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路面拓宽设计方案探讨
2020-07-15王莹
王 莹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市 110015)
路基路面作为高速公路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价往往占总投资的30%以上。因此,在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中,路基路面拓宽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直接影响了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期间的安全、经济、顺畅等,这就需要对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路面拓宽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
1 设计原则
(1)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应贯彻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遵循“利用与改扩建充分结合、建设与运营相互协调”的原则,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合理方案。
充分利用旧路资源,这需要科学论证、精心设计;改扩建时,工程建设减少对交通运营的影响、保障施工,需要结合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2)对于旧路的路基路面,应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改扩建需求,予以充分利用。
(3)积极稳妥地推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2 一般要求
改扩建项目的新建路面和原路利用均应按现行标准进行设计,并加强路基、路面的拼接设计;应对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进行论证,充分利用废旧材料。
2.1 旧路路基路面调查与评价
调查应包括基础资料调查、路基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检测、专项数据检测及施工图设计相关资料调查等内容。
2.1.1路基调查与评价
(1)对既有路基主体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
(2)对既有路基支挡结构、防护工程、排水系统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
(3)软土地区应调查既有路基工后沉降情况。
(4)根据现行标准综合分析路基病害成因,评价既有路基承载力、稳定性和技术状况,对既有路基的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提出病害处治建议。
2.1.2路面调查与评价
(1)现场调查既有路面的结构形式、使用状况、破损形式、排水状况等。
(2)检测沥青路面的各结构层厚度、弯沉、破损率、平整度、车辙、抗滑性能等。
(3)根据需要进行路面混合料劈裂强度和模量、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等力学试验,沥青针入度、延度、软化点、沥青含量、材料组成分析、矿料级配等材料试验。
(4)根据现行标准综合分析路面病害成因,评价既有路面承载力和技术状况,对既有路面的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提出病害处治建议。
2.2 横断面设计
(1)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应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功能需求,进行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设计。
(2)中央分隔带宽度发生变化时,宜对变宽进行线形设计。条件受限,且中间带宽度变化小于3.0m时,可设置变宽过渡段,其渐变率不应大于1∶100。
(3)受上跨构造物、高边坡等限制的局部困难路段,右侧硬路肩宽度可适当压缩,但不应小于1.5m,并应设置变宽过渡段和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
2.3 改扩建路基设计
(1)拼宽部分路基、分离增建路基的回弹模量应满足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要求,且拼宽新建部分路基回弹模量不应小于既有公路设计时要求的值。
(2)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控制拼宽部分和既有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并保持有效结合。
(3)路基填料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规定,宜采用与既有路基填料性质相近或更利于拼接的材料。
(4)路床拼接部位应增强补压,保证拼接密实。
(5)拼接部分路基与既有路基宜采用开挖台阶拼接,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m;开挖一般采用直接开挖方式,由下至上,开挖与拼接填筑交替进行。
(6)高路堤与陡坡路堤拼宽,宜采取优质填料、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提高压实度要求等措施减小差异沉降。
(7)软土路基拼接,应在对既有公路沉降与稳定状况充分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沉降协调并满足稳定性的原则进行拼宽路段软基处理设计。对于两侧拼宽,当地质变化大时宜分幅进行软基处理设计。
2.4 改扩建路面设计
(1)应根据既有路面结构检测评价结果进行设计,既有路面技术状况满足改扩建设计标准和使用要求时,可直接利用。
(2)改扩建路面加强对既有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铣刨、挖除的路面材料应进行再生或再利用。
(3)对于既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应根据检测评价结果,路面技术状况不能满足改扩建后的设计标准和使用要求、但路表弯沉值小于0.50mm或破损率小于10%时,可直接加铺;否则,应根据破损情况对面层或基层进行病害处治后,再进行补强设计。
(4)路面拼接设计时,基层拼接缝宜避开轮迹带;沥青混凝土路面拼接应采用台阶搭接方式。
