21] 陈冰, 颜松毅, 梁盛铭, 等. 广东省西南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越冬调查初报[J]. 农学学报,2014,4(3): 20-22.

[22] 黄华英, 陈观浩, 梁盛铭, 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研究[J]. 农学学报, 2017, 7(5): 6-9.

[23] 何园歌, 李舒, 郝维佳, 等. 水稻橙叶病分子检测及其在华南地区的发生与分布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16, 36(2): 9-12.

[24] 蒋德春, 杨洪, 金道超. 水稻矮缩病媒介昆虫及其传毒机制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5): 73-77.

[25] 王善才, 黄立志. 水稻瘤矮病在博白县的发生与发病因素分析[J]. 广西植保, 1989, 3(2): 29-30.

[26] 梁栋, 李永源, 黄明华, 等. 信宜市水稻瘤矮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3): 115-116.

[27] 黄次伟, 冯炳灿, 陈建明.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J]. 昆虫知识, 1994, 31(4): 196-198.

[28] 翟保平, 周国辉, 陶小荣, 等. 稻飞虱暴发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3): 480-487.

[29] 陈观浩, 陈源, 张雪梅, 等. 化州市近十年稻飞虱重发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J]. 昆虫知识, 2010, 47(6): 1240-1244.

[30] 刘祖建, 李志杰, 董鹏, 等. 温度变化对化州市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的影响[J].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9(3): 705-709.

[31] 刘祖建, 陈冰, 陈蔚烨, 等. 广东省西南部稻飞虱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气象预测模型[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2): 204-209.

[32] 张彤, 周国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44(6): 896-904.

[33] 韦洁玲, 李现玲, 高亚楠, 等. 毒氟磷药剂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效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9, 40(9): 52-54.

[34] 梁少玉, 黄闻桢, 梁盛铭, 等. 广东化州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J]. 生物灾害科学, 2015, 38(4): 350-353.

Occurrence and Causes of Rice Virus Diseases in Southwestern Guangdong in Recent 40 Year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N Han-long1, YE Li-qing2, LI Shang-xing2, CHEN Guan-hao2*

(1. Daqia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Huazhou, Guangdong 525132, China; 2. Forecast Station of Plant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 of Huazhou, Huazhou, Guangdong 525100, China)

Rice virus diseases are systemic and infectious, causing heavy damage to rice, which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occurrence profile, the symptoms and the transmission modes of three types of viral diseases, including rice tumor dwarf disease, rice orange leaf disease and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disease occurring in Huazhou rice field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virus diseases, combin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eases, the causes of the intermittent outbreak of the virus diseases in Huazhou were analyze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ice virus disease epidemic in the next few years was also predic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like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s, selecting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appropriately delaying the planting period of rice, removing field weeds, covering seedlings with insect nets, dressing with chemicals and timely chemical control of mediator insects, etc. were suggested.

rice virus disease; evolution; causal analysis; control methods

S435.111

A

2095-3704(2020)02-0144-05

2020-03-16

2020-04-10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B020416001,2013B020416002)

林汉龙(1969—),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813571793@qq.com;*通信作者:陈观浩,推广研究员,cgh7909986@126.com。

10.3969/j.issn.2095-3704.2020.02.27

林汉龙, 叶理清, 李尚兴, 等. 广东西南部近40年水稻病毒病发生演变及防控对策[J]. 生物灾害科学, 2020, 43(2): 144-148.

猜你喜欢

介体传毒病害
黄麻无纺布漆酶/介体催化交联改性研究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大豆病毒病介体昆虫研究概况*
浅谈漆酶-介体系统在染料降解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子系统及其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子系统及其要素
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