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插画”一词源流辨析

2020-07-15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插画鲁迅文字

李 楠

谈论绘画时,在中文语义里通常意义上“图”用以表述一件作品如《富春山居图》 《溪山行旅图》《韩熙载夜宴图》诸如此类;而“画”则用以表述一动态过程即作画之过程,如南朝宗炳撰《画山水序》,题目中“画”指作画的过程,文章所述则是对作画一事的主观认知。论及图文关系的图式——插图或者插画时,图和画的概念仅从绘画语义区分便显得相形见绌而未能描述今天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插图和插画概念。就文本和图像关系言,插图和插画的概念形成及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转变、发生的文化现象。由此,厘清插图和插画的问题不能仅从图像应用或语义分析,而要从文化背景去探寻和诠释。

一、近代以来使用“插画”一词的较早记录

图1:《报章插图述要》局部

图2:1908年《竞业旬报》第11期局部

图3:清精刻本《绣像东周列国志》木版

图4: 谢列特(Cheret)海报作品,1891

虽然中国传统上很早就有文本配图的出版传统,然而将书籍中的图像明确称作“插画”在国内大致是20世纪初的事情。李寓一刊在1929年《美周》报第8期第2页的《报章插画述要》(图1)一文中谈及出版物配图写到:“最初之插画,在汉国始于一八四二年,距今约八十余年始为偶成之刊登,其能按日登载者始于神报(Mercury),图画报(Atlas),官报(Herold),及一八七五年后之电信报(Telegraph),纽约诚报(The truth of New York)其正式应用插画。”①。虽然如李寓一所言1842年插画即已在国内出版物中出现,但时人是否将这种图像称作“插画”亦或“插图”或亦有别称却尚未可知。“插画”一词频繁见于出版物的年份还是在20世纪初,如1908年的《竞业旬报》第11期就将报刊中插入的图像称作“插画”(图2)。1907年鲁迅和许寿裳创办《新生》杂志,该杂志是鲁迅文学活动的起点,也是鲁迅多年的插画情节落到实处的起点。在《新生》杂志中,鲁迅准备用英国画家乔治·弗雷德里克·瓦兹(GF Watts,1817~1904)的油画作品《希望》做插画。虽然并未有文字描述流传下来确定鲁迅当时即称《希望》为“插画”,但从1907年后鲁迅的一些文章可以推测,鲁迅是认可将《新生》杂志中的图像称作“插画”的。例如,1927年4月在致台静农的信中,鲁迅说:“ 《旧事重提》我想插画数张,自己搜集。但现在无暇,当略迟。”②还有,鲁迅写于1931年的《勇敢的约翰》校后记中的一段话,“世界语译本上原有插画三小幅,这里只取了两幅。”③可见鲁迅对于书籍中的图像一贯是认作“插画”的。

然而,此时的“插画”也常被称为“插图”。原因有二:其一,在以文字为脚本的出版物配图中作为抽象符号(文字)的可视化(图像)表达,图和画都取其名词语义即——图像。其二,在中国文化传统观念里,出版物配图依然属于绘画,虽未有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地位却仍然保留了习惯的称谓——“图”。因而,习惯上出版物所配图画也常被叫做“插图”。由此,也就造成了插图和插画两个名称的混用。但就文化现象和历史背景来说,插画一词的提出是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是“舶来”的,这个词的提出也成为了现代插画的早期雏形。这一文化现象和历史背景我们从李寓一这篇文章所提的“1842年”和鲁迅这位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提法中窥得一斑。

二、“插画”一词提出的文化背景

1、插画一词的使用与“西学东渐”

晚清至民国初年,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压迫性的,中西方之间鲜有对等的文化交流,更多则是文化上的对抗与冲突。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提及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文化关系时说:“从根本上讲,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④在征服与反抗的激流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守旧的思想观念,注目世界,探寻新知,试图寻求强国御敌之策,因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一度中断的“西学东渐”再次兴起。西学东渐一般而言是指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这两个时期,20世纪初以来,中国绘画进入改步变古的阶段。西学引进,欧洲与美国等地学术思想传入,包括了哲学、物理、化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文学、艺术等。

出版机构内美术部门的设立,巩固了书籍报刊插画的发展。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宣扬写实主义的西方式新美术为国内出版绘画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图文关系来说,基于文本的插图与近代插画虽同出一轨,但发展却不同。插画概念引入之后,国人开始把“插图”“插画”二词混用。确实,单从中文语义“图”或“画”来看二者区分并不明显;但从促成其文化内涵的背景来看,“插画”的提出以及这个词背后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第二次“西学东渐”——即晚清至民国初年;而“插图”则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文字脚本配图,如唐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扉页装饰《释迦说法图》。

2、外来文化对插画一词提出的影响

中国虽然早有插图在“出版需要”中流传,但和现代插画的概念还是有些差异,特别是对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插画而言。从形式上讲,近代国内书籍中的图像多是对明清小说中“绣像”(图3)的传承,多插在文字当中为文字脚本服务。而欧美插画的功用不只于此,除了文字中加插的图画,书籍封面、扉页中的图形、画面也归此类属;另外,欧美插画从载体上来看和中国本土“插画”差异最明显的例子是——海报(图4)。

国内最早的海报发端于20世纪初期的上海,最初是外国商人为了商品促销而引进,之后国内的商家才广泛运用。插画就借着这个契机在国内开始流行,当然,这并非插画传入中国的唯一方式。鲁迅曾经大量介绍外国的插画艺术,他亲手编辑的插画艺术集就有:《新俄画选》《死魂灵百图》 《比亚兹莱画选》《引玉集》《梅菲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他还亲自组织了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除鲁迅先生外,田汉、郭沫若、巴金等知识分子,对插画在国内的传播发扬也功不可没。