3 工程实例
某高速公路,现有技术标准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20km/h,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通车14余年。该高速公路自建成通车以来,交通量增长较快、且以重载货车为主,路面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破损。根据本项目功能,结合交通量预测,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本项目需加宽至八车道,路基宽42m,设计速度维持120km/h。
3.1 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
改扩建后的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情况见表1。
表1 路基标准断面宽度布置表
注:硬路肩包含的右侧路缘带(0.5m)未计入该表;
★-新建加宽部分;
▲-利用旧路改造部分
3.2 路基设计
3.2.1路基填前处理
加宽部分路基基底在施工前应先清理原地面表土30cm,对于低洼位置采用碎石填平,然后进行填前碾压,待基底达到压实度要求(大于等于90%)后,采用25kJ冲击碾进行冲击碾压20遍,最后填筑路基。清表土应集中堆放,待路基施工完成后用作绿化或复垦用土。
3.2.2新旧路基拼接设计
(1)加宽路基施工前应先清除既有道路填方边坡法向30cm厚表层土,清表土集中堆放,待路基施工完成后用作绿化或复垦用土。
(2)为保证新旧路基的良好衔接,使其形成整体、减小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利用旧路加宽的路基采用台阶式开挖旧路边坡和路面结构。对于利用旧路路面补强路段,先挖除旧路硬路肩部分路面结构及土路肩;旧路全部挖除新建路段,先挖除全部旧路路面结构及土路肩,然后超挖旧路路床0~120cm深度范围内的路床填料,超挖部分应与新建加宽部分路基一同填筑,整体碾压;然后再将原有路堤边坡由下至上开挖台阶,开挖完一级及时回填一级,填筑完成后再进行下一级台阶开挖,开挖及填筑顺序详见图1。除挖方和低填路段外,其余填方路段在新旧路基拼接处旧路的上、下路床底面各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对于旧路路床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无需开挖的路段,仅在路床顶面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即可。
(3)加宽路基应分层填筑,碾压密实。在满足正常压实度规定前提下,对基底和上下路堤顶面再使用25kJ冲击碾碾压20遍。路堤每填高1.5m,再冲击碾压20遍。
(4)对于软土区拼宽路基,沉降控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拼接部分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桥头处不大于5cm、通道及涵洞处不大于10cm、其它一般路段不大于15cm。
②差异沉降控制,应满足拼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增大值不大于0.5%、相邻路段差异沉降引起的纵坡变化不大于0.4%的要求。
3.3 路面设计
3.3.1设计指标
本项目主线按八车道设计,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分车道设计,内侧一、二车道以小型车辆为主、考虑部分重型车辆,外侧三、四车道加宽新建以重型车辆为主,路表设计弯沉0.187mm;沥青路面路床顶面回弹模量设计值不小于50MPa。
3.3.2路面结构
3.3.2.1主线旧路补强结构
(1)当路面代表弯沉值L0≤0.29mm时:在对原沥青路面病害处理后,加铺4cm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7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
(2)当路面代表弯沉值0.29mm ①当路面破损状况评定为中级及中级以上时,在对原沥青路面病害处理后,加铺4cm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7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12cm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25)。 ②当路面破损状况评定为次级及差级时,先铣刨原沥青路面,在对原路面基层病害处理后,加铺4cm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7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20cm厂拌冷再生泡沫沥青混合料。 (2)当路面代表弯沉值0.50mm ①当路面破损状况评定为次级及差级时,先铣刨原沥青路面,在对原路面基层病害处理后,加铺20cm水稳碎石基层,之后加铺4cm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7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18cm厂拌冷再生泡沫沥青混合料。 ②当路面破损状况评定为中级及中级以上时,在对原沥青路面病害处理后,铣刨原沥青路面,在对原路面基层病害处理后,加铺4cm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7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12cm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25)+20cm水稳碎石基层。 3.3.2.2旧路两侧加宽新建、原路挖出新建路面结构 上面层采用4cm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下面层采用7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其下设置12cm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25),38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下铺设20cm砂砾垫层。 结合工程实例,对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的路基路面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及措施,对今后其他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