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
2020-07-15潘永传黎殿德
潘永传,黎殿德
(阳春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东 阳春,529600)
胃穿孔是临床较常见的急腹症,主要由溃疡穿孔、外伤性穿孔及癌性穿孔导致,胃穿孔发作急,且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后容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危及患者生命[1-2]。目前临床上常用治疗方式有两种:胃大部切除术与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一次性彻底切除病灶部位,大大减少了术后反复的可能,但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康复周期较长,临床应用局限性较大[3]。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可全面、清晰探查腹腔,掌握溃疡严重程度、穿孔大小,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同时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时间大大缩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4]。但目前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无法完全替代开腹手术,其更适于年轻、体质良好的患者,同时穿孔直径较大的患者术后可能再次发生穿孔[5]。本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我院为138例胃穿孔患者行腹腔镜修补术的临床资料,以期总结影响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38例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表现、X线片结果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穿孔;(2)年龄≥18岁;(3)无腹部手术史;(4)穿孔至手术治疗时间间隔<14 h;(5)无手术相关禁忌证;(6)均施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排除标准:(1)合并胃癌外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2)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3)不能遵医嘱治疗;(4)临床资料不全。138例患者中男73例,女65例;22~74岁,平均(42.37±5.19)岁;胃溃疡史6~12年,平均(8.56±2.28)年;穿孔时间1~13 h,平均(6.24±2.19)h;胃小弯穿孔65例,胃窦部穿孔73例;弥漫性腹膜炎75例;穿孔直径2.14~12.53 mm,平均(5.68±3.24)mm。
1.2 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患者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右侧垫起,采用全身或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脐下缘做10 mm切口,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15 mmHg;于左侧锁骨中线肋缘下5 cm处做主操作孔,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2 cm处做副操作孔。将腹腔内残液及残渣清洗干净后,检查穿孔区域及周围病变情况,并取活检鉴定穿孔性质。良性病变缝合穿孔处,覆盖大网膜,加固结扎后检查有无漏液、出血,缝合各切口。术后1~3 d未发现引流液外排,且切口无感染发生则拔除引流管。
1.3 复发情况的评价 根据Visick分级标准[6]评价复发情况:Ⅰ级:肠道未出现任何穿孔相关症状,营养状况良好;Ⅱ级:患者无或仅有极轻微溃疡、胃肠道症状,营养状态较好;Ⅲ级:无残留溃疡症状,有腹泻、腹胀、中度倾倒综合征;Ⅳ级:出现复发性溃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将Visick Ⅲ/Ⅳ级患者判定为复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高危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与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138例患者中29例术后复发,复发率21.01%;单因素分析发现溃疡程度、术前穿孔直径、有无腹膜炎、穿孔缝合针数、术中进针出针距穿孔距离均是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P<0.05)。见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溃疡程度(严重=0、轻度=1)、穿孔直径(≥0.5 cm=0,<0.5 cm=1)、有无弥漫性腹膜炎(有=0,无=1)、穿孔缝合针数(>2针=0,≤2针=1)、术中进针出针距离穿孔位置(<0.5 cm=0、≥0.5 cm=1)为自变量,以患者是否复发(复发=0、未复发=1)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溃疡程度严重、存在弥漫性腹膜炎、穿孔直径≥0.5 cm、穿孔缝合针数>2针、术中进针出针距穿孔处<0.5 cm是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复发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见表2。
表1 单因素分析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n(%)]
因素复发组(n=29)未复发组(n=109)t/χ2值P值性别0.0760.783 男1657 女1352年龄(岁)43.48±4.2142.19±5.071.2590.210胃溃疡史(年)9.07±2.148.24±2.081.8980.060穿孔时间(h)6.72±2.186.51±2.310.4400.661穿孔部位0.0200.887 胃小弯1451 胃窦部1558溃疡程度5.5480.019 重度2256 轻度753穿孔直径11.9730.001 <0.5 cm245 ≥0.5 cm2764腹膜炎11.1300.001 无868 弥漫性2141穿孔缝合针数19.902<0.001 ≤2针673 >2针2336进针出针距穿孔距离17.075<0.001 <5 mm2443 ≥5 mm566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β值SEWals χ2OR值95% CIP值溃疡程度严重1.3580.41510.7083.8881.724~8.7710.001穿孔直径≥0.5 cm1.0830.32910.8362.9541.550~5.6280.001弥漫性腹膜炎0.9720.3447.9842.6431.347~5.1870.005穿孔缝合针数>2针1.1350.35210.3973.1111.561~6.2020.001术中进针出针距穿孔处<0.5 cm0.8130.3664.9342.2551.100~4.6200.027
3 讨 论
3.1 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应用价值 胃穿孔作为消化道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此病多发生于老年人[7]。急性胃穿孔患者多需手术治疗,包括开腹修补术、迷走神经切断术、胃大部切除术[8],腹腔镜技术的临床普及使得开腹修补术逐渐转换为手术风险更小、诊断更准确、治疗效果更好的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大大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利于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还可避免腹腔滑液的丢失,防止胃肠道粘连[9]。随着人们观点的不断更新,患者更希望得到损伤小、康复快的治疗,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非常契合,首先腹腔镜下可充分探查腹腔,尤其盆腔及侧膈下,既可明确探查胃穿孔部位及周围胃壁具体情况,避免大切口开腹检查,又可保持手术视野清晰,利于降低术后腹腔感染情况[10-11];术后康复快,短时间内即可自主活动,胃肠功能恢复也较快,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常规开腹手术,术后切口也较为美观[12-13]。
3.2 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溃疡严重程度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影响的原因可能是,重度溃疡患者穿孔处多有严重的组织炎症水肿,因此溃疡组织局部较为脆硬[14],在胃组织处于高张力情况下进行缝合,或缝合位置选择不当,都可能使缝合失败,出现复发。弥漫性腹膜炎是因为胃液及食物积液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数小时后细菌大量繁殖,毒素被人体吸收,进而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15-16],故而针对此类患者,需花费更多时间进行腹腔冲洗,但炎症反应并不会马上消失,胃壁组织水肿引起的瘢痕组织脆性变化,同样会导致术后复发[17]。穿孔直径决定修补时采取的缝合方式,创口较小时,全层缝合1~2针;更大的创口,则需填塞大网膜然后缝合3~4针;创口越大,缝线对溃疡面边缘组织的切割风险越大,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穿孔直径≥0.5 cm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之一。术中进针出针距离穿孔处的判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于健康肠壁组织进针,并选择距穿孔处0.5 cm以上进针、出针,这样可避免穿孔处组织松脆导致缝线脱落,进而导致术后复发,需行二次手术。
3.3 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的干预措施 由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发现,术者经验、操作技术很关键,有学者发现患者多因溃疡不能愈合,可能需再次手术切除[18]。首先术者需经仔细探查,判断溃疡严重程度及穿孔大小,并做好癌性穿孔的筛查;对于溃疡严重、穿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尽可能选择彻底切除,虽然愈合时间较长但能极大地避免复发。术后遵医嘱持续抗溃疡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能全方位地检查盆腔、腹腔等,对一些位置隐蔽的病灶也可清晰检查,利于术式的准确选择,同时术后无需拆线,避免了切口感染。但部分危险因素也需术者注意,针对溃疡程度严重、存在弥漫性腹膜炎、穿孔直径≥0.5 cm等情况的患者,应更谨慎地选择术式及缝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