图5: 刘静(贵图子)插画绘本 《大船》 ,2019,丙烯综合技法

1919年五四之后,中国本土的图像艺术受到西方文化、科技等影响,彼时我国的插图或者说插画,在表现手法及内容等方面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

三、从图与画的界别看“插画”一词的提出

1、插图和插画的差异及关联

很多学者提出将插图与插画区分开来看。但以“图像叙事”来看,插图与插画都具有故事描述的特征,都可以讲故事。插图是为了解释文字而产生,这种功能性决定了插图天生具有叙述性和描绘性;插画虽然不再囿于文字的束缚,但是它仍然是标准的叙述性的艺术形式,虽不像插图中规中矩尽力还原文字信息,插画的文字脚本却融合在它的绘画语言当中。

当然,也有很多对插图、插画同一性的表述。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插图的解释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包括科学性的和艺术性的。”⑤插图和插画的概念在这本中国最具普及意义的词典里划上了等号。《中国美术大辞典》对于插图的解释是:“插图 : 亦称‘插画’。绘画的一种。指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 有的用插页形式。可以是线描图, 也可以是着色图, 包括中国画、版画、漫画和西洋画等画种, 对正文内容起形象的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⑥

2、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中对插画的讨论

鲁迅认为“书籍的插画 : 原意是在装饰书籍, 增加读者的兴趣的, 但那力量, 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⑦但是鲁迅所谓之插画更像通俗意义上的插图,那么是否插图与插画二者是等同的呢?关于这个问题, 鲁迅先生也没有提及。鲁迅先生对于插画的定义到此为止, 没有对插画概念的延伸与范围的扩展作出确切定义。从《鲁迅全集》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插图和插画这两个词的内容,“欧洲的版画,最初也是或用作插画,或印成单张,和中国一样的”⑧“威绥斯拉夫崔夫(N .NVuysheslavtsev)的插画六幅,取自《罗曼杂志》中,和中国的‘绣像’颇相近,不算什么精彩。但究竟总可以裨助一点阅者的兴趣,所以也就印进去了”⑨“这回翻译的主意,与其说为了文章,倒不如说是因为插画 ;德译本的出版,好像也是为了插画的”⑩“这种轻松的小品,恐怕中国是早有译本的,但我为了别一个目的 :原本的插画,大概当然是作品的装饰,而我的翻译,则不过当作插画的说明。”⑪以上用的是“插画”。“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我有一本《高尔基画像集》,从他壮年至老年的像都有,也有漫画。”⑫以上则是用“插图”。鲁迅先生的大量作品,是将插画和插图二词混用;在鲁迅观念中,插图与插画大致是相同的。

四、现代文化传播语境下的“插画”概念

应当认识到,“插图与插画具有同一性”是来自纸媒介时代的说法,插图与插画的概念区分,还是应该更多地放到传播环境和技术不同以往的时代语境中来加以讨论。由此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插图与插画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和这两个词被运用时所处的时代语境有很大的关联度,插图和插画都是随着时代发展非既定的、可变的定义。插画到今天已经完全脱离了图文互现的模式,这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媒体的多元息息相关(图5)。

20世纪初的国人,接触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阅读报章和杂志。尽管插画一词在当时已经出现在各种刊物上,但其用法和插图无二,多是文字辅以画面之形式。虽一小部分刊物会开设专栏专门发表独幅的插画,或针砭时弊或作吸引读者的装饰之用,但由于二者都依附于同一媒介,其共同的功用均是为出版物增添艺术氛围或趣味性,所以一般人并不会费心区分二者的微妙差别,插图与插画的混用也就变成约定俗成的事情。但是,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插图与插画的差异性在图像时代被成倍放大,尤其最近数年商业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插画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影视动画、服装设计、广告宣传、通讯行业等领域都离不开插画艺术所拥有的商业价值。插画可以脱离书籍报刊,较之插图拥有更大的独立性,插画本身自带的无需文字脚本自由叙事的特质,也让插画比之插图可以更加妥帖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关于插画与插图两词的争论,支持二者具有差异性的学者们展开讨论的立足点,多是基于改革开放之后到今天这40多年间插画一步一步真正独立走出来的事实。而回望历史,插画与插图的混同也不无道理。两种说法均是成立的,但是要备注一个前提——时代性。通过对二者的辨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的特点;而剥离关于插画的不实之词,也是为了让我们对这种艺术形式拥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发掘二者的差异,并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寻找二者协力发展的可能。

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 1605~1682)有句至理名言,“You can't extend the length of your life,but can grasp it swidth; Unpredictable,and theextension of life, but ca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it; Unable to grasp the quantity of life, but can improve its quality.”(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这句话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意义。插画未来的发展如何我们不能预言,我们所做的最大的努力应该落实到此时此刻,不停地探索插画的可能性,使插画与其他文化体系连结得更加综合与多元。

注释:

① 李寓一:《报章插画述要》,《美周》报刊,1929年第8期。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39页。

③ 鲁迅:《〈勇敢的约翰〉校后记》,上海:上海湖风书局,1931年。

④(美)费正清等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 130 页。

⑥ 邵洛羊:《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 457 页“‘连环图画’辩护”。

⑧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 322 页。

⑨ 同注⑧,第 333 页。

⑩ 同注⑧,第 406 页。

⑪ 同注⑧,第 406 页。

⑫ 同注⑧,第 175 页。

猜你喜欢

插画鲁迅文字
就要紧紧粘住你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鲁迅,好可爱一爹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无脸小插画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种出来的“逍遥居